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瀏
(陜西省洛南縣天然林保護管理中心 陜西 洛南 726100)
松針毒蛾屬鱗翅目毒蛾科。主要為害華山松、馬尾松、油松,也為害櫟、樺木、槲等。以幼蟲取食樹葉,輕則使樹葉凋落,嚴重時葉片不留,嚴重影響樹木生長及結實。連續兩年受害,則樹木枯死,且易感招蛀干害蟲,加速死亡。為防治松針毒蛾危害,筆者進行了松針毒蛾發生規律及防治效果試驗,現總結如后。
在陜西洛南1年1代,以卵越冬。次年4月孵化,5~6月化蛹,6月中成蟲大量羽化。成蟲具有強的趨光性。卵產于樹皮裂縫、老樹上的苔蘚或地衣上、伐根、盤根以及附近的建筑物或籬笆上。通常在樹干距地面1.5m以下產卵,每一雌蟲一般產卵150粒,分為10~15個卵塊,每塊產完后排出黃白色膠體加以庇護。初齡幼蟲只取食幼芽及嫩枝上的針葉,不取食老針葉。3~4齡后食量大增,老嫩葉一起吃,而且取食從針葉中部咬斷,使大量殘葉掉落地面。幼蟲取食先從樹冠下部開始,以后逐漸向上擴展。初齡幼蟲密被細毛,能吐絲下垂,隨風擴散,幼蟲喜陰,避直射光,在郁閉度大的林分發生嚴重。
2.1 試驗林概況。試驗設置在陜西省洛南縣古城林場油松林,試驗面積1000m2,樹齡20年,樹高3.9~4.8m,株行距為1m×2m,生長中等,郁閉度0.8。試驗區域秦嶺東南部土石山區,為暖溫帶與北亞熱帶過渡氣候。林內發生松針毒蛾為害,危害較重。
2.2 供試藥劑。生物制劑蘇云金桿菌100億孢子/g以上500倍液(安陽市安林生長生化有限責任公司)。
2.3 試驗方法
2.3.1 人工滅卵防治試驗。該蟲以卵越冬,卵通常產于樹干距地面1.5m以下,卵產完排出黃白色膠體加以保護,易于識別。人工可用刀或刷刮除,集中燒毀。試驗設置人工滅卵與對照(CK)未滅卵2個處理組,以單株為小區,重復3次,滅卵后調查防治效果。
2.3.2 冬季樹干涂白防治試驗。根據該蟲產卵在松樹1.5m以下,并以卵越冬的習性,采用冬季樹干涂白,以阻止成蟲羽化產卵。試驗設置冬季樹干1.5m以下涂白與對照(CK)未涂白2個處理組,以單株為小區重復3次,涂白后調查防治效果。樹干涂白劑配方為生石灰12.5kg、食鹽1.5kg、植物油0.25kg、硫磺粉0.5kg、水 50kg。
2.3.3 生物防治試驗。4月幼蟲2齡前,抗藥力弱,易殺死。生物制劑可用蘇云金桿菌(100億孢子/g以上),稀釋500倍液噴殺幼蟲。菌液中加入微量敵敵畏乳油1/2500,能提高殺蟲效果。試驗設置蘇云金桿菌100億孢子/g以上,稀釋500倍液與對照(CK)清水2個處理組對比噴灑,噴殺后調查防治效果。
2.4 結果與分析
2.4.1 人工滅卵防治效果。從表1可以看出,在樹干1.5m以下人工用刀或刷刮除,集中燒毀后,其卵死亡率為90.0%,防治效果好。

表1 人工滅卵防治效果
2.4.2 冬季樹干涂白防治效果。從表2可以看出,冬季樹干涂白后,阻止成蟲羽化產卵,其卵減退率為85.4%,防治效果良好。

表2 冬季樹干涂白防治效果
2.4.3 生物防治效果。從表3可知,4月幼蟲2齡前用生物制劑蘇云金桿菌100億孢子/g以上500倍液加微量敵敵畏乳油1/2500噴殺后,其幼蟲死亡率為91.5%,防治效果明顯。

表3 生物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人工滅卵后,其卵死亡率為90.0%,防治效果好。冬季樹干涂白,阻止成蟲羽化產卵,其卵減退率為85.4%。生物制劑蘇云金桿菌100億孢子/g以上500倍液噴殺,其幼蟲死亡率為91.5%,防治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