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清文
(陜西省山陽縣天竺山國有林場 陜西 山陽 726400)
側柏毒蛾屬鱗翅目毒蛾科柏毒蛾屬,主要為害側柏、檜柏、臭柏等,以幼蟲為害,林木的嫩枝、芽、葉被食,逐漸變黃枯萎或死亡。為防治此蟲為害,筆者進行了側柏毒蛾生物學特性觀察及防治效果試驗,現總結如后。
1.1 室外定點觀察。在陜西省山陽縣天竺山國有林場側柏林選2個固定點,2017年3~10月,每2~3d觀察1次,觀察側柏毒蛾成蟲羽化、卵孵化、幼蟲越冬、化蛹等情況及生活習性和危害情況。
1.2 室內觀察。2~3月采集越冬卵放入飼養箱飼養至10月結束,觀察側柏毒蛾蟲態變化及形態特征。
1.3 觀察結果
1.3.1 形態特征。①成蟲。體長14~20mm,翅展17~33mm,全身灰褐色。雌蟲觸角呈短櫛齒狀。前翅翅面有不顯著的齒狀波紋,近中室處有一暗色斑點,外緣較暗,布有若干小黑斑;后翅淺灰色,較前翅為淺。雄蟲觸角羽毛狀,體色較雌蟲略深,近灰褐色。前翅花紋消失,但第2肘脈下方和近中脈外的褐斑明顯,腹部淺灰色。②卵。扁球形,初產綠色,有光澤,逐漸變為黃褐色,孵化前變為灰黑色。③幼蟲。老熟時體長16.4~18.9mm,全身灰褐色,胸部和腹部背面為青灰色,形成較寬的縱帶,在縱帶兩側鑲有不規則的灰黑色斑點,相連成帶。腹部第6、7節上各有一淡紅色的翻縮腺。身體各節均有黃褐色毛疣,上生粗細不一的剛毛,前胸氣門前毛疣上的一束剛毛最發達,伸向頭部前側方。④蛹。體長7.10~13.10mm,寬3.10~4.55mm,初化蛹時為翠綠色,翅顏色較深,后漸變為淡黃褐色,腹部各節具白色斑點,上生白色細毛,腹末具褐色鉤狀毛。
1.3.2 生活史。側柏毒蛾在陜西省山陽縣1年發生2代,以卵在側柏小枝、樹皮裂縫內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卵孵化出幼蟲,為害側柏,5月下旬、6月上旬是為害盛期。5月底幼蟲開始老熟化蛹,6月上旬成蟲羽化,6月下旬孵化出第2代幼蟲。8月上旬幼蟲開始老熟化蛹,8月中旬成蟲羽化,并產卵越冬。9月有少數越冬卵孵化出幼蟲,個別的能發育成蛹,但均被凍死,不能越冬。
1.3.3 生活習性。①成蟲。羽化盛期,第1代在6月下旬~7月上旬,第2代在8月下旬~9月上旬。成蟲在夜間活動,有趨光性。成蟲羽化當晚即進行交尾。白天羽化的,躲在枝干背面,夜幕降臨后,雄蟲飛翔空中,找尋配偶。雌蟲因肚內卵滿,體重不易飛,伏在枝條上誘雄蟲來找。交尾后的雌蟲,當日即可產卵。個別雌蟲和雄蟲都有二次交尾現象。雌蟲晝夜均產卵,夜比晝產卵數多。卵產于嫩枝、葉、樹杈及樹皮裂縫內,成堆狀排列,堆大小不一。據對38頭雌蟲觀察,1頭雌蟲可產卵32~223粒,平均83粒。第1代比第2代產卵數多。孤雌也產卵,但不能孵化。成蟲壽命為1~13.5d,平均3.6d。第1代比第2代壽命長,雌蟲比雄蟲壽命長。②卵。林地調查了第1代卵(越冬卵)225粒,第2代卵197粒,孵化率分別為84%和96%。卵期11~17.5d。第1代卵在恒溫10℃下,平均13d孵化為幼蟲,隨著溫度升高,孵化所需的時間減短,高達30℃時則不能孵化。③幼蟲。初孵化的幼蟲有群集性,白天藏于枝條背面,遇有驚擾能吐絲下垂。幼蟲晝夜取食側柏的嫩枝、芽、葉,在無活枝的情況下,有的幼蟲亦食枯枝、枯葉。幼蟲在林地成片狀為害,由發源地向外蠶食,直至側柏受害致死為止。就室內外比較,室內幼蟲比林地幼蟲發育快。幼蟲經歷5個齡期,在各齡脫皮前都停食1~3d,老熟幼蟲化蛹前逐漸變為淡綠色。④蛹。幼蟲老熟后,在枝葉叢中吐稀疏白絲固定化蛹,蛹期6.5~13d。第1代蛹期略短于第2代蛹期。在林地設標準株觀察,第1代化蛹盛期在6月中、下旬,第2代在8月中、下旬。蛹除被寄生或受傷者外,都能羽化。
2.1 試驗林概況。試驗設置在陜西省山陽縣天竺山國有林場側柏林,試驗面積200m2,樹齡25年,樹高3.2~3.9m,生長中等,郁閉度0.8。林內側柏毒蛾蟲為害較嚴重。
2.2 供試藥劑。25%滴滴涕200倍液(赤峰市農藥公司)、40%樂果乳油8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上海正新化工有限公司)、40%亞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安陽市安林生物生化有限責任公司)。
2.3 試驗方法
2.3.1 室內試驗。叢林地捉回健壯側柏毒蛾幼蟲放在側柏枝上,然后噴藥,對照噴清水,噴至枝葉濕潤,罩上蟲籠。蟲籠與地面接觸處用沙封閉,防止幼蟲跑掉。噴藥后隔24h檢查幼蟲死亡情況。
2.3.2 野外試驗。4月下旬~5月上旬幼蟲為害初期,試驗設置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40%亞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與對照(CK)清水3個處理組對比試驗,7d噴1次,連噴2次,噴時應細致、周到、全面,噴至藥液下滴時為止,以單株為小區,重復3次,噴后10d調查防治效果。
2.4 防治效果與分析
2.4.1 室內試驗防治效果比較。從表1可以看出,從林地捉來側柏毒蛾幼蟲放在側柏枝上,用25%滴滴涕200倍液、40%樂果乳油800倍液噴殺,噴藥24h后,其幼蟲死亡率分別為98%、99%,毒殺力極強,防治效果明顯。

表1 2種藥劑對側柏毒蛾幼蟲毒殺力比較
2.4.2 野外試驗防治效果。從表2可以看出,4月下旬~5月上旬幼蟲為害初期,抗藥力弱,用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40%亞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易殺死幼蟲,其幼蟲死亡率分別為91.2%、93.3%,均在90%以上,防治效果明顯。

表2 野外試驗防治效果比較
根據觀察,側柏毒蛾第1代幼蟲發生比較整齊,4月中旬基本孵化完畢,這時幼蟲小(4月30日統計幼蟲120頭中,1齡占31.7%,2齡占67.5%,3齡占0.8%),抗藥力弱,易殺死。因此,宜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1代幼齡幼蟲期進行防治。試驗結果表明,室內試驗,用25%滴滴涕乳劑200倍液、40%樂果乳油800倍液噴殺幼蟲,幼蟲死亡率分別為98%、99%,均在98%以上,毒殺能力極強,防治效果明顯。野外防治試驗,幼蟲發生初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用80%敵敵畏乳劑1500倍液、40%亞胺硫磷乳劑1000倍液噴霧,其幼蟲死亡率分別為91.2%、92.8%,均在90%以上,防治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