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靜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初中語文老師在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同時,應綜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和情感態度,不斷探究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良好的師生關系、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才能獲取學生的情感共鳴,產生學習興趣,才能使語文教學價值達到最大程度。
關鍵詞:初中語文;趣味高效課堂
初中語文趣味高效合作傳統的教育模式下,語文教學存在很大弊端,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老師“滿堂灌”,學生低頭聽;教師教的累,學生學的苦;這種沉悶、僵硬的教學模式使語文課堂枯燥乏味,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長期以往,語文只是一個名詞,而學習語文只成為了一項任務。興趣是內在的動力,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盡可能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語文。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建設趣味高效課堂呢?
一、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創建愉悅高效課堂
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有助于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從而有利于語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營造和諧教學氛圍的基本前提,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尊重、熱愛,某種程度上會引起情感遷移,產生對該教師所授學科的學習興趣。
首先,課外,教師應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所謂良師益友,課外時間,教師應多關心學生喜好、思維方式,消除學生與自己的隔閡感,關系近了,學生就會打開心房,及時的表達自己所知所感。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惑,也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其他情感、生活、心里問題,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得語文課堂充滿“愛”,真正活起來,而不再是一潭死水。
其次,課上,如果說課外師生關系偏感性,那課堂中師生關系則偏理性,畢竟課堂是學習的平臺,是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所以教師正確把握師生關系,綜合學生情感態度和思維認知極為重要。教師不能過于嚴肅古板,缺乏親和力,也不能肆意親切,喪失威信力。課堂是“動”的,教學是“活”的,教師的語言、表情或是行為對課堂氛圍都有重要影響,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淺嘗成功的滿足感;亦能打擊到學生,使其產生負面情緒。所以,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應以“心”動情,以“情”鋪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打開思路。比如,在提問的時候,多說:“大家先自己思考一下,希望能聽到不同的答案”;如碰到羞澀靦腆的學生不愿意回答,不妨微笑鼓勵:“你先試試,不管對錯,輕輕說給我聽聽”“說的挺好的”;學生答對題時,不吝嗇的給予贊揚。在這種愉悅有愛的課堂中,教師才能教的游刃有余,學生才能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學得更輕松如魚得水,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才能得到提高。
二、突破傳統教學理念,構建開放型教學
有創新才有突破,有突破才有進步。語文教師應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探索出適應時代需求的真正利于學生發展的新型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來增強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愉悅高效課堂。
首先,學風、教風的開放,包括教學內容的開放、教學方式的開放、課堂氛圍的開放、教學場地的開放等等。以教學方式的開放為例,加強授課趣味性,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輕松的教學方式下高效地進行語文教學。在講《二泉映月》一課時,通過播放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讓學生從二胡聲中先感悟情感基調,讓學生聯系課文內容來推測作者的主題思想;這樣不僅能快速實現與學生的情感共鳴,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也能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積極性。
其次,思維的開放,教師應鼓勵學生擺脫人云亦云的壞習慣,積極思考、大膽思考、獨立思考,能夠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探索出個性的、獨特的、有價值的見解。開展智力競賽,來激發學生思維中的亢奮感,如《楊修之死》,可以“楊修該不該殺”為議題展開辯論,每個學生可自選正方反方,暢所欲言,積極辯論,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學生的聰明才智,并讓學生在辯論中分析和掌握楊修的性格特征,一舉兩得。
三、合作探究,構建愉悅高效課堂
傳統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忽略學生的學習活動載體,即使某些問題需要展開談論,也局限于同桌或者個人,集體智慧很難得到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相對缺乏。同樣,不利于知識的掌握,不利于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的培養與鍛煉。合作探究型教學,旨在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改善教師與學生之間單一、僵硬的關系,以小組為活動主體,展開民主的、自由的討論、探究,消除師生間的隔閡,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構建愉悅高效課堂。
在講《愚公移山》這篇文章時,我提出:“愚公移山的行為到底是愚蠢,還是大智若愚?”這個問題只是為了引出文章主題,卻不知引起了學生的強烈討論,于是我順勢建議:分組討論愚公移山的利弊。各小組同學都十分投入,整個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充滿生機。結果眾說紛紜,有的小組認為愚公移山行為值得贊揚,因為雖然過程艱辛并且漫長,但是目標長遠,特別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更值得現今的我們學習;有的小組認為該行為費時費力,害己害孫,實屬愚昧;還有幾組有不同的看法。各小組各抒己見,辯證的對待此議題,在辯論中,學生的思維火花被點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組討論因碰撞而精彩,體驗因碰撞也更為深刻!所以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多展開小組討論或是小組合作學習。這里強調的是,無論怎樣的小組分配,每小組人數應適量,過多會擾亂課堂秩序,過少則失去集體探究意義,6~8人最適;另外,組員應遵循統籌兼顧原則,以集思廣益、發散思維為目的,民主的、平等的、自由的、愉悅地展開互動。
總之,構建愉悅高效型課堂,是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作為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加以研究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