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蝌蚪五線譜(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信息中心) 編輯/丙 丁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及上海科技傳播協會的支持。
流言:
目前已是家居必備品的節能燈泡是誘發多種癌癥的超級癌源,并且含有劇毒物質汞元素。
真相:
此流言的所謂依據是:美國Live Science曾撰文稱,紐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通過試驗,發現節能燈泡在使用時比普通燈泡發出的紫外線輻射更強。
然而,這篇文章的有關原始表述是:“節能燈釋放出來的紫外線輻射可能損害人體皮膚細胞,讓人過早衰老,甚至可能導致致命的皮膚癌。”文中提到的研究使用的細胞是泡在培養皿里培養的皮膚細胞,并不像我們身體上的細胞有表皮的保護。其次,該試驗對皮膚細胞進行了近距離(2.5厘米)、長時間、大輻射量的節能燈照射,這與生活中的實際狀況相差甚遠。
節能燈實際上是一種緊湊型、自帶鎮流器的日光燈。通電后,燈管內的汞原子釋放出人眼看不見的紫外線,紫外線打到燈體內壁上的熒光粉涂層上,然后再轉變成可見白光。這種利用紫外線進行發光的方式,可將更多電能轉化為光能,從而達到省電的目的。
國內外權威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顯示,節能燈的紫外線輻射的總能量只占節能燈釋放總能量的6‰。也就是說15瓦節能燈的紫外線功率僅為0.09瓦,而且,節能燈里的長波紫外線不會穿透人體的真皮層。
一般來說,只要符合我國《燈和燈系統的光生物安全性》標準的合格節能燈,都能把紫外線輻射量控制在安全范圍內,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流言中還指出:節能燈泡中含有一種劇毒物質——汞元素,一旦人體吸入了2.5克該物質,就會導致死亡。
汞是有毒的,這一點沒錯,攝入超過一定劑量會致死。但1只節能燈中只有幾毫克汞,而且被封在燈里面,即使燈打碎了,也要幾百只燈同時碎掉,并且是在一個很小的密閉環境下,全被一個人吸入才有可能對人造成危害。現實中發生這樣的事的概率非常小。
流言:
一網上廣為流傳的視頻提到,“大蒜熗鍋”這種常見的烹飪方式非常不好——因為在熗鍋的過程中,大蒜會產生一種2A類致癌物丙烯酰胺。
真相:
所有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在加熱到120℃以上時,都有可能產生丙烯酰胺。產生的數量和烹飪形式密切相關:烹飪溫度越低、時間越短,產生的丙烯酰胺就越少;反之,產生的丙烯酰胺就越多。我們在用大蒜熗鍋時,由于烹飪時間很短,因此產生的丙烯酰胺的量非常少,不足以對人體造成威脅。比起大蒜熗鍋,更應該警惕薯條等油炸食品。

根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發布的文獻,丙烯酰胺屬于2A類致癌物。所謂“2A類致癌物”,就是說,有實驗證實,丙烯酰胺可以令實驗動物患上癌癥,但是對于人體而言,尚沒有確切證據。
自2002年瑞典國家食品管理局發布研究報告起,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癌癥協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權威機構,先后對丙烯酰胺的致癌風險做了評估。截至今日,仍然沒有證據表明,食物中的丙烯酰胺會增加癌癥風險。退一步講,即使丙烯酰胺可以引起癌癥,也要達到一定劑量才行。動物實驗表明,每日攝入0.3毫克/千克體重,是丙烯酰胺致癌的臨界點。
對于體重50千克的人,每天攝入15毫克以上的丙烯酰胺,才有擔心的必要。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統計,1千克炸薯條,平均含有1312微克(1.3毫克)丙烯酰胺。也就是說,體重50千克的人,一天吃11.5千克的炸薯條,丙烯酰胺的攝入量才會達到臨界點;換成大蒜,攝入的量還要更多,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流言:
一篇名為《炸了!血型也分貴賤?科學家認準最強血型是……》的文章火爆了網絡,引起眾多人的關注。文章里說,O型血陽痿的幾率低、不容易患老年癡呆,發生血栓的可能也比較小。另外,各國研究還發現O型血對于瘧疾、胃癌或肝癌的耐性也比較強,就算得病了,也比較能抵抗。
真相:
首先,A、B、AB、O血型,是根據紅細胞上的抗原命名的。紅細胞上僅有抗原A為A型,只有抗原B為B型,若同時存在A和B抗原則為AB型,這兩種抗原俱無的為O型。
所以,對于某種疾病,如果不同的抗原類型可以導致不同的結果,那么,血型就和這種疾病有關;反過來,任何與紅細胞抗原類型無關的疾病,和血型也沒有關系。
了解了血型的原理,我們再看看前面提過的幾種疾病。
先說說對的。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瘧原蟲在感染紅細胞的過程中,需要通過黏附分子黏附在紅細胞表面,這個過程中,不同抗原呈現出不同的結果。A抗原的黏附親和力最高,B抗原次之。O型血中A、B抗原都不存在,自然占盡便宜。所以,O型血對于瘧疾的抵抗力最強。
接下來說說錯的。陽痿,也就是勃起功能障礙。勃起的關鍵,是陰莖動脈的擴張和陰莖海綿體小梁的舒張。從理論上講,跟紅細胞抗原類型無關,因此也就和血型沒什么關系了。
老年癡呆的病因頗為復雜。雖然有前瞻性研究表明血型對其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樣本量較小,相關研究也不多。此外,老年癡呆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確,遺傳相關性研究沒有突破性進展。

當然更多是充滿爭議的。由于疾病的復雜性和血型分布的差異,不同的研究方法,會對研究結果產生重大影響。有統計資料表明,A抗原和胃癌發病密切相關,因此A型血患胃癌的概率最大。但是,胃癌和幽門螺桿菌感染密不可分,而O型血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明顯高于其他人群。所以,也有研究顯示,胃潰瘍、胃癌、肝硬化等消化系統疾病,明顯多見于O型血人群。心腦血管疾病研究,結果也與之類似。
盡管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有學者研究血型和疾病的關系,但疾病的原因是復雜的,往往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不同地區、不同種族,血型分布差異極大,也對研究方法產生了挑戰。所以至今,仍然沒有定論。
流言:
麻辣燙中添加的一種俗稱“大殼粉”的東西是罌粟類似物,它除了可能有毒品的危害外,還含塑化劑,會導致不孕不育。
真相:
雖然大殼粉的包裝上畫著類似罌粟的植物,名字叫大殼粟粉,但有關部門對此事件的實際檢測結果并沒有發現罌粟堿。
至于“會導致不孕不育”的說法,是因為有專家在大殼粉中檢測出了一種名叫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OP)的塑化劑。
實際上,最常見的塑化劑是鄰苯二甲酸二己酯(DEHP)和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也是國家重點控制的污染物,但大殼粉中這兩種塑化劑都非常少。
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原衛生部規定食用香精香料中的塑化劑總量不得超過每千克60毫克(60PPM),只要符合這個量,可以繼續銷售和使用。而大殼粉DOP的含量大約是3PPM出頭,因此從安全性上來看,并沒有問題。
當然,個別店家這種打擦邊球的行為是不妥的,不過希望消費者和媒體能夠更加理性地看待食品添加劑、化學物質、純天然等概念。食品添加劑并不是洪水猛獸,經過風險評估,添加量在安全范圍之內是沒有問題的。
流言:


菠蘿是很多人春夏季節喜愛吃的水果,但直接進食很可能引起舌頭、嘴巴的刺痛。為防止菠蘿“蜇嘴”,用鹽水泡一下最有效。
真相:
吃菠蘿造成口腔刺痛,最主要的原因是菠蘿中含有高活性的菠蘿蛋白酶等物質,這些物質可以分解口腔黏膜、舌頭、食道內的蛋白質。對胃酸少的人來說,吃菠蘿甚至可能對消化道黏膜造成傷害。
菠蘿蛋白酶歸根結底是一種存在活性的蛋白質,能使蛋白質變性的條件有強酸、強堿、高溫、金屬離子、重金屬鹽等。這里面的確提到了“鹽”,但要注意是指重金屬鹽,并不是生活中的食鹽。食鹽(氯化鈉,NaCl)中的鈉離子相當穩定,幾乎不會發生任何化學變化。所以,用鹽水浸泡菠蘿,并不會使“蜇嘴兇手”菠蘿蛋白酶失活,也起不到保護口腔不被其刺激的作用。
但用鹽水泡一下菠蘿,鹽水可以掩蓋菠蘿本身的酸味和苦味兒,改善其口感,讓菠蘿的味道更加甜美。
如果想在吃菠蘿時徹底排除“刺痛”隱患,就得找準菠蘿蛋白酶的“要害”了。菠蘿蛋白酶最喜歡的pH環境在6.5-7.5之間,在7.1附近達到活性的最大值,在酸性環境中,酶反應速度下降快,所以用醋來泡菠蘿,是可以“消滅”菠蘿蛋白酶的,當然菠蘿會變得比較“酸爽”。
另外,菠蘿蛋白酶最適宜溫度介于55℃-60℃之間,溫度升高,酶的熱失活性增強,反應速度下降。所以可以把菠蘿在60℃以上的溫度下加熱,破壞菠蘿蛋白酶的活性。
最好的“無痛”吃菠蘿方式之一,就是用微波爐對付它。把菠蘿切成小塊,放在微波爐里高火轉一兩分鐘,滅活菠蘿蛋白酶的同時,也不會改變菠蘿的風味。然后再拿出來晾涼,之后就可以盡情享用了。
流言:
牛仔褲耐臟,可以好幾年不用洗。某歌手出席某活動時自曝不洗牛仔褲,最久的有五六年沒洗。
真相:
牛仔褲最早的記錄來自于16世紀的意大利,據說是對商船水手所穿褲子的稱謂。不過,牛仔褲真正被人們熟知,還是始于19世紀50年代美國西部淘金熱,人們迫切希望有一種耐穿耐臟的衣服,在這種背景下,堅實、耐用的牛仔褲應運而生。

如今幾百年過去了,當年的“工人裝”已經演變成為時尚的流行文化,牛仔褲發明當初所帶有的磨損、不清洗、破洞、補丁等風格也沿襲至今,成為潮流文化的一種。不洗牛仔褲,俗稱“養牛”,就是長穿少洗,用身體的曲線去打磨全色的牛仔褲,使褲子自然褪色,形成貼合自己身形的褶皺和貓須。
不過,所謂的“養牛”毫無科學依據,甚至有些“荒唐”。牛仔褲的柔軟舒適更多的來自于長時間穿著。因為牛仔褲特殊的布料和制作工藝,在清洗保潔上可以不用像襯衫、T恤衫那樣頻繁,但這絕不意味著牛仔褲可以幾年不洗。
對照組患者選擇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選擇早期康復護理,具體內容主要為:(1)基礎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維持肢體的功能位;(2)功能訓練,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選擇針對性的體位,指導患者定期進行體位變化,2 h翻身一次,由被動運動逐漸變為主動運動。關節的鍛煉時間為10 min,3~5次/d;(3)精細功能的鍛煉,指導患者完成摩擦毛巾、手指板分離、鍵盤鍛煉、寫字等,加強患者的手指功能。
牛仔褲和其他紡織品一樣,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長時間不清洗同樣會聚集細菌。
流言:
近期網絡上出現了這樣一則新聞:“經過一年的太空生活,宇航員斯科特·凱利不再具有與自己的雙胞胎馬克·凱利相同的DNA。”這則新聞稱,自斯科特從太空返回地球后,有7%的DNA發生了變化。

真相:
研究表明,斯科特在返回地球后,身體確實發生了一些有趣的變化,但太空之旅并沒有像報道的那樣——改變了斯科特7%的DNA。準確地說,是他的一些基因表達發生了變化。基因表達是指細胞在生命過程中,把儲存在DNA順序中遺傳信息經過轉錄和翻譯,轉變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分子。要知道,黑猩猩與人類的遺傳物質只有1%的不同,如果像該新聞報道的那樣,斯科特有7%的遺傳基因發生變化,那他現在已經是個完全不同的物種了。
針對這次混亂的“假新聞”事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表了一份聲明,確認并強調斯科特并沒有因從太空返回而成為一個變異體:“馬克和斯科特仍為孿生雙胞胎,斯科特的DNA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研究人員觀察到的是基因表達的變化,這是身體對環境的一種反應,與在登山或潛水等極限環境下出現的反應相似。”

流言:
真相:
首先,沒有任何研究證明打針輸液可以疏通血管,如果這種方式使用不當,反而會帶來過敏、休克等危害。
“改善血稠”更是無稽之談,如果出現血脂異常增高、血球壓積異常增高、血中紅細胞或血小板明顯增多等問題,需要去正規醫院接受相應的診斷與治療。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主要依靠控制高危因素(如血壓、血糖、血脂、吸煙等)。生活方式的調整也很重要,比如清淡飲食、少吃多動、勞逸結合、心理平衡、適度鍛煉、保證睡眠等,不是打針輸液能夠奏效的。
流言:
乳牙不重要,也不用補,反正會換牙,省得小孩子去醫院多受罪。
真相:

乳牙是兒童咀嚼器官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口腔科主治醫師趙曉燕表示,當乳牙表面變粗糙、變黑,出現牙洞、食物嵌塞、疼痛等癥狀時,需要及時去看牙醫。嚴重的乳牙病變會危害尚未萌出的恒牙,新牙的牙胚就長在頜骨內乳牙牙根的下方,當乳牙上出現齲洞,進而發生牙齒根尖周圍炎癥時,容易引發膿腫,而新牙的牙胚在炎癥和膿液的環境中發育,就可能出現新牙釉質發育不全、新牙異位萌出等問題。
更重要的是,乳牙對恒牙的萌出會起“向導”作用。乳牙的牙根下有繼承恒牙的牙胚,乳牙到了替換年齡就要脫落,繼承恒牙就要在乳牙原來的位置長出。乳牙如果過早地喪失,鄰牙就要發生移位,乳牙原占的空間就要縮小。繼承恒牙因空間不足而萌出于不正常的位置,造成恒牙排列不齊。由此可見,乳牙壞了危害很大,所以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