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浩明 編輯/易 可

桂浩明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分析師、市場研究總監。
凡做投資的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當然,這句話不是提醒你要注意把雞蛋分開放,以免萬一籃子被打翻時,雞蛋全部被摔爛。其意思只是提醒你,在做投資的時候,要注意適度分散,過度集中很可能因為投資品種出現問題而給自己帶來大的、甚至是難以挽回的損失。
顯然,在這里適度分散是一個關鍵詞,而如果這種適度分散是建立在一種科學的理論基礎上,同時又和投資者自身的狀況相吻合,那么人們也可以把這種適度分散的投資行為,稱之為投資組合。在這里,我們就來深入地討論一下有關投資組合的問題。
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做投資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提高資金所產生的效益,以便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無疑,在這里要考慮兩方面的因素,一個是資金的保值,也就是安全性;另一個是資金的增值,也就是收益性。顯而易見,安全性是收益性的前提,如果本金都輸了,那么還談什么增值呢?而在實踐中,如果是收益越高的品種,往往其潛在的風險也就越大,相反收益低的品種,則潛在的風險就小,這就是所謂的風險與收益相對應的問題。作為投資者,當然是希望收益越高越好,但同時不愿意去承擔大的風險,特別是不愿意承擔本金遭受損失的風險,因為這可能危及家庭的正常生活。于是,就必須要考慮構建投資組合了,因為只有建立起一個良好的投資組合,才能夠有效地避免風險,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收益。
舉例來說,某個家庭現在有50萬元閑置資金,那么這筆錢如何進行投資呢?如果全部買國債或者是銀行理財產品、貨幣市場基金等,可能會覺得收益低了一些(通常年化在5%以下)。而如果全部用來買股票,甚至是投資期貨、期權呢?也許存在獲取暴利的可能,但風險也是巨大的,弄不好還會血本無歸。那么怎么辦呢?不妨去構建一個組合,考慮到家庭未來可能的開支以及對保障性資產的需求,可以拿出一半左右的資金,用于投資安全性相對較高的固定收益類品種。畢竟,當前 盡管要打破“剛性兌付”,但國債、銀行理財產品以及貨幣市場基金等,都還是十分安全的,而且也有一定的流動性。另外一部分資金,則可以投資權益類產品,買一些有投資價值,而且成長性也不錯的股票,以獲取較高的風險投資收益。這樣一來,就兩頭都兼顧到了。當然,這個投資組合的比例,不一定非得是一半對一半。通常投資者年紀比較輕的話,權益類投資的比例可以高一些,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么就應該逐步加大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投資比例,這也符合風險控制的基本規則。在風險資產與安全資產之間配置投資,有一個公式——用100減去當前年齡(100- X),得到的便是應有的股票配置比重。例如你現在40歲,按照公式計算,你可承擔的風險是100 - 40 = 60,意味著你可將60%的資金配置在風險資產(股票),其余40%可進行保守投資(儲蓄及債券)。如果你55歲了,你的風險資產配置不應超過45%(100 - 55 = 45)。最忌諱的就是不顧實際情況,把所有閑置資金都投放到高風險的權益類產品上,這樣如果一旦出現失誤,損失就很難彌補。
前面說到在投資組合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固定收益類品種,其實這里還有更多的講究。通常,固定收益類品種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只投資某一個品種,那么萬一在該品種還沒有到期時急需用錢,就會產生流動性風險,這里不妨以期限為標識,再建立一個組合,即實現長短期限的搭配,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按不同的到期時間來構建組合。通常,如果每三個月或者半年都有所投資的產品到期,那么就基本能夠規避流動性風險了。由于現在三個月以上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相差并不大,所以構建不同期限的組合對投資效益的影響是很有限的。另外,現在部分貨幣市場基金是實行T+0交易的,具有類似活期存款的流動性,因此適當持有這類產品,對于回避流動性風險也是很有幫助的。還有,現在一些理財產品具有抵押功能,即在產品沒有到期時,持有人是可以拿它向銀行抵押融資,雖然這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但在關鍵時刻可以用來應對不時之需。人們在構建相應的投資組合時,不妨留意所投資的產品是否具有抵押功能。
當然,對于投資者來說,難度更大、同時也更有挑戰意義的,是建立有關權益類產品的組合。關于這個問題,我們下一期再和大家詳細探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