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永紅 繳麗莉 王志永
(石家莊市動物園管理處 河北 石家莊 050020)
土壤是植物生長的載體。土壤顆粒組成以及肥力直接影響植物的長勢?;纳骄G化以及景觀改造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顆粒組成和有機質含量,從而改良荒山為青山。
1.1 試驗材料。試驗土壤取自石家莊動物園內山體綠化種植10a以上的林地,土壤樣品主要采自山腳、山腰、山頂等位置。
1.2 試驗方法。每樣地按“S”形路線多點(5~6點)分別采集0~40cm層的土樣供做養分化學分析;用“環刀法”采集0~40cm的原狀土做水分物理性狀測定。每10cm取1個土樣,每個剖面取10個土樣,相同類型的5個剖面每層共取5個土樣,充分混合后采用四分法取0.5kg作為該層的一個土樣,共取20個土樣。根據山體綠化前后的測定結果比較分析山體綠化后對土壤的改良作用。
2.1 土壤顆粒分析。一般土壤質地劃分:粘粒<15%稱為壤土,粘粒在15%~25%的稱為粘壤土,粘粒>25%稱為粘土;根據粉砂粒>45%時,在質地名稱前冠“粉砂質”;根據砂粒含量,凡砂粒含量大于55%的,在質地名稱前冠“砂質”。即砂粒大于20的是粉壤土,小于20的是粘壤土。由表1得出:山腳1~2號樣地土壤屬于粘壤土,其他7塊樣地土壤屬于粉壤土、無砂質壤土。
2.2 土壤養分含量變化。土壤pH值與土壤肥力狀況密切相關,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質之一;土壤中的有機質是土壤養分的主要來源,常作為土壤肥力評價的一項綜合性指標;土壤肥力涉及到多種元素的復雜變化,如氮、磷、鉀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其中速效磷和速效鉀表征土壤養分的可利用性,堿解氮則是表征土壤氮素供應強度的指標。山體綠化土壤需要科學合理的施肥和管理,增加植物綠葉量和調節葉色,延長花果期,增強山體綠地觀賞價值。

表2 綠化前后土壤養分指標的變化
2.3 綠化前后土壤養分指標的變化分析。通過表2分析得出,山體在綠化之后,土壤營養成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有機質含量山頂樣地明顯高于山腳和山腰;全氮含量雖有明顯增加,但是各樣地增加率基本相同;速效磷的含量,山腳增加不明顯,其他位置增加較明顯;速效鉀含量以樣地山頂-3增加最明顯,其次是山腰-1;山體綠化種植后植物落葉、根系等腐爛分解,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但是pH值變化不明顯,由于山體風化后,雨水淋溶作用降低,pH值變化不明顯。但是,由于植物生長、開花、結果的生命周期需要速效磷、速效鉀的量較大,而補充的量較少,因此,造成了綠化后土壤中磷鉀含量較低,需要注意補充磷肥,管護過程中施用磷酸一銨。速效鉀的含量小于90的需要注意補充鉀肥,管護過程中注意施用硫酸鉀。氮肥用量根據樹種的不同適當調整用量。從pH值來看,土壤屬于弱堿性,在景觀提升時要考慮種植作物的耐堿性,在某些植物需要中性土壤時,施用磷石膏調理劑降低土壤堿度。
荒山綠化后,建立了新的生態系統,地表枯落物層相對增厚,減少地表裸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降雨直接打擊和地表徑流沖蝕,土壤結構變好,土壤養分流失率降低,林地地力增強。
動物園山體土壤偏弱酸性,適宜選擇豆科植物、桑樹、側柏、油松等山體綠化植物營造四季景觀氣氛,同時保留原有野生植物,減少地表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