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露 編輯/南 溪

陳露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際薩提亞模式和結構派家庭治療師;上海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專家級心理咨詢師;上海電視臺、東方都市廣播等欄目特邀心理專家;多家報刊、雜志撰稿人。擅長的咨詢領域:婚姻家庭、親子教育、自我成長、職場人際等。
“我們家的孩子從小很乖,很聽話的。現在17歲了,長大了,卻越來越不聽話,不上學,逃課。孩子到底怎么了?我管不了他了。”一位母親很焦慮地說。
孩子漸漸長大,本來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情,只是青春期孩子的一些情緒、行為的變化,會使得很多家庭有些不適應。父母對孩子的變化往往又喜又驚。父母擔心一段曾經理想的親子關系的失去,還有面對親子沖突時候的無能為力。
而青春期的孩子和中年期的父母之爭往往是孩子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展到一個階段所產生的問題,也就是發展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父母抱怨與孩子之間交流困難;第二,父母認為孩子沒有能力管好自己;第三,在對青春期孩子問題的管教上,父母的不合作使問題變得更復雜。
因為高二的兒子不寫作業以及在學校里頂撞老師,母親三天兩頭被老師喊去問話。因為父親工作很忙,兒子從小到大都是媽媽管。說起孩子,母親非常焦慮,她說:“兒子從小一直是很自覺的孩子,聽話,成績好,不太要大人操心。初三之前成績都不錯。可是到了市重點的高一,從一次數學成績沒考好開始,成績一路下滑,到現在都不想寫作業,不想上課了。”
母親說:“我白天工作很忙,壓力很大?,F在頻繁被老師叫去訓話,面子都丟光了。跟他講道理,罵他,都沒反應。寫個作業么發呆,要么就捧著手機打游戲。手機沒收過一次,他就鬧著不去上學。”
母親說:“我也看了很多書,知道他青春期逆反,對他發火不好,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有一次,他嫌我嘮叨,把我推出門,還把門反鎖?!?/p>
母親嘗試了很多辦法,罵也罵過,打也打過,都不管用了。母親也很苦惱,覺得孩子怎么還不如小時候。小時候無話不談,現在和他說話,他就敷衍幾句,然后再也不理她。
對母親來說,孩子被老師批評的感覺,仿佛是自己犯了錯。母親和孩子在情緒上的共生狀態,會讓彼此都受影響。母親甚至怪孩子不好好寫作業,害她丟臉、挨批。這樣的母親在管教孩子上多了情緒上的宣泄,少了一份作為母親的權威和理性,也就失去了孩子的信服力。
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反過來質疑母親的要求,挑戰母親制定的規則,這一切都會使母親感到自己不是個成功的媽媽,造成情緒上的進一步焦慮和困擾。比如說,母親一遍一遍催促孩子寫作業或者停止打游戲,母親越催,孩子越反感,越不動。而孩子越不作為,母親的情緒會越來越激動,幾個回合之后,會讓母親感覺很挫敗。情緒背后可能既包含了對孩子未來的擔心,也有自己管教無方的煩惱,以及暗含著對父親的不滿、孤立無援的郁悶和氣憤。
人到中年的母親和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同時面臨相似的問題:都將進入下一個生命周期。一方面青春期少年的好斗、沖動以及追求獨立的渴望與日俱增;另一方面母親的體力與精力逐漸減弱,希望安穩和太平。中年期的婦女本身也漸漸老去,白發滋生,一些生理、心理的變化,以及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等社會角色的變化,都可能感到緊張和焦慮,也常常會出現心理不平衡,而情緒上就會出現波動。
當父母抱怨孩子不和他們好好溝通的時候,父母內心有些不安,擔心孩子不聽自己的會走上偏差的道路,有一個不好的未來。比如不寫作業,考試不好,考不上好的學校,以后生活會很糟糕等。但是父母為了改善他們自己所感受到的溝通上的問題,可能會批評指責,甚至威脅孩子順從他們,這樣做的效果,反而會使孩子更加地反抗他們。
而青少年此時的不聽話、不乖,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是在形成屬于自己、脫離家庭因素影響的表達。此時,非常需要父母對青少年的耐心和接納,才會幫助青少年度過由于荷爾蒙的變化帶來的狂風暴雨期。
對于青少年來說,生理的變化導致心理的變化,本身就是容易情緒煩躁,時而自信,時而又自卑。因此,和青少年相處的時候,多傾聽,少說教。他們這個時候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如果父母有一套說辭,想要東,他就一定會向西走。因為這是青春期的獨立和自我意識的需要。“我和你不一樣,我才是一個獨立的我”,否則還是和你處于共生共依附的狀態。同時,他會擁有很高的話語權,會挑戰和批評父母,說話沒大沒小。這表明他希望被看到、被認可,但是父母卻還將他們看成是沒有能力的小孩,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不僅沒有傾聽和支持他們話語中有意義的部分,還全盤否定,甚至還覺得他們“越大越不聽話”。那么,當孩子覺得他的話不再被聽到、被理解,也就關上了溝通的門。有個16歲的孩子就說,“他們又不看書,又不上進,說一些跟不上時代的話,憑什么來教訓我?”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不和父母溝通,父母可以往后退,及時調整自己的態度,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可以和父母說心理話,也可以選擇不說。父母因為焦慮逼著和孩子溝通,只會適得其反。所以,接納和引導,是青少年父母所要做的事情。

父母認為孩子到了長大的年紀,卻沒有能力管好自己。因為擔心孩子對自己的學習不上心,不好好寫作業,不想上學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差,使得父母更加放心不下,給予更多干預。
青少年期是一個聯接和分離任務并存的人生階段,青少年既非完全的成人,也非完全的兒童,會批評父母也需要父母接納,自我覺察并不穩定。這是青少年和父母都要同時面對的兩難問題。比如說,他們批評父母可以頭頭是道,甚至比父母還會說。
有個高一的女孩可以用英文和美國咨詢師交流,把普通話也說不清楚的農村媽媽徹底排除在咨詢室外面。但是她卻對自己的學業、未來的打算說不清楚。她已經在精神衛生中心住院兩周了,那是因為患了抑郁癥。母親說女兒之前在家里,連條短褲都不洗,房間亂成一團。母親實在看不過去,就替她收拾。母親一邊嘮叨,一邊替女兒做了該做的一切。這樣的局面反反復復地發生。起床上學,母親都要催個無數遍。媽媽問孩子,我要把你當幾歲?孩子說,當6、7歲吧。母親說:“我也不想催你,你自己能管好自己,我會天天盯著你嗎?”
人是相互影響,彼此關聯的。一方的行為必然會牽連到另一方。賴皮、不負責的孩子背后常有一個溺愛的父母,父母愈擔心,愈保護孩子,孩子愈會習慣依賴父母處理大小事。孩子視幫忙代勞為理所當然,卻愈來愈難適應外面社會的要求;母親抱怨孩子長不大,卻也享受被孩子需要的存在價值感。
孩子年幼時,父母的眼光不能離開孩子太遠,才能保護幼兒不受傷,也讓幼兒逐漸培養出安全感。等孩子逐漸長大,父母理智上都知道要放手,問題是要放多少,能不能放得下,才是每一個父母都需要修煉的功課。

在對孩子問題的管理和教育上,父母本身存在或明或暗的矛盾、沖突與不一致,不僅沒有解決孩子現在的問題,還可能使孩子產生新問題。孩子的事情影響了夫妻之間的問題,夫妻之間的問題又影響了孩子。焦慮彼此在這個家庭的系統里傳遞,導致每一個人動彈不得。
比如說,當孩子到了青春期,母親管不了孩子,就會對丈夫說:“你去管管你孩子?!边@個時候,有幾種阻力阻止了父親的進入。1. 父子前期關系的建立不良。父親因為早期沒有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貿然出手管孩子,孩子還是會覺得很排斥。尤其是男人還沒有學會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對話,如果還是講道理、批評或者指責,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2.孩子吸收母親的抱怨。如果父親常年忙于工作,與母親很疏遠,母親早早就把所有的抱怨、不滿都對孩子訴說,孩子長久以來吸收了母親對父親的不滿,所以對父親的管教也會心生不滿。3.父親的阻抗。如果父親接近孩子不成功,情緒沒控制好,采取的方式簡單粗暴,母親就會參與進來,保護孩子,指責父親。父親不僅沒有能成功地幫助孩子,更加引起夫妻之間的爭吵。甚至氣急敗壞的父親可能會說:“都是你寵壞的!你這個女人,連個孩子都帶不好。”于是,丈夫氣呼呼地離開,更加撒手不管,留下孤單的妻子更加郁悶。而夫妻之間的爭吵,又讓孩子深深陷入自責。那么,這樣更加重了孩子的情緒或者行為問題。
一、試圖容忍那些伴隨青少年成長而來的強烈情緒,無論孩子的行為表現多么令人沮喪和悲傷,總是保持一種穩如磐石的立場。
青少年的混亂,與父母相處時候的退縮,情緒化的極端行動,可以把它視作是正常的青春期的行為。孩子打游戲某種程度是在現實的人際關系里得不到肯定和欣賞,在虛擬的世界里獲得認可和尊嚴。如果母親能看懂這一點,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管理失控,或者不信任孩子,擔心他的前途,那么就不會讓情緒接管理智,而是選擇理性地回應孩子,就不會形成親子沖突的新一輪升級。
二、安撫好自己的情緒,做一個自然、放松,大氣的媽媽。
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是一個矛盾體。一方面強烈地需要自我獨立的空間;另一方面也需要家庭的歸屬感,需要一些人際關系或者學業上的引導。所以,母親要讓自己放松下來,把自己的興趣和注意力放到孩子以外的事情上去,和孩子要有一定的距離,因為“關心則亂”,亂了就沒辦法幫他。管好自己的情緒,家里有學習以外的話題可以聊,對孩子的管理原則是“不求助,不施助”。當孩子真正需要母親的時候,可以選擇好好回應。當感覺孩子有困難的時候,可以好奇而平和地問問孩子,怎么啦?有什么困難嗎?需要母親做點什么?
而當母親真正放松下來,不抱怨,不嘮叨,不指責,親子關系變得良好的時候,孩子才可能和母親說說心里話;母親的話,孩子才有可能聽得進去。
所以,對過于糾纏的母親和孩子,需要建立一定的邊界,允許彼此擁有成長和獨立的空間,才可能開啟良好的對話。那么,經過兩三年的磨合和整合,孩子就會長成一個成熟的、理智的、自我負責的人,父母也漸漸過渡到生命的下一個階段。
三、做一對合作的夫妻,做好自己未來生活的規劃。
一個家庭有了孩子,更多的時間是考慮整個家庭的活動,或者更多的是為了孩子考慮,從而會犧牲夫妻之間婚姻的經營。
在孩子出現了各種問題的家庭里,很多夫妻說孩子的事情頭頭是道,但是咨詢師給他們5分鐘時間說說他們之間的事,往往他們就談不下去。孩子也是很有趣的,如果父母之間的婚姻長期是爭吵不斷的,媽媽的眼淚會變成孩子的不安感,孩子可能會過于擔心媽媽,而被無意識地拉回家中扮演看護人的角色,而非自在的讀書學習,與同伴交流。因為媽媽的不高興,會牽扯孩子的情緒,會讓她潛意識覺得自己的獨立,是對母親的背叛。
一個去了加拿大留學的孩子半年后就回到家里來,說是十分放心不下媽媽。母親一個人在家里太孤單,不開心。沒有她在,父親和母親兩個人沒話講。而孩子要在家里呆著,充當父母之間的情緒調節劑。所以,夫妻關系良好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能讓孩子放心遠行。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也是逐漸往后退的時刻,是一個為夫妻雙方提供更多的時間追求新的愛好的時期,也是一個讓夫妻可以重新經營婚姻的時期。當然,一方面,夫妻彼此找回失落的婚姻,另外一方面,每個人找回除了孩子以外的屬于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日常生活。那么,對自己,對孩子,都將是一個新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