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依木·阿巴克
摘要:當前小學德育教學實施中德育主題活動是一種全新的模式,其是在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基礎上,將德育主題活動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故其要求將學生作為活動主體,進而依據其成長需求、道德品質形成規律、身心發展規律,計劃性的開展相應的活動。筆者通過對當前德育主題互動實施的現狀進行調研,發現其存在開展頻率較低、形式化嚴重、和生活實際脫軌等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做到了對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突破了傳統的的限制所存在的不足。筆者認為采取針對性的舉措將決定著未來德育主題活動實施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德育主題活動;學生;主體;生活實際
傳統德育教學方式單一,基本上都是知識德育,在教學中對學生主體地位忽略掉了,學生屬于教學從屬者,無法做好自主批判甄別。也有很多學校的德育工作則過分的依賴品德與社會課程,而忽視對德育活動的開展。這樣,就必然會導致德育主題活動開展不理想,使得德育長期處于低效性。
一、德育主題活動的優勢
在新課程標準中將品德和生活定位衡量品德與社會,那么其必然應逐漸走向實踐互動類型的教學模式,所以主題活動必然會在德育教育中扮演起更為重要的角色。從小學生發展角度來看,活動與小學生天性是相符合的,能夠通過學生喜歡的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比如知識競賽、游戲競賽、表演等主題活動,在促進學生活動實踐的同時還在潛移默化中使得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從而推動學生道德認知內部矛盾及沖突的出現,明確道德指向,引導學生自主性的解決道德沖突,實現道德發展。
二、德育主題活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筆者采用調研的方式對當前小學德育主題活動實施現狀進行了解,發現其共存在下面幾大問題:
1.目標定位不夠合理。
例如,在緬懷先烈的主題活動當中,一些教師將該活動主題定位成了以英雄為榜樣,向其學習,但是學生認知上是存在偏差的,自然也就無法對英雄更深層次內涵做到充分的認識,就會認為過去沖鋒陷陣的英雄離自己太遠了,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樣的活動目標定位并不合理。還有一些主題活動目標非常的模糊,其中娛樂成分則多于德育成分。比如某小學開展了憤怒的小鳥觀影主題互動,在組織看電影之前,筆者對學生進行了提問:“同學們知道這次觀影活動的目的是什么嗎?”很多學生回答“出去玩!”而觀影之后很多學生都在討論搞笑片段,而很少有學生去挖掘電影中的真實內涵;再有學校也并未組織反思,使得這次活動最終淪陷成了娛樂性活動。
2.主題活動內容嚴重脫離生活。
雖然當前德育主題活動內容非常豐富,但多是一些層次較高的主題,如感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并且多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比如一個引導學生愛心的主題活動,其內容是向災區捐錢捐物,但是我們不看這個活動,很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將誤入教室的蟲子拍死,實際上這正是體現出了學生的冷漠和殘酷,如果教師認真的反思一下就會意識到對學生日常愛心活動教育是缺乏的,沒有細化到學生生活點滴中。
3.活動實效性不強。我國教育實踐往往是德育讓位于智育,德育主題活動實施度是形式化的,學生上交的活動體會往往上應付了事的內容,教師不對其進行甄別,也很少有進行德育交流的,故導致德育主題活動開展完了就算完事了,壓根未表現出主題活動改進和反思過程。
三、解決小學德育主題活動存在問題的措施
1.明確活動對小學生德育發展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為社會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21世紀,越來越重視的是各方面都優秀的綜合型人才。學歷已經不再是學生成功的重點,具有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觀才是最重要的。學習的重點不再是掌握知識,更多的是應該要學會如何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學會什么是正確的道德觀念,才能滿足現代社會需要。只有建立了正確的道德觀,才能真正的立足社會。 從學校層面來看,德育應該貫穿在教育、教學活動、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小學德育主題活動則應該承擔起德育任務、德育功能,其與學生德育作業具有很多的一致性。作為學校則應定期組織專業培訓,普及德育主題活動相關知識,通過對相關書籍的查閱實現教師認知上的轉變,從而使其認識到德育主題活動的重要作用,不斷的嘗試、探索更適宜小學生的德育主題活動。
2.教師應提高德育活動組織能力。
作為德育教師則應該在確定德育主題活動的時候多選取典型性和超越性的主題活動,在實施之前還應該進行預演,并做到有的放矢的查缺補漏,在實踐中還應該對注重活動對小學生德育各方面的影響,對學生德育結構方面出現的積極變化進行有效評價。在活動結束之后還應該進行總結及反思,查找活動中的不足,并進行計劃性的改正,力求為后續其他德育主題活動提供遷移的思路。
3.在主題活動中采用探究性學習方法。
采用探究性學習方法,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中,找到教學與學生生活的結合點和切入點,引導學生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進行德育教學。教師要跳出教學方式單一,知識傳授基本靠“理論灌輸”、“死記硬背”的層面,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主題活動中通過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知活動,在各種觀點的碰撞、爭論中學習德育知識,發展品德情操。
“兒童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被點燃的火種。”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友中積極參與各種德育實踐,培養學生的德育生成能力。例如在主題活動中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勇氣,堅忍不拔的毅力;培養“勿因惡小而為之,莫因善小而不為”的操守;培養在交往中“與人為善,與人為伴”的意識,明辨是非的能力。鼓勵學生參與環保活動和義工勞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培養“欲掃天下先掃一屋”的個性精神。
總結:
小學德育主題活動目標設置不合理、內容脫離實際生活,沒有做道與時俱進,這樣的主題互動效果必然無法保證。那么,作為教師,則應該積極的提高自身德育主題活動組織能力,明確認識到其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進而使得德育主題活動得以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張魯川.試探主題教育活動的設計環節——以“誠信”主題教育活動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3(7).
[2]婁蘭娥.小學德育主題活動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J].資治文摘(管理版),2014(3).
[3]檀傳寶.有效德育·走向德育專業化:學校德育 100 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