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嚴 玲



近年來,由于虐童事件的頻頻曝光,幼兒教師被一次次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師德”“專業”等一次次被質疑,甚至連一些優秀的幼兒教師也被牽連受質疑,家長對教師產生了不信任感。但我們卻知道,現實中幼兒園對“師德”“專業”的要求是遠遠超出家長預期的。
我園80%的家長為外來務工人員,他們主要是工人或小個體經營戶,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通過家訪及家長會,我們可以看出,家長對幼兒教師的專業性不太了解,對教師的看法甚至停留在“帶孩子的阿姨”的舊觀念上。那么,幼兒園如何在提升教師專業性的同時,也讓家長和社會看到呢?我們應該讓家長對幼兒教師有深層次的了解,并認可教師的專業及工作,從而提高教師的專業自信,產生職業的歸屬感,使家園關系更緊密、更和諧。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已不只是傳統意義上“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而是要充分調動教師專業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教師向專業型、實踐研究型發展,這就意味著教師的專業發展應成為其不斷追求的目標。
再次審視“家園關系”,客觀地剖析家園認識上的差異性,并通過“家長學校”等活動,讓家長直觀、深入地理解幼兒教師的專業性以及幼兒教師的崇高師德。
把握“家園活動”的契機,轉變常態化家園活動的觀念,深挖活動中有價值的環節,使之成為教師專業展示、引領家長的重要平臺。
以專業知識培育幼兒,讓幼兒的成長蛻變成為教師專業自信的“成果”,構建平臺,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在專業上的付出。
教師在進行內在專業發展的同時,改變教師專業和家長工作呈平行線的狀態,找到交叉點,讓家長活動成為專業展示的契機,用專業贏得尊重。
將教師專業發展與家長工作相結合,旨在經過教師內在修煉專業、外在顯性表現、家長與社會的理解信任、教師職業的幸福感、不斷追求專業的發展、家長與社會的高度信任,形成螺旋式循環上升的良性發展。
作為社會人的幼兒教師,相對于家長而言,是服務者;相對孩子來說,又是家長的合作者。然而,無論是服務者還是合作者,我們努力工作就是為了獲得幼兒和家長的信任。正如醫生用專業為我們服務,教師循序漸進地以專業引領家長,改變家長、社會對幼師片面、主觀的認知,讓他們更全面客觀地看待幼師,用專業贏得家長的認可。
那么,如何讓教師將隱性的專業轉化為顯性的家長知曉、認同、尊重的條件呢?結合常規工作,我進行了思考和創新,針對如何讓教師、家長、幼兒真正地幸福成長在一起的問題,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正視家庭、園所雙方認識上的差異性,并檢索差異性的問題所在——對幼兒教師職業認知的不夠。家長由于受幼兒年齡段的局限性、大眾評價、社會輿論等表層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固化的思維認知模式。
“開學第一課”從初識的第一印象轉變家長的觀念,針對認知差異上存在的幾類問題展開介紹,主要分為:教育對象、教育方式、家園關系這三方面。“開學第一課”讓家長清晰、全面地認識了幼兒教師職業的專業性。
“家長學校”通過系列專題活動,并結合家長需求,以專業的視角指導家長有效地進行家庭教育,選擇通俗易懂的案例進行剖析,將“家長學校”變成各種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匯聚、撞擊的平臺,例如,開展《分享和解析〈孩子,你慢慢來〉的家教智慧》《走進孩子的游戲世界》《陪伴成長的快樂》等專題學習。通過分享學前教育的專業知識,幫助家長摒棄傳統的觀念,滿足他們家庭教育指導的需求,讓幼兒教師成為家長的專業導師。讓家長看見我們學前教育研究者和實施者的專業性,奠定教師在家長心中的角色認知。
結合《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提出的“師德為先、能力為重、幼兒為本、終身學習”的理念以及幼兒園每學期開展的各類家長活動,改變常規性活動表面熱熱鬧鬧,實際走馬觀花式的家長體驗,挖掘家長活動的價值,確定每次家長活動的核心點,讓家長看見教師的專業性,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在《一起聆聽春雨潤物的聲音》師德匯報會上,教師分享自己身邊的幸福微故事,分為:“愛崗敬業篇”“智慧啟迪篇”“無私奉獻篇”。一篇篇微型故事折射著愛與教育的故事,傳遞著教師背后默默付出的師愛。同時,家長也分享了對幸福微故事的感受,如:教師的一個有愛的細節、一次真摯的談話、孩子慢慢的進步,都被有心的家長以樸實的文字表達出來,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深入人心,令人動容。
課程引領家長。在課程實施前,我們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聆聽教師對課程背景的分析,積累課程中促進幼兒發展的經驗,“體育月”主題讓家長看見了主題中滲透了幼兒學習品質的發展;“游戲月”主題讓家長對幼兒即將展現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充滿了期待;“暖冬行動”主題的關鍵經驗是成長、感恩等讓冬天不再寒冷。精心的課程設計和優化,讓家長從課程背后看到了教師的專業素養。
對于教師來說,證明專業的“成果”就是幼兒的發展,進而得到家長和社會的肯定。但當家長對幼兒發展的評價出現誤區時,我們要結合幼兒園對幼兒的發展評估,以成長冊觀摩等形式讓家長看見孩子的成長。
幼兒的發展評估來源于教師對幼兒的觀察,每月家園聯系欄上都有教師對每位幼兒的紙片式觀察記錄,記錄著幼兒一日活動中的閃光點或正在發展的種種表現;家長會上,分享對全班幼兒在自然狀態下各領域發展的評估分析,客觀全面地,以專業視角解讀每位幼兒的發展軌跡。
成長冊的利用讓幼兒的成長以更直觀地方式呈現在家長面前。一幅《藍蘋果》的背后是幼兒無限的想象力,一張游戲表是幼兒建立計劃意識的開端,滿手沙子的照片是一次成功實驗的體驗……這些都由教師一一為家長解開,讓家長看到在發展中的幼兒、看到有能力的幼兒,更看見教師的專業成效!
讓教師的專業看得見,“看得見”促進教師形成“有料可看”的觀念;“看得見”加深家長對幼師專業的肯定;“看得見”有利于營造良好和諧幸福的氛圍。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見家長認識觀念轉變了:對待教師的態度好轉了,溝通的方式也更加理性了。此外,家長行為上也有了轉變:變被動的參與者為合作者,幾次大型活動都在家長的大力支持下圓滿完成,如:“六一”派對、元旦義賣等,家長們都踴躍參與,并積極互動。家長對教師專業的認可,促進了教師專業再提升的信心,形成幸福和諧的園所氛圍。
在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我園為外來務工家庭提供了優質的家庭教育指導,為有教育需求的家長提供了專業的幫助,在園務師德問卷調查中滿意率為100%,家長滿意度調查問卷中滿意率為99%以上,班級獲贈錦旗近百面、感謝信40余封,周邊口碑良好。
(江蘇省南京市板橋小學附屬岱山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