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辛集市無公害農產品檢測中心 河北 辛集 052300)
番茄潰瘍病是番茄毀滅性病害,一旦發生較難防治。輕者減產10%~20%,重者減產60%以上,尤其在棚室內發生受害損失更大,露地栽培種植由于通風透光,條件較好,相對發生較輕。番茄潰瘍病又稱萎蔫病、細菌性潰瘍病,幼苗至結果期均可發生,尤其在番茄中后期發生,出現中心病株后,借風雨傳播迅速蔓延,目前防治該病的有效藥劑很少,因此要采取預防為主的技術措施。
1.1 種子帶菌。病菌遠距離傳播主要是靠帶病種子、種苗及未加工果實的調運,病菌可以從花柄處侵入,經椎管進入果實的胚,侵染種子臍部或種皮,致種子帶菌,也可以從葉片毛狀體及幼嫩果實表皮直接侵入。
1.2 土壤帶菌。病殘體的殘枝落葉存留土壤后,可在土壤中存活1~3年。番茄在生長期感病有兩個明顯時期。第一次發病在幼苗期,即從子葉至2葉1心時,可造成幼苗枯死。第二次發病在第三穗果實膨大期至成熟期,越接近采收期發病越嚴重,尤其是保護地輪作倒茬困難,連作會加重該病的發生。
1.3 環境條件。①溫暖潮濕的氣象條件是番茄潰瘍病發生的首要誘因,發病適溫25℃~30℃。②溫暖潮濕,結露時間較長,或連續陰雨天氣發病重。③土壤pH值為中性,通過分苗移栽、整枝打叉等農事操作,植株傷口多,病害發生重。④管理中偏施氮肥過多發病重。⑤澆水時大水漫灌,空氣長時間濕度大發病重。⑥采用噴灌的溫室或大棚,果實易發病。⑦反季番茄發病遲。⑧7~8月份為發病高峰期。
2.1 幼苗。該病發生在幼葉邊緣,使葉片由下至上逐漸萎蔫或胚軸葉柄處發生潰瘍狀凹陷條斑,椎管束變色,髓部中空,致幼苗卷縮、矮化或枯死。
2.2 成株。①初發生期葉片邊緣褪綠,萎蔫或向上卷縮,似缺水狀,繼而葉片黃褐色干枯。②中后期葉柄、莖稈、枝條上出現黃色或黑色狹長條斑,繼而下陷或開裂。多雨或溫度大時白色菌膿溢出,污染莖部,至全株枯死。③植株頂部初發病時常一側小葉萎蔫,其它生長正常,后期上部頂葉呈干枯狀。
2.3 果實。①幼果皺縮、滯育、畸形、病斑凹陷。種子不能成熟,種子小,黑色。②果實中后期果面出現大量泡泡,形成隆起的圓形外白中褐病斑,病斑直徑3mm左右。中間有一個針尖大小的黑褐色小點,像鳥眼,俗稱鳥眼斑。

3.1 種子處理。①選用抗病品種:對番茄種子或幼苗嚴格檢疫,杜絕病菌傳入。②溫湯浸種:先將種子在涼水中浸泡10min,再放入55℃的溫水中浸30min。③干熱處理:將充分干燥的種子放入70℃恒溫箱中滅菌72h。④藥劑浸種:1.05%次氯酸鈉浸種20~40min;5%鹽酸浸液浸種5~10h;1%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10~15min,撈出沖洗干凈,以防藥害,用硫酸鏈霉素200mg/L浸種2h后沖凈,晾干后催芽。
3.2 農業防治。①合理輪作:與大蒜、蔥、韭菜等非茄科輪作。②深松土壤:加速附著在病殘體上的病菌死亡。③苗床處理:40%甲醛30ml兌水3~4L消毒后,用塑料膜蓋5d,后揭開15d再播種。④清潔田園:及時拔出病株,將病殘體焚燒或深埋。⑤科學整枝:早上濕度大、露水多,不易進行整枝、采摘等農事操作。⑥加強水肥管理:禁大水漫灌,提倡膜下滴灌。推廣平衡施肥技術,克服重氮輕磷鉀,忽視使用中微量元素,輕有機肥、重化肥的施肥方法。⑦高溫悶棚或土壤處理:病菌在53℃條件下,10min可以死亡,目前,辛集市菜農利用高溫休棚季節,畝用碳50kg,撒后澆水,覆蓋地膜數周,利用氨氣和高溫殺菌效果良好。
3.3 生物防治。定植后,使用3%中升菌素600倍或2%春雷霉素500倍,每隔5~7d噴施1次,連續3~4次。
3.4 化學防治。植株發病初期用72%硫酸鏈霉素4000倍液、新制霉素4000倍液、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20%喹菌酮水劑1000~1500倍液、50%氯澳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500~2000倍液、77%氫氧化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6%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等,每7~10d1次,連續3~4次。中心發病區還可采用藥劑灌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