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彥巧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部分,語文是學習的基礎課程,對學生以后的成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中,要注意朗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各個方面的綜合能力有有所提高,從而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朗讀能力;方法
現在的中學生正受到科技文化快速發展的影響,各項不同的知識信息正在快速的增多。對中學生來說,吸取這些有用知識的有效方式是朗讀,朗讀水平如何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的成果,想要增強朗讀能力,通常人們覺得是要多讀,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是人盡皆知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朗讀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效率質量。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現在已經成為我們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是增強中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方法,可是,我們應當怎樣來增強中學生的語文朗讀水平呢?
一、利用多媒體來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隨著技算機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素質理念的不斷推行,多媒體越來越成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熱衷的教學工具。多媒體以其生動形象的表現力和方使快捷的操作優勢不但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人效果。近些年,朗讀教學逐漸受到了語文教師廣泛的關注,如何利用多媒體來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也就成了語文教學中的熱點話題。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標準的范讀。我們都知道,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總是通過自身的范讀來為學生示范,事實上,教師的示范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比如教師會將自己錯誤或者不標準的朗讀以及個人的情緒傳遞給學生,從而產生不良的影響。而多媒體可以通過標準的語音朗讀來避免上述錯誤的產生。同時多媒體也可以生動形象的再現文章的場景,尤其是課文中的對話片段,多媒體完全可以生動形象的模仿主人公說話的語氣語調,提高范讀的效率。其次,多媒體可以通過隨意的調整朗讀者的速度來提高學生跟讀的效率。比如在朗讀詩歌或者重點段落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調節來刻意的減緩多媒體朗讀的速度,進而產生詩歌的朗讀氛圍。再次多媒體可以通過復讀來加強學生檢查反思的力度。
二、培養學生在公共場合朗讀的勇氣
從場合上來看,學生的朗讀可以分為公共場合的朗讀和非公共場合的朗讀。而學生在私下里朗讀效果要遠遠高于在公共場合的朗讀效果。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呢?主要是由于學生不具備在公眾場合朗讀的勇氣。為了培養學生在公眾場合朗讀的勇氣,教師可以著重從兩個方面來加以解決。一方面是增加學生在公眾面前朗讀的機會。學生朗讀的機會無處不在,教師要充分利用起語文課堂時間,盡可能的為學生創造朗讀的機會。比如,在學習魯迅的《背影》時,教師可以在講解每一個段落之前都邀請幾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頻繁的朗讀訓練不但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朗讀的勇氣,還會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吸收的時間。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習慣在公眾面前朗讀的習慣,朗讀的勇氣也就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師要展現出自己豁達的胸懷。很多時候學生的畏懼和自卑來源于教師對自己的態度,很多時候學生由于在朗讀的過程中出現了不標準的發音、讀字的錯誤和朗讀的連貫性等失誤,就會引來教師嚴厲的批評和不滿,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信心必然會受到嚴重的打擊。因此,教師所表現出的豁達胸懷是重新恢復學生朗讀勇氣最佳的“武器”。這就要求教師對于學生的朗讀要有足夠的耐心。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遇到生字、長句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教師要做的就是耐心的提示和及時的糾正,尤其是對于那些在朗讀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教師更應該表現出極大的豁達,爭取贏得學生的信任。同時教師的鼓勵和贊揚對提高學生的朗讀勇氣也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初中生由于受到孩子特有心性的影響,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揚,一旦受到教師的鼓勵,學生往往能夠表現出驚人的爆發力。比如,在朗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很多學生都受到文言文難讀的影響,他們在前幾次的朗讀中,會表現的磕磕盼盼,很難達到流暢的水準。這時,教師就應該以極大的耐心來傾聽學生的朗讀,哪怕學生是一個字一個字“蹦”出來的,教師也不要惡意的打斷學生的朗讀,教師應該在不斷的提示和指導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鼓勵。比如,學生在讀到“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一句時,做到了正確的斷句,教師就要及時地鼓勵“你這個句子讀的非常的正確,不僅斷句正確,讀音也把握的非常的準確。”教師的一番鼓勵就成了促使學生進步的及時雨,學生的朗讀能力自然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通過創造意境感染學生
語文是最富有情感的一門學科,它不像數學和物理這類學科,只需要掌握知識的基本原理即可,語文學科是人性化的、是充滿人文精神的,學生必須要充分的投入自己的感情,才能領悟語文所傳達出來的人文氣息。所以教師要著重營造朗讀的意境,讓學生真正的被所要朗讀內容的氛圍所感染。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再現一個真實的場景。比如在朗讀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出濟南冬天的場景,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濟南冬天“溫情”的特點,這樣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才會在腦海中呈現出真實的場景,才更有利于學生朗讀情感的抒發。其次教師可以通過文章背景的介紹來使學生與作者之間形成情感上的共鳴。比如老舍先生在寫《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時,是在其受到倫敦“霧都”的強烈影響下來到山東濟南時所形成鮮明對比的感受,學生在了解了此背景之后,便會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到老舍先生真實的感受,其朗讀的效果必然會得到相應的提升。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通過豐富的聯想來加深自己對朗讀的感受,從而提高朗讀的水平。
四、結語
在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中,要針對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特點,進行系統的教學。語文朗讀教學是一個基礎學科的教學,按照新大綱的要求,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方式要面臨著挑戰。語文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對學生以后的成長也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改進教學模式,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加強,把整個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狀況結合在一起,提高語文朗讀教學質量,同時也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董柯.閱讀教學中語感能力培養策略談[J].吉林教育,2010(2)。
[2]徐敏輝.能力與素養結合,讓名著走近學生——名著閱讀教學淺探[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0(1)。
[3]劉洪軍.閱讀教學中寫作訓練實踐之探索[J].學苑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