張培強 王林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大學在社會實踐中不僅可以鍛煉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還能鞏固自己所學的理科知識。在社會實踐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開展20多年來,遵循“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指導方針,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在大多數高校的理科基礎課教學中,還是以傳統課堂教學形式為主。由于理科,特別是高等數學等基礎學科中的抽象概念偏多,這使得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很難理解。理科雖然難懂,但如果能學好,將對大學生們后續專業課的學習產生積極而深遠的作用。社會實踐的內涵就在于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客觀實際中去,使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同時我們也要防止學生錯誤地理解社會實踐的作用。一些學生存在明顯的走過場,比如開展的社會調查對象數量偏少,甚至有學生在社會實踐登記表直接找單位蓋章敷衍了事。社會實踐如果只注重形式,不但會影響大學生對中國的國情、改革的成果、人民群眾生活的深入了解,還會不利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的形成,不利于大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大學生專業知識的鞏固。
如何看待理科學習
理科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理科學習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正如Jared Diamond所解釋的那樣,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與理科知識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溝通、教育、生產食物、減少疾病;公共政策的形成(政府法律法規);個人理性思考和分析思考的能力;獲取關于自然界、社會以及文化的準確信息。然而,在中國多數的大學里,理科的學習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可能是由于資源有限。大多數學生為了通過期末考試而努力學習基礎課程。這種現象是不健康的,不利于高校的未來建設和發展。
眾所周知,一些科學課程,如微積分、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是大學課程必不可少的基礎課程。毫無疑問,這些課程的學習對后續課程的研究是有幫助的。但是,在大部分高校里,學生即便是通過了期末考試,但理科成績普遍不高。作為高校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顯然,只通過課堂教學讓大多數學生理解理科知識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站在學生角度解決問題。這就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社會實踐來鞏固對理科基礎知識的理解。
構建以社會實踐項目為基礎的理科學習
以社會實踐項目為基礎的理科學習是指:基于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學習,通過運用課本上的理科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強調以學習者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教學中強調以教師講授為主,同時學習者要對他們負責的社會實踐項目富有責任感,要全身心投入到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中。最后通過完成相應社會實踐項目,達到學以致用,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
在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應當把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引入其中。教育是以促進人的成長和發展為己任的活動。任何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如果脫離了人去談其價值和意義,一定是偏離了教育的原點,必將會對人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基于項目的學習,最核心的就是要科學合理地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并將其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例如在建立實際生活中的模型時,可能就會用到大量的數學知識。老師在過程中只需要給出建議,具體怎么實施還需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解決。完成社會實踐后教師要對每個小組進行評價,學生在社會實踐后要學會反思,反思自己在哪些知識點理解的不深刻,之后會更加主動認真學習這些遺漏的知識點。從整個社會實踐過程來看,學生永遠是主動的,能動地解決實際問題并對理論知識不斷的鞏固學習,而教師只是作為輔助者幫助學生完成社會實踐活動,在整個過程中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
在實踐中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通過多年的教學可以深切感受到能力與知識是不能劃等號的。盡管能力需要在知識的基礎上去發展,但是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僅僅重視知識,而不關注比知識更進一步的能力,那學生的學習結果將是膚淺的。相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且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后,學生并不會比之前在傳統模式下獲得的知識少。在之前的教學中,教師更多地關注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得,而在社會實踐中應該更多地從學生的能力發展出發設計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相比傳統教學,社會實踐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小組項目工作。小組成員在項目工作中所形成的不僅是一個學習共同體,需要在一起分析解決問題,而且更是一個微型化的社會,學生在這樣的小社會中還要面對并解決生活的問題。在處理解決這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其實已經在體驗社會角色了。如Edmund Husserl所說,生活世界具有奠基性,是前代科學發展積淀的結果如果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能夠以生活的方式展開和實施,它不僅尊重了學習者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當下發展的需要,而且還能夠使學習者在不經意間掌握人類已有的文化成果。因此,教育活動要回歸生活世界,以生活化的方式來實施,盡可能與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成長的需要相適應,為未來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