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力艷木·達吾提
摘要:小學階段是幫助學生養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主要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以及衛生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保證學生按部就班的開展學習任務,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可以讓其養成獨立學習的能力。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過程中就會顯得手忙腳亂,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的根本就是養成能力、培養習慣,不要讓學生認為學校教育會將全部的知識傳授給他們,出了學校之后就不需要自己探討追求各種認識,這種認識是極其錯誤的。葉圣陶老先生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要引導學生在學校期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語文課程教學更是如此,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夠實現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慣培養;策略;實踐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在小學階段需要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主動識字的習慣、愛護圖書的習慣、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說普通話的習慣、勤查工具書的習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口語交際習慣等等,簡而言之就是要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筆者通過相關的調查發現,當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上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筆者根據自己的一些教學經驗和借鑒前人的經驗,提出了培養語文學習習慣的具體措施,希望真正能夠實現語文學科的理念和思想,為一線教師提供一些參考,使得小學生養成良好語文學習習慣,能夠自主自覺地學習語文,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綜合素質,使其終身受益,關注學習成績的同時樹立大語文觀思想,多參與社會實踐,豐富生活,關注語文課程本身的同時關注自身未來發展。
一、語文學習應著力培養的學習習慣
1.提前預習的習慣。
古話說的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要做出充分的準備,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當中教師要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的時候,提前做好預習除了能夠做好心里準備之外,還能夠提前準備學習的知識內容,對所學的知識展開預習要認真閱讀教材,了解知識要點,分析教學重點,提出學習難點,然后坐好聽講的準備。教師在講解語文課程時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適度的拓展難點重點,這樣可以便于學生接受新的知識,實現有效的預習。預習包括學期預習、日預習和周預習集中,學期預習指的是在發下新書之后,學生們對新的課本感覺新鮮,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大致的瀏覽書本內容。日預習指的是學生每天對第二天要學習的課程內容進行分析,閱讀理解。周預習說的是學生要獨立細致地完成預習內容,可以在看書的過程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之后用特殊的筆記標注出來,如果周預習做的細致就不需要日預習。如果沒有時間進行周預習,那么每天的日預習就要保證二十分鐘以上的預習時間。
2.細心觀察的習慣。
教師要讓學生明確生活中處處都有美,要通過認真觀察身邊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美。我們要長著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在大自然中發現美,感受美,在社會中體會美。只有充分的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情感才能豐富,這樣才可以寫出動人的文章。想要實現觀察習慣的養成就要在生活中處處留心,當遇到新的事物的時候要主動細致的觀察,教師要和家長在帶學生出去旅游看風景的時候也要注意對學生這方面能力得培養,如果學生看到優美的風景歡呼雀躍,家長或者老師如果在身邊一定要適時提醒讓學生仔細觀察風景或事物的細節,不能只籠統地欣賞大概情境,要帶領學生對相關的內容展開對事物的比較,比如在動物園看到各種動物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思考同類別動物的區別,在植物園可以讓學生觀察不同植物得特性。
3.勤于動筆的習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讓我們知道了不管是課內外,是在讀書還是聽課的時候都要隨時拿筆記錄。在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書籍的時候可以拿出紙筆邊讀邊記,可以在書中將自己感興趣的詞語標注出來,也可以用線段或者符號標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之后向家長和老師請教加深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遇到喜歡的詞句段學生可以摘抄下來,要有選擇地將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內容摘抄下來,可以在課外書的空白處對自己記憶深刻的內容進行批注。在批注的過程中可以寫出自己的感受,感悟,總而言之就是只要讀書就要做筆記,以加強記憶和理解,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另外當學生外出的時候可以用紙和筆及時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如果時間緊張可以簡單粗略的記錄,長此以往堅持下去就會養成好的習慣。這些零散的記錄可以總結成日記和隨筆,時間久了就會從簡單到復雜將段落組成文章,這個過程中日記隨筆和摘要的記錄都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過程。
4.質疑發問的習慣。
俗話說,學貴有疑,說的就是質疑的重要性。在實習過程中學生要善于提問,向老師對自己的不懂的問題及時提出疑問,在沒有弄清楚問題時不要不敢發問,得過且過,要勇于提問,善于發問,教師如果發現學生有不敢問、不會問的現象就要鼓勵學生向自己提問。如果學生能夠主動向老師學生提問并獲得答案,教師要給予鼓勵。問題的提出比解答更能夠鍛煉人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的文章題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在每堂課開始之前教師都可以通過題目向學生發問,讓學生說出在讀了課題之后有什么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根據文章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之后就是根據學生的提問總結出答案和新的問題帶領學生總結想要研究的重點,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確定不同問題的答案,這樣就為后續的學習打下良好。
5.勤查工具書的習慣。
工具書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的輔助性作用,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詞,老師不要馬上告訴學生,要引導學生主動通過查詢工具書獲得答案,養成勤查工具書的好習慣。這種教學行為也符合素質教育發展的新要求,也就是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當學生在閱讀課外讀物時遇到不認識的字詞也能夠自覺地查找工具書,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第二個老師,學生要隨時帶著新華字典、成語字典等工具書。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做出良好的典范作用,在遇到生詞、生字的時候可以通過查字典詞典來了解深入的含義,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查字典比賽,提高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興趣。當學生在研究一些讓他們特別感興趣問題的時候,如果不能確定答案不需要向老師提問,只要依靠自己的能力,通過查找工具書就可以確定原因,這樣學生就會對工具書產生極大的興趣。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要培養學生查找工具書的能力,結合工具書的不同使用方法,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查閱方法。
6.背誦的習慣。
記誦是青少年在記憶的黃金時期的一個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語文課本所選的中國古典詩文,讓學生盡量都記誦過。學生如果能夠記誦大量的古典詩文,將會受益終身。這也是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一個良好教學方法,對于一些常見常聞的歷史典故、藝術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記,而是要熟悉即可。只有日常的積累才能夠形成足夠得知識儲備,為今后得口語表達和書面協作打下堅實得基礎。讓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能夠迸發出更多優美的語言,可以引用更多有深意得名言名句,為文章增色,實現語文學習成績得提升。
7.定期復習整理的習慣。
要在溫習舊知識的時候預習新的知識,結合舊知識更深入的了解新的知識,另外可以扎實鞏固學過的知識,還有就是通過復習可以將前后所學的知識形成相關聯的體系。研究其中相通的地方做到觸類旁通,每天在完成家庭作業時要復習當天學過的知識,可以通過表格的方式進行整理,每周對所有學過的知識進行一次系統的梳理,在消化舊知識的時候形成科學系統的脈絡體系,學會對著教材的目錄、章節題目,進行回憶整理,目錄、章節就是知識的提綱。
8.認真書寫文字的習慣。
現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科技因素的應用越來越多,我們對于傳統的書寫習慣有所忽視,通過觀察不難發現很多單位在招聘過程中需要應聘人員手寫個人簡歷,就是想通過應聘者的書寫能力來發現其內在品質。所以在小學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想要寫出一手好字就要從基本入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識字,寫字,教學時,就要讓學生掌握每個字筆畫筆順的正確的書寫方法,讓學生掌握一些書法是讓他們了解字的結構的一種途徑,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臨摹字貼,強化學生得書寫能力。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除了要關注內容的正確率還要注意檢查學生書寫是否規范工整,可以在考試的時候設置一部分卷面分,引起學生對書寫的重視程度。
9.廣泛閱讀的習慣。
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我們可以得知想要讓學生變得更聰明,最關鍵的方法就是讓學生閱讀,閱讀,再閱讀。所以教師要認真挑選并向學生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養成主動閱讀的好習慣。閱讀會讓學生終身受益,教師可以在班級范圍內開展閱讀活動,定期給學生推薦,適合其閱讀的書目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經常性的開展讀書討論會引導學生產生閱讀興趣,鍛煉閱讀學習能力。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操作步驟
1.耐心引導,逐步深入。
想要培養人的行為習慣就要和開車一樣,在打著火之后過一會兒才能正常行駛,不能在剛上車就快速行駛,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帶領學生確定理想的行動目標,下定決心,逐步努力,要讓學生明確在進步的道路上只有說到做到才能夠逐漸接近自己的理想,長此以往就會習慣成自然。
2.強化自制力實現自我約束。
人的行為都會受到情緒和情景的影響,想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就要強化自身的自制力,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范圍入手,強化對自身的約束行為實現良好的自我約束。
3.偶有偏離,及時調整。
因為小學生年齡小自制能力比較差,在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的過程中就需要先克服壞的習慣。在養成好習慣克服壞習慣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放任的現象,學生自制力不強就會走向錯誤的道路,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做到自我檢查,出現偏離就要及時調整,比如發現自己的字寫的沒有以前規范或者規整,不能注意聽老師講課,就要及時作出調整,培養習慣和走路一樣,如果發現自己走的路錯了就要及時改正,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好的習慣。
4.走上正軌 實現自我發展。
要按照良好學習習慣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啟動,繼而逐漸加速,在行進中不斷調整,最后進入軌道。這就像衛星一樣,一旦進入軌道,就再也不會走走停停了,就會沿著軌道不停地飛行。進入軌道以后,你就仿佛進入了自由王國,你再不必著意約束自己,而是順其自然。
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習慣養成的關鍵
1.培養意志。
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體現出人的意志,想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就要強化學生的意志。首先要從嚴格要求自己入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自己出現錯誤,絕對不能隨意原諒自己。逃避應該完成的任務,只有說到做到,才能夠在每次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提高信心,養成良好的習慣;其次,是要以名人的學習方法和行為習慣作為自己的借鑒,可以通過名人名言來激勵或者鍛煉自己的行為。實現對個人的監督督促作用,養成良好的習慣,最后就是要定期進行自我檢查和評價,要及時和周圍的優秀的同學相比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并完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激發興趣。
通過實踐研究表明,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興趣是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離不開興趣的支撐,培養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首先要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確定自身的歷史使命,興趣是以需要為基礎的。學生要明確今天學習是為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是為今后創造美好的人生而付出的努力。這樣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其次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興趣會受到情感的影響,良好的情緒體驗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不愿意學習思考,那么就不能夠養成深入學習的良好習慣;最后要廣泛參加課外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夠鍛煉學生的活動能力,強化其學習興趣。我們可以通過讀寫活動以及社會調查等活動鍛煉學生的參與意識,強化其實踐水平。
四、結論
想要提高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水平,就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形成好的習慣才能夠促使學生有堅定的動力參與到學習中來,保證其終身受益,因為很多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成績也就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師要致力于學生習慣的養成,進一步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教育效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永平.教學與更新教育觀念的必要性[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7年S1期.
[2]衛志騫.語文課堂學習習慣理念探索[J].教學與管理;2010年03期.
[3]范錦飄.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十年回顧、反思與展望[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4]潘金山,論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三個方向[J].新課程導學;2012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