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摘要:隨著新興媒體的崛起,傳統媒體面臨變革的機遇與挑戰,職業新聞工作者也出現了身份認同危機,新聞專業主義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但新聞專業主義仍具有綱領性的作用,新興媒體的發展,對新聞專業主義更具有激勵性意義。
關鍵詞:新興媒體;新聞專業主義;新聞價值
新興媒體(Emergency Media)與新媒體(New Media)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新興媒體是指在網絡電子技術支撐下出現的媒體形態,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不同。新媒體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廣播相比于報紙是新媒體,電視相比于廣播是新媒體,網絡媒體相比于廣播電視也是新媒體,需要通過比較才能確定。近年來,新興媒體發展迅速,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媒體的崛起,對新聞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新聞專業主義可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此后兩百多年里西方傳媒在新聞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套規則,它既有價值觀引導的成分,如新聞自由、社會責任等,也有職業運作規則與道德規范,如報道的客觀中立,媒體的公信力等,它成為現代新聞機構在新聞實務中恪守的專業標準。
隨著新興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也引發了人們的擔憂,部分人認為新聞專業主義會隨著新興媒體的崛起而消失,但筆者認為,新興媒體的崛起對于新聞業的發展是一次機遇,它會豐富新聞專業主義的內涵,也會突顯新聞專業主義的作用。
一、新聞機構的全媒體轉型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新聞傳播的平臺不斷拓展,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平臺使得新聞的傳播更方便快捷。這對新聞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體需要充分調動各種資源,不僅要注重時效,還需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更方便快捷,有專業化的運作模式,將新聞生產、發行、廣告等集合為一體,如專業新聞網站,也有公民新聞網站,實現了新聞的日常化發布,還有個體化模式,如個人微博、微信公眾號的推送。隨著自媒體的不斷涌現,使得傳媒機構受到更大的挑戰,新聞專業主義依賴于媒體的融合轉型,維持其獨立性與專業性。
媒體的融合包括三方面,一是內容融合,即非職業新聞信息的有效融合,整合專業媒體的內容優勢,打造強勢的新聞矩陣,如《人民日報》的全媒體矩陣,便充分發揮了《人民日報》的內容優勢;二是形式融合,集合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打破單一文字為主或聲音為主的模式,臺灣《聯合報》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三是媒介組織融合,建立各種媒介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實現新聞采集、制作、傳播上的聯動。
《雪崩》是《紐約時報》2012年推出的專題報道,它由專業化的團隊執行,歷時半年才完成,推出后廣受好評,并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這是《紐約時報》全媒體轉型的代表作,依靠單個的記者很難完成,而是通過報社的記者相互合作,依托各種傳播平臺,實現了報道的最佳效果。周永康被捕的消息公布后,財新傳媒便推出了相關報道,梳理了與周永康有關聯的各類人物,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因而,新興媒體的迅速發展,迫使傳統媒體主動與新興媒體融合,這使得媒體能通過更多的平臺傳播信息,并以更為專業化的團隊報道新聞。傳統媒體的全媒體轉型是趨勢,這有助于新聞報道的全面展開,實現新聞傳播的最佳效果,做出更專業化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二、新聞人擔當意見領袖
網絡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打破了以往受眾被動接受新聞的方式,受眾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也可以通過微博等平臺傳播新聞,傳者和受眾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公民新聞得以發展,普通民眾可化身公民記者。
而新聞事實一般可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是新聞事實的表象,以福建古雷PX項目爆燃事故為例,只要是現場的目擊者,便可以拍照發微博等方式傳播,反映的是事情的動態過程;第二層級的新聞事實,則需要通過調查、取證的方式獲得,這通常需要專業的記者才能完成,一般人很難獲得相關信息;第三層級的新聞事實,多較為隱蔽,在對基本事實有全面的掌握后,通過科學的分析得出,一般涉及事件的深層次原因。普通民眾能參與的一般是第一層級的事實,專業的記者和媒體才能更深入地探究新聞事實。
普通人可以輕松地拍照、錄視頻,技術門檻的降低,極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傳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新聞事件的見證者。雖然網絡上包含了各種聲音,但話語權卻是由少數意見領袖掌握,而媒體記者往往是意見領袖的代表,因為記者掌握更多有效信息。在網絡上,各種觀點得以表達,但也可能出現網絡暴力,如12年日本宣布釣魚島國有化后,國內網絡上反日的言論不絕于耳,這也導致少數人毀壞日系車等過激行為的出現。所以,在某一事件引發輿論發酵時,意見領袖往往對輿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這更需要新聞人理性發聲。公眾往往也比較重視意見領袖的聲音,新聞人主動發聲,有助于網民了解事實,做出客觀的判斷。
面對龐雜的信息,新聞工作者選擇報道什么樣的新聞,關注哪些方面的議題,都會對受眾產生影響,因而,身為新聞專業主義的踐行者,新聞人應提升自身的能力,更需要秉承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主動擔當意見領袖,幫助受眾更全面地認識新聞事實。
三、新聞價值標準的重構
隨著網絡媒體,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媒體的發展,人們有了更多獲取新聞的途徑,新聞資訊處于不斷更新中。但這也導致各種虛假新聞泛濫,大多網民不會仔細辨別新聞的真假,如“慶安槍擊”事件,在政府未公布視頻前,網上各種謠言傳播,給當事警察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的外延不斷擴展,服務信息、生活瑣事都被泛化為新聞,相比于硬新聞,故事化的新聞受到了人們的歡迎,民生新聞成了電視臺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此外,標題黨盛行,主要是因為一些網絡媒體一味追求點擊率,將標題改得聳人聽聞,以此吸引受眾閱讀。
新聞專業主義強調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中立,不論是虛假新聞,還是網絡謠言,都是與新聞專業主義相悖的。在人人都能隨時隨地發布信息的今天,人們更多是憑自己的興趣、愛好發送內容,一些情緒性的內容很容易被人轉發,比如是中國人就轉之類的,這也使得客觀公正的新聞專業主義標準難以保證。標題黨這類做法雖然短期會提高點擊率,但長期看,會嚴重損害媒體的公信力,失去公眾的信任。
新聞價值標準包括重要性、顯著性、貼近性、趣味性,這些標準時至今日仍然具有指導意義,但新興媒體對原有的標準造成了沖擊,需要為其加入新的內涵。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環境下,新聞價值標準的含義更為豐富,強調內容、形式、服務的高品質,內容的高品質體現在新聞信息的真實、全面、客觀,形式上注重技術和審美的結合,通過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呈現新聞信息,服務上關注用戶的感受和想法,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新技術打破了傳統的新聞及時性的觀念,將新聞傳播推向全時化的階段,這意味著新聞傳播與新聞事件的同步,隨著事件的發生,新聞快速發布、不斷更新、有效重復,提高新聞生產的效率。
四、堅持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
新技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新興媒體的崛起在方便人們獲取資訊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新聞專業主義為應對各種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一方面,新聞專業主義注重維護新聞自由,保證民眾的言論自由,另一方面,新聞專業主義強調社會責任,認為自由和責任不可分割。
新聞專業主義倡導的新聞自由,是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下。微博等平臺的出現,更突顯了專業報道的重要性,因為盡管網絡使得新聞線索更多,但是很多網民并沒有經過專業的新聞傳播培訓,對信息的辨別能力不強,一些人出于一時激情而轉發擴散未經證實的內容。甚至還有些人利用網絡傳播謠言或辱罵他人,造成了十分負面的影響。所以,媒體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防止新聞自由濫用,才能更好地維護民眾的權利。一方面,媒體在報道中不能只看利益,而忽視民眾真正關注的話題,要關注普通民眾的想法,反映民眾的訴求;另一方面,記者需要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關注邊緣群體,挖掘為人所忽視的問題。人文關懷與事實并不矛盾,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習慣了碎片化閱讀,人文關懷性的報道更富人情,也會讓報道更耐讀。
新的傳播技術給新聞工作者更廣闊的舞臺,相比于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網絡空間中新聞報道有更大的被接受的空間,對新聞專業主義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中國青年報》為例,其采取了先網后報的策略,凡是當天發生的新聞,先發布在網上,再通過篩選確定在報上刊登的內容,這一方面調動了記者的積極性,能夠隨時關注當天的新聞,另一方面,記者受到的束縛限制相對較少,因為可以先發在網上,可供討論的空間更大。通過網絡,更多人會看到報道,這其中包括新聞工作同仁、專家學者、事件當事人等等,都可能會就報道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對稿件的改進和完善會有很大的幫助。
新興媒體的出現和發展,社交媒體的興盛,不可能導致新聞專業主義的終結;相反,會促使新聞專業主義理論的補充完善,更好地指導新聞實踐。新聞專業主義對于新聞人而言,是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標,實踐新聞專業主義理念,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新聞實踐,并為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
參考文獻:
[1]胡芃原. 論新媒體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影響[J].新聞界, 2014(10):70-72.
[2]查爾斯·貝克,陳衛星譯. 媒體、市場與民主[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170-200.
[3]劉丹凌. 困境中的重構: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轉向[J]. 南京社會科學, 2012(2):109-116.
[4]劉丹凌. 困境中的重構: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轉向[J]. 南京社會科學, 2012(2):109-116.
[5]吳飛. 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建構[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4(6):122-129.
[6]吳飛. 新媒體革了新聞專業主義的命?——公民新聞運動與專業新聞人的責任[J]. 新聞記者, 2013(3):11-19.
[7]Philip Meyer. Public journ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objectivity. Cleveland, Ohio, September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