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春
技工院校是培養技術工人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是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人才培養是以培養素質優良的技術技能型、知識技能型、復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在培養高級技工的同時,承擔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及其他職業培訓任務。近幾年來,隨著教育部等六部委出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明確了職業教育到2020年的建設總體目標。作為職業技術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技工院校,該如何深化改革,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呢?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新型工業化和科學技術的騰飛,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新政,促使各地政府高度重視,紛紛出臺促進地方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國家社會勞動保障部對技工院校的發展也給予了大力支持。面臨社會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要求愈來愈高,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基地的技工院校壓力也越來越大。雖然大多學校在基礎能力、產教結合、企業合作中沿襲技工教育特色、并不斷深化;但技工學校仍然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學校的基本制度不健全、發展理念落后、人才培養模式陳舊;基礎能力相對薄弱、層次結構不合理;校企合作不夠深入、行業企業參與不足;社會吸引力不強、國際化程度不高等等諸多問題。其具體體現還在:
一是學校辦學競爭的不利。國家對技工院校的支持只停留在階段性,沒有長期的資金保障。與其他職業院校比,政府投入技工院校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從而使新形勢下快速發展的技工院校面對發展的瓶頸。同時,技工院校和教育部管轄的職業中學或職業技術院校相比,不管是教育管理還是教學上還存在一定差距,職業中學校除了他們自身教育優勢快速進入良性循環。近年來 ,在探索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辦學,確立市場需求、與企業緊密聯系等方面得到了快速提升。從近些年的發展來看,取得了在就業和經濟發展服務的辦學方面的先機,也是直接影響技工院校在辦學發展上競爭的不利影素。
二是招生資源的競爭不利。生源是學校的生命線,但年年招生,年年困惑。盡管近年隨著招生宣傳和職業教育的普及,但職業院校招生長期以來受我國重學歷、輕技能的傳統觀念影響。許多學生家長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仍主張孩子上普通高中,在客觀上造成生源波動和宣傳的難度;其次,技工院校還要遭受地方保護主義式生源控制造成的生源封鎖,造成招生不穩定,形成不合理競爭手段,這也是技工院校生源匱乏的直接原因。
三是校企合作缺乏企業參與的有效手段。收進來,還要送出去。技工院校培養的技能人才是需要走出社會,走進企業的。技工院校與企業的合作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但現階段卻處于一種簡單的合作。對企業來說,缺乏內在的動力。一些學校的訂單班、企業冠名班也是流于造勢,沒能好好的、長期的、深入的合作。現行用工體制下的企業,缺乏對員工培養的動力,缺乏一種健全的機制保障。
當然,具體到一所學校還有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在此不在累述。近年來,就筆者所在的學校而言,在建設和發展上;在規范、層次及辦學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快速發展。就今天職業教育的發展而言,筆者僅以一線教師的一管之見,淺淡幾點技工院校的發展構想。
一、制定技工院校創新發展模式
面對新形勢下的技工教育,首先應根據新需求實現教育現代化新形勢。在職業教育中,對新形勢下行業需求,進行新的調研,包括教育發展規模、層次、結構進行頂層設計和整體優化,形成一個比較完整、創新的培養體系。同時,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學校層面還應該做到分類指導、責權明晰、綜合協調的原則,以達到創新教育教學的管理與實施。
二、優化技工院校人才培養方案
技工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一定要符合技工特色,技能學習既要實用,又要夠用,以適應新形勢下對技工人才的需求。
一是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根據產業和崗位需求,明確定位培養,對接行業,建立相應的教學實施計劃、典型工作任務和通用素質教育課程;規范化職業培養,職業資格認證與專業相匹配,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一致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是教學一體化課程改革。技工院校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一體化教學改革都將實施下去。應當建立一套完整體系的教學改革的目標、工作任務和授課方式,等等。
三是分層教學的實施。技工院校可依據技工人才需要,按培養目標適用、夠用的原則分層教學,實現不同層次學生與不同層次企業、不同層次學生與不同工作崗位之間在教學與實踐方面的有效銜接。
三、推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發展
一是政府要加大力度推進校企深度合作。政府搭臺,校企聯姻,實質性支持企業和學校對接,技能人才共同培育;
二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實行產教融合。結合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讓產業和學校互融,用發現的眼光發展職業教育;借鑒企業運作模式,探索各類聯合辦學模式;根據行業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如:企業與合作的技工院校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確定教材;共同參與學生選拔;讓學生在學校接受文化課和專業課學習,在企業接受生產技能培訓,等等方式來實施。
三是繼續優化好的校企合作方式,如訂單班、冠名班等培養形式。工學結合是技能型人才快速成才的必要途徑,學校每年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教學實踐。做到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做,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只有不斷優化現有的工學結合運行模式,才能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思想。
四、建立技工院校“雙師型”教資團隊
第一,技工院校應注意師資隊伍的建設,還要以“雙師型”、一體化專業教師為師資配置標準,不斷滿足專業發展的需要。學校應規劃中長期師資培養計劃;第二,與校企合作,除了技工人才共同培育,重要的是師資隊伍共享,放寬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的引進,讓其技術技能對我們學生的技能上有個傳承。第三,促成行業協會,積極組織高水準的業務技術骨干團隊,成為職業教育教學的指導中心;依托行業協會,解決長期困繞職業教育專業師資,建立師資團隊資源庫。
總之,無論是從學校的創新模式的發展,還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以及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包括師資隊伍的建設,都需要一個良性循環的教育環境,需要全民對職業教育的新認知。筆者也只是站在一個教師的視覺,關注職業教育的發展,關注技工院校的發展。管窺蠡測,只是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