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網絡信貸在校園已成蔓延趨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學生消費、創業等多方面資金短缺的需要,但隨之而來的女大學生“裸貸問題”則不僅僅考驗著人們的道德底線,更誘發出了多種犯罪行為,值得我們深思。“裸貸”在反映出了學校管理、社會環境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問題的同時,也給大學的法治教育敲響了警鐘。筆者分析了“裸貸”折射出的大學法治教育問題和原因, 提出了深層次的對策和思考,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裸貸;思想教育
一、研究背景
“裸貸借款”是自2016年5月“校園貸”事件出現后的又一惡性校園貸款事件。所謂“裸條借貸”就是指在進行借款時,以借款人手持個人信息的無穿著圖像替代借條。當發生違約不還時,放貸人以公開裸體照片和與借款人父母聯系的手段作為要挾逼迫借款人還款。而女大學生因其性別和社會身份的獨特性,其“裸貸行為”往往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作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遲早要學會處理自己的經濟行為,而且大學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數學技能,完全可以計算借貸的成本,了解違約風險,在借款的時候,應該考慮到是不是能承受如此高額利率的貸款,并且在借貸的行為中,能學會建立獨立的信用人格,學會應對自己的財務問題。
二、“裸貸問題”所產生的原因
“裸貸”之所以披著合法的外衣,并且在大學中大有市場,其背后的原因發人深省。一方面,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人格尚在形成階段,價值觀不成熟,極易上當受騙;此外,大部分大學生面臨著經濟拮據的現實困境,有貸款的潛在需求。另一方面,校園貸款由逼迫學生跳樓發展到“裸貸”,也反映了學校和社會對于金融安全問題的預防存在漏洞和隱患。具體來講,“裸貸”問題產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價值觀念不成熟。隨著消費改善、信用觀念深入人心,大學生群體對小額金融貸款的需求不容忽視,但如何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合理消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陷入“裸貸”風波的女大學生,大部分人貸款是為了滿足對化妝品、奢侈品等物品的消費,融入朋友圈。這種消費理念充分暴露了大學生價值觀念的不成熟,而這種不成熟的價值理念也成為引起“裸貸”問題的根本原因。正是在攀比、炫耀、虛榮等不成熟價值觀念的引導下,很多學生才選擇了這種愚昧的金融貸款方式。
(二)學校思想教育缺失。學校思想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這種問題存在的間接因素之一。在當今時代,消費方式隨著消費觀念的改變變得越來越豐富,然而金融知識在整個社會并沒有相應普及。即在現實的社會消費中,思想教育知識與消費方式的發展是極不對稱的,消費的理論呈現滯后性。而大學生作為社會上的活躍群體,針對他們的思想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裸貸”事件的發生,突出反映了學校在對學生思想教育知識普及方面的責任不到位。
(三)相關法律不健全。管理個人的道德水準較難,因為作為社會的個人,他們的行為多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國的金融環境中,法律法規不健全也是造成“校園貸”和“裸貸借款”問題的原因。貸款者作為一群缺少信用能力的女大學生,她們通過“抵押”自己的裸照來獲得非法貸款,由于到期沒有償還能力導致裸照和視頻流出,又得不到相應的法律幫助。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金融環境中,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另一方面反映了在整個社會中,法律法規普及的社會空白。
三、“裸貸問題”的相關措施
(一)提升自我認知能力,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大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和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應該從自我意識層面認識到,正確的價值觀對以后的人生和生活具有重要的知道意義。首先,要提升自我的認知能力,對于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現象,要學會明辨是非,對于不明就里的活動要弄清事情的具體機理在做決定。其次,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認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注意對社會主文化和社會正面事件的關注,塑造優良的人格和品質,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再次,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要認識到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不盲目攀比,不沖動消費,嚴厲抵制拜金主義,勤儉節約,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二)創新輔導員工作的各項載體,建立危機預防與應對機制。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并且工作要注重運用各種新的工作載體,特別是網絡等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改進高校教育的方式,完善高校教育機制。學校要著力提高學生的金融風險意識和,這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首先,學校應該將當前各地發生的“校園貸”和“裸貸借款”事件,向學生陳述其原委和利害,爭取做到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讓學生從貸款鏈條的每個環節認清金融貸款需要注意的問題、可能存在的陷阱等。其次,要普及必要的金融知識和貸款知識,從學理層面讓學生了解貸款的程序、方式、要素等知識,向學生提供正面和反面相結合的案例,幫助大學生梳理正確的金融觀念。最后,學校共青團要發揮組織協調功能,充分調動各方面資源,為學生搭建學習金融知識的綜合性平臺。
(四)結語。目前,諸多關于校園貸的新聞不斷曝光,校園貸也逐漸被人們妖魔化,這與校園貸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因此,不能夠片面得全盤否定校園貸,而是要在監管下合理發展,引導其發揮正確的作用。同時,盲目地燒錢在校園貸款市場上跑馬圈地也不是一個長久的辦法,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建立完備的風險防控體系,并且摒除暴力催收以及高利貸的現象,校園貸平臺才能步入良性發展,真正地為大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家校聯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J]. 徐玲英,顧蕓.新教育.2015(20)
[2]為明天準備民族素質——濰坊外國語學校程新民校長的根基教育創新實踐[J].王秀德.中小學德育.2012(06)
[3]關于學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朱小蔓,其東.中國教育學刊. 2004(10)
[4]學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內而外的生成嗎?[J].孫喜亭,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6)
作者簡介:劉利君,洛陽師范學院國土與旅游學院學生。
指導老師簡介:趙慧,1989.01,河南洛陽人,工作單位洛陽師范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專業,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