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左麗云
在一次戶外游戲時突然落起了雨點,幼兒把半截橫幅頂在頭上,玩得不亦樂乎,看到這一幕,我聯想到了民間藝術活動“舞龍”。大班幼兒的動作具有靈活性、協調性、平衡性,且初步具有了合作意識。幼兒在游戲中自主選擇、自主游戲、自我探索,在運動區中應運而生了民間游戲“舞龍樂”。
●基于游戲的經驗和興趣,讓幼兒對游戲材料、規則、內容自主選擇和探索。
●根據幼兒的運動能力水平,發展幼兒上肢上舉的耐力和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
1.觀察實錄
戶外活動時突然下起了小雨,小保拿起半截橫幅頂在頭上,邊跑邊喊:“下雨啦,躲雨啦!”其他小朋友見狀,也都三三兩兩拿起一截一截的橫幅舉在頭頂上。小帥說:“龍王來啦,龍王來布雨啦!”他們頂著橫幅跑來跑去,大聲喊著:“我們舞龍啦!”
2.觀察分析
游戲中每一次探索都會讓幼兒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今天這個偶發的游戲,不僅能滿足他們走、跑、上舉等綜合運動能力的發展需要,同時也有對主題活動的經驗遷移和情緒情感上滿足的體現。經過觀察,我發現幼兒在游戲中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游戲活動無目的性,材料操作性不強;(2)活動內容較單一,形式缺乏層次性;(3)缺少合作意識,多數幼兒自顧自地跑,缺少協調配合。
3.指導策略
在游戲評價環節中,我有目的地和幼兒展開了討論,讓幼兒相互分享著舞龍帶來的樂趣。有的幼兒說:“我在電視上看過舞龍,龍身是很長很長的!”有的幼兒也激動地說:“對呀!長長的龍身里藏著許多人呢!”說著還學起了舞龍的動作。針對討論的問題,幼兒決定在下一次戶外活動的時候,增加舞龍的人數,添加更長的橫幅,延長游戲的時間。
1.觀察實錄
第二天的戶外活動時間,幼兒在操場上自由分組,大家呼朋喚友,喊著“舞龍了”。剛開始,幼兒臉上都笑瞇瞇的,能一個跟著一個,有序地舞出“整條龍”。我發現幼兒的動作幅度不大,大部分都是在走,而且有的在各走各的。
2.觀察分析
通過觀察,在此階段我們發現了如下問題:(1)“龍身”中幼兒人數太多,影響了整條“龍”的動作協調性;(2)在舞龍時幼兒基本沒能跑動起來,限制了幼兒其他動作的發揮;(3)幼兒還沒有合作意識,舞龍時沒有找到統一的動作節奏;(4)游戲材料單一,玩法單調,導致幼兒興趣降低。
3.指導策略
(1)排隊:幼兒按個頭高矮排在“龍身”里玩。(2)協調動作:參與游戲的幼兒需要進一步熟悉動作,能夠步調一致地做舞龍動作。教師可以利用集體活動時間讓幼兒觀看《舞龍》的表演視頻,豐富幼兒舞龍的動作經驗,并在不同的節拍中做動作。(3)材料調整:針對影響動作發揮的問題再次引導幼兒進行討論。有的幼兒說:“我看奶奶用扇子跳廣場舞,我們也可以用扇子來舞龍。”幼兒想出借助新材料和新道具的解決辦法。這一想法再次激發了幼兒嘗試探索游戲的興趣,教師及時給幼兒提供了扇子,滿足了幼兒游戲的需要。
1.觀察實錄
幼兒嘗試用扇子進行“舞龍”,他們自由進行組合。豪豪說:“我來當龍頭,你們要一個跟著一個,不要亂跑。”幼兒用扇子“舞龍”時動作明顯更靈活自如了,節奏也更加協調配合了。這時,教師拋出問題: “怎么樣讓龍身變得更長、更大!”幼兒提出可以“接龍跑”,由小帥帶隊的五個幼兒跑在另外一隊的后面,這樣,一條長長的“龍隊”就在操場上跑動起來了。游戲結束后,小俊意猶未盡地對小宇說:“我們明天再來玩!”
2.觀察分析
幼兒嘗試將扇子當成“龍鱗”,新材料激發了幼兒的游戲興趣,幼兒在體驗新玩法中獲得了滿足和發展。在游戲中,小帥和豪豪提出了新的游戲規則,并得到其他幼兒的認同,使游戲中的動作和團隊合作力都得到了發展。
3.指導策略
在這個游戲中,幼兒的自我探索以及尋求問題解決辦法的積極性很高,如何將游戲變得更有趣、更有挑戰性呢?教師從“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出發,做了如下思考:(1)形式調整:增加音樂律動,隨音樂進行“舞龍”,嘗試走出一定的隊形;(2)材料調整:增加障礙物,讓幼兒的動作更規范,合作更緊密;(3)玩法調整:站在起點處,進行舞龍比賽;(4)嘗試把游戲融入大班民間韻律操中。
幼兒每次學習經驗的獲得,都需要教師在幕后把握好時機,運用恰當的引導策略調動他們主動探索的興趣和意愿,因勢利導,提供條件,讓幼兒多通道、多感官地參與活動,在“學”和“玩”結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豐富認知經驗,獲得情感的滿足和綜合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