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子健(解放日報記者) 編輯/易 可
到北海道觀賞和拍攝日本丹頂鶴,也是我們這次旅游行攝的重點之一。資料顯示,全世界分布有15種鶴,其中有11種已瀕臨絕種。在日本主要可觀察到白頭鶴、白枕鶴和丹頂鶴三種,但整年都在一地繁衍生息的只有丹頂鶴,且主要在北海道東部地區,被當地原住民阿伊努人奉為“沼澤之神”。另據日本方面的資料顯示,早在江戶時代前,北海道就能觀察到丹頂鶴,明治時代后數量銳減,直到大正時代才再次被確認又看到了丹頂鶴。1942年丹頂鶴被指定為“特別天然紀念物”,并受到全面的保護。
北海道的丹頂鶴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總面積高達183 平方千米的釧路濕地,釧路濕地是日本最大的濕地,也是日本第一個在拉姆薩爾條約上登記的濕地,1987年被指定為釧路濕原國立公園。早些年,丹頂鶴到北海道只是來越冬或中繼覓食,后來為了解決丹頂鶴冬天食物不足的問題,當地人開始人工喂食,至今已有30多年。又由于釧路濕地一帶不僅面積遼闊,而且具備了丹頂鶴生息需要的不會結冰的河流濕地,逐漸地有些丹頂鶴就留居下來。

留居下來的丹頂鶴,在遼闊的釧路濕地內繁養生息。而到了漫長的冬季,它們更是只在棲息地、休憩區和喂食場幾個地方飛來飛去,這個范圍就是如今的鶴居村。據統計,鶴居村范圍內總共大約生活著200只丹頂鶴。也有一種說法是,整個釧路濕地丹頂鶴數量已增至1 000只左右。
春天,丹頂鶴成群集結隊地飛向釧路濕地深處交配產卵;夏天,丹頂鶴在濕地之中哺育幼子;秋天,丹頂鶴帶著小鶴來甜玉米地覓食;冬天,丹頂鶴就更不愿離去,每天冒著嚴寒往返于棲息地和喂食場之間。這個時候,各地丹頂鶴愛好者和攝影家們都會集中到鶴居村,觀賞和拍攝丹頂鶴動人的舞姿。如今的釧路濕地、鶴居村,已成為廣大攝影發燒友喜愛的攝影圣地。

觀賞和拍攝丹頂鶴,一般都在鶴居村范圍內。其中包括音羽橋、鶴見臺、伊藤鶴保護區、阿寒國立公園和丹頂之里,當然還有鶴居道產子牧場等。其中鶴見臺和丹頂之里是主要的喂食場地,一天只有一次。我們整整一天的丹頂鶴拍攝,是從音羽橋開始的。阿寒國立公園和釧路濕原國立公園不在一起,但是我們住宿的弟子屈町距離鶴居村和音羽橋有50千米左右。我們3點半起床,4點半出發,大約一小時就到音羽橋,為的就是拍攝“丹頂鶴起床之舞”和“雪溪日出美景”。




音羽橋在243國道和雪里川的交叉點上,在橋東北面的雪里河兩岸,有一大片茂密的樹林,樹林南面有幾片河灘,樹林能擋風,河水也不結冰,河灘幾乎就成了天然暖床,丹頂鶴就在那里棲息過夜。而音羽橋又是個高點,所以成了拍攝“晨霧雪溪棲鶴”的絕佳之地。為了能拍到“早霞紅云、晨霧、雪溪、樹掛、丹頂鶴起床之舞”這樣的片子,攝影人不惜從全球各地來到音羽橋。
我們5點半到達音羽橋,不到50米長的橋上,已經如“排排坐,吃果果”了。那可是零下十來度的氣溫啊,攝影人真的都很執著。我好不容易求得了一個腳架位置,剛定下神來環顧四周,耳邊就已經傳來各種對話的語音,日語、英語,哈,還有上海話,聽起來人還不少。東邊開始放亮,晨霧漸漸散開,沉睡的丹頂鶴也逐漸醒來,看上去有好幾十只。丹頂鶴寶貝們在縹緲的薄霧中洗臉、梳頭、伸懶腰、理羽毛,并用特有的舞姿迎接新一天的到來。早霞染紅了天上云彩,雪里川也被映得通紅。河灘邊開始熱鬧起來,起床的丹頂鶴們開始翩翩起舞,還“隔啊-隔啊”地相互道起早安。我只帶了個100-400mm的鏡頭,所以只能拍一些全景。其實早晨的音羽橋,朝東北方向拍鶴,正好是逆光,因而用400mm以上,甚至800mm的鏡頭,拉近了拍,是最好的了。
起床后的丹頂鶴,有的拍打著翅膀,有的跳躍在河灘上。每當有鶴兒躍起,我耳邊就能聽到一陣“咔嚓-咔嚓”的照相機快門聲。就這樣在雪地里拍攝了兩個多小時,直到丹頂鶴一對對飛離雪里川,去到濕地深處吃早餐,拍攝才結束。其間還發生了一個絕有意思的插曲。在距離我們所站的音羽橋相對近一點的河灘上,來了一位“不速之客”——狐貍,這令附近的幾只丹頂鶴警覺起來。原來這只小狐貍看中了河灘上的一個飯盒,但當它貿然進入丹頂鶴領地時,遭到了一只成年丹頂鶴的攔截。哈,兩位神靈就此在我們眾多照相機鏡頭面前,上演了一幕精彩大劇,也讓我們這些攝影人大呼過癮。
丹頂鶴在日本人心目中地位很高,日本不少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都賦予丹頂鶴美好、吉祥的形象,日本民間折千紙鶴送給親人表達祝福就是具體體現。但由于社會發展中對環境的破壞,丹頂鶴在20世紀初已在日本基本絕跡。據介紹,20世紀20年代,北海道再次發現丹頂鶴后,民間就有不少善心愛鳥人士對其進行保護,比較出名的有渡邊婆婆、伊藤良孝、山崎父子等。在人們的自覺保護下,如今的日本丹頂鶴,在北海道數量逐漸增多,并從習性遷徙的候鳥,變成了如今定居下來的留鳥。




當地流傳著渡邊老婆婆與丹頂鶴的故事。在半個多世紀前,北海道不過有三十多只丹頂鶴,這種候鳥從西伯利亞飛來過冬,因為缺少食物,闖進了渡邊老婆婆家的農田。有些丹頂鶴會一直逗留到春天才飛回俄羅斯,這讓本應在春天開始播種的老婆婆相當厭煩。于是渡邊老婆婆只得不停地轟趕那些過冬的鶴兒們,還到當地的農林處投訴,但一直得不到解決。由于丹頂鶴是珍稀鳥類,當地政府為了保護它們,一次次上門,苦口婆心地給老婆婆講道理。與此同時,渡邊老婆婆也開始同這些丹頂鶴建立了友誼,甚至主動捐獻了自己這片原本收成不錯的農田,專門留給來越冬的丹頂鶴們。隨著鶴群數量的增加,渡邊老婆婆也一心一意地做起了丹頂鶴的看護工作,成就了一段佳話。
在我們攝影區前面是個廣大的伊藤牧場。攝影區對面有個小坡,坡后面正好有一片樹林,早晨逆光下,樹林成為天然的深色背景,雪白的丹頂鶴在那里翩翩起舞,是攝影的好位置。當然,最好是使用400mm以上的長鏡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