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功 任建琳 編輯/蘇 二

任建琳女,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醫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擅長大腸癌、乳腺癌、甲狀腺腫瘤、肺癌等各種良惡性實體腫瘤的中醫及中西醫治療。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衛計委臨床腫瘤重點科研課題,發表學術論文60篇,獲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及上海市科技獎。榮獲上海市衛生系統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中醫醫院“三八”紅旗手等榮譽。門診時間:周三上午、周六上午(總院)周三下午(上海市中醫診療所)
大腸癌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是消化道的一種惡性腫瘤,發達國家發病率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這與發達國家較高的肥胖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大腸癌發病急劇上升。國家癌癥中心近期發布的2018年全國最新癌癥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排名惡性腫瘤第3位,死亡率居第5位。東部地區結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最高,這可能與東部發達地區人群生活方式有關。結直腸癌新發病例在全世界女性中排名第2位,死亡率在女性中排名第3位,位次均高于男性。不僅如此,大腸癌發病還呈現年輕化趨勢,我國患大腸癌的年輕人群約占15%左右。
大腸癌真的離我們越來越近,防患迫在眉睫。美國癌癥研究所(AICR)估計,每年有47%結直腸癌病例可通過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其中就包括我們的日常飲食。
高脂肪飲食攝入量與大腸癌的發病率呈正比,原理是食用富含油脂的食物后,肝臟會多分泌膽汁以幫助消化脂肪,大腸的有害菌可將膽汁中的膽酸變成二級膽酸,二級膽酸具有致癌或協同致癌作用,二級膽酸能使結腸黏膜細胞有絲分裂增強,容易引起結腸癌變。
長期高動物蛋白飲食易罹患大腸癌,動物蛋白中的氨基酸經細菌分解后產生致癌物質或形成輔助致癌物質。肉類、魚類食物在高溫烹調熱解過程中,可產生多種誘變劑和致癌物 。
食用過多紅肉會增加患結直腸癌、胰腺癌和腎癌的危險。紅肉是指牛肉、羊肉、豬肉或由這些肉加工成的食品。如牛肉中含有的一種丙醛物質較多,如果每日攝取超過90克,有強烈的致癌作用,特別是冰箱中貯存過久或變質的牛肉,在加熱烹調過程中丙醛加速形成。
低纖維食物攝入減少,缺少膳食纖維使腸道內有益菌減少,有害菌增加,引起便秘,產生毒素,誘發大腸癌。
油炸、燒烤、腌制食品能分解出致癌物質。肉類在高溫炭燒、煎炸和煙熏時,會釋放致癌物多環芳香烴化合物(PAHs)和雜環胺化合物(HCAs)。腌制食品含亞硝胺類化合物,也會誘發消化道惡性腫瘤。
過度飲酒,高濃度的乙醇可以使消化道黏膜表面的蛋白質變性,增加腫瘤風險, 酒在人體的主要代謝產物乙醛是已經肯定的致癌物。
1.多吃水果、蔬菜、豆類食物。這些物質中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 B 族、靛基質、蒜素、葉綠素及微量元素硒等。維生素 A 可減少黃曲霉素所誘發的結腸癌,維生素 E 、B 族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硒有預防結腸癌的作用。靛基質存在于十字花科類蔬菜,如芥菜、白菜、卷心菜、西蘭花等,有助于分解體內的致癌物。蒜素能增強體內免疫系統的運作,有助于清除消化道的致癌毒素。美國有調查報告指出,每星期進食大蒜有助于降低直腸癌的患病幾率。
2.主食粗細搭配、以粗為主。高纖維飲食可降低高脂肪、高動物蛋白飲食人群中大腸癌的危險。富含纖維的食物能增加糞便量,稀釋致癌物的濃度,縮短腸道通過的時間,減少致癌物與大腸黏膜的接觸,從而可防止大腸癌發生。研究指出,每日多進食13克纖維,可減低31%患大腸癌的風險。《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膳食纖維攝入量是25克/天。但要注意,并不是攝入越多越好,過多攝入不但沒有額外的益處,還會干擾抗癌物質的吸收。
3.減少高脂肪食物的攝入。油類攝入有講究,適當攝入富含?-3、單不飽和脂肪酸、共軛亞油酸的油脂,如亞麻油、橄欖油、蛋、奶等。遠離反式脂肪酸,如人造奶油、植物脂末、氫化植物油、起酥油、奶精等加工的食品。
4.適量紅肉,少食加工肉,遠離油炸、熏烤及腌漬等垃圾食品。限制動物蛋白尤其是紅肉攝入量,晚餐最好少食動物蛋白。
5.節制飲酒。酒精是致癌物,酒類飲品營養價值小,熱量高。
6.每周堅持食用一定量堅果。堅果是既好吃又有益的零食,還可作為動物蛋白的替代品。美國耶魯大學癌癥研究中心癌癥研究發現吃堅果對大腸癌患者總體生存率提高了57%,對于結腸癌術后或晚期患者,建議每周至少吃兩次堅果,每次約28克。
7.適當攝入益生菌。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超過99%都是細菌,這些細菌大致可分為三大類: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體格強健的人腸道內有益菌比例達到70%,普通人則是25%,便秘人群減少到15%,而癌癥患者腸道內的益生菌比例只有10%。有益菌主要是雙歧桿菌、乳酸菌、酪酸梭菌等,為人體不可缺少的菌群,有助于食物消化,促進腸道蠕動,參與維生素的合成,抑制有害菌的生長,抵抗外界病原體等,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我們攝入的有益菌主要來源有酸奶、奶酪、腐乳,或有針對性的益生菌制劑(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8.食療需辨證。中醫有“藥食同源”同源之說,食物與藥物一樣,也具有四氣、五味、歸經和升降浮沉。食療最好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根據體質、病位、寒熱、虛實來選擇食療的食物和搭配。
早在《黃帝內經》時期的古人就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治已病治未病”,大腸癌重在預防和早診早治。為了身體健康,改變不良飲食習慣,科學均衡飲食,加上每天堅持運動,定期體檢或因癥(大便規律變化、黑便、血便、粘液便、腹痛、腹塊、貧血等)檢查,你就邁出了遠離大腸癌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