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佳
摘要:我國小提琴音樂作品進行創作時,作曲家均積極、大膽吸收我國民族器樂特性,并將這些樂器的技巧和思維方法融入小提琴特殊的音樂語言內,更好地演繹作品。本文以我國小提琴作品為研究視角,在深入分析其創作特點基礎上,闡述我國小提琴作品演奏技巧。
關鍵詞:小提琴作品;創作特點;演奏技巧
小提琴音樂在我國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慢慢形成具有我國民族化的音樂作品。自小提琴音樂這種異域的文化形式引入我國以來,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逐漸發展成為與國內音樂文化相契合的狀態,從而形成一種滿足我國藝術審美觀的獨特形式。自小提琴創作作品視角分析,作曲家通過不斷的探索及創新,大膽的把國內傳統音樂文化融入在內,這種與我國民族音樂元素相互融合的小提琴作品,展現出獨特的演奏風格和技巧,能夠迎合國內藝術審美需求。因此,想要更好地演繹小提琴作品,要注意依據不同風格及形式的音樂作品表達相應的情感,演奏者進行作品練習時,可以多聽取民族樂器的演奏,便于達到與小提琴演奏完美融合的效果。
一、我國小提琴作品創作特點
中國的小提琴音樂作品非常講究旋律美、抑揚頓挫,卻也重視節奏能夠自由變現出來,不會局限于條條框框的束縛之中,促使欣賞者產生更多的遐想。如:陳剛先生根據白誠仁同名口哨曲改變而來的《苗嶺的早晨》,這首小提琴作品展現出非常濃厚的苗族音樂風格,歌曲婉轉流暢,引子部分也利用自由的節奏展示苗族獨特的飛歌旋律,將聽者引入蔥郁的苗嶺之中,輕輕閉上眼睛,傾聽晨曦初露環境下百鳥的啼鳴聲美,讓聽者產生無限遐想[1]。我國傳統音樂形式及文化氣息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小提琴作品的發展變化,依據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其小提琴作品音樂主題也需要引入完整的民族音樂曲調,并進行相應的拓展,或是依據戲曲音樂進行整理、改變成為新的音樂主題。
二、我國小提琴作品演奏技巧
(一)準確開展發音練習
演奏者的右手是小提琴作品演奏的靈魂,而準確的發音則是演奏好作品的基礎。小提琴音色具有比較明顯的強弱特點,而我國小提琴作品演奏時音色變化明顯,特別是模仿那些民族樂器的音樂,必須依據不同風格、形式的音樂作品表達相應的感情。演奏者進行作品練習時,需要多傾聽民族樂器演奏,便于與小提琴演奏完美融合。
(二)準備把握柔、滑音
滑音作為我國小提琴作品演奏中特有的技巧之一,其源于我國民族傳統的拉弦樂器技巧,恰當使用滑音手法,可以借助豐富的滑音形式展示樂曲的獨特韻味[2]。這種細膩的演奏方法規定,演奏人員必須準確掌握滑音基本形式,例如:上滑音、往返滑音、中、慢及快滑音等。與此同時,基于我國小提琴民族化的表現形式,規定在實際演奏中,必須準確把握柔音的使用,并對其進行恰當的處理。因創作的小提琴作品中會融入二胡等樂器演奏技巧,并把戲劇聲腔融合在內,因此,采用小提琴展開演奏時,要想把小提琴作品內蘊含的情感充分展示出來,必須充分掌握柔音的演奏技巧。柔音主要劃分大柔音、延遲柔音、小柔音等不同類型,在具體演奏環節,必須控制柔音處理力度,方可恰當展示曲調音色之美[3]。
(三)整體把控音樂作品的結構
我國小提琴作品有其特殊的表現形式,這就要求演奏人員進行作品演奏時,可以充分的運用一定的演奏技巧,把樂曲內包括情感的內容一氣呵成的展示出來,從而形成整體美,大大提升演奏的藝術境界[4]。這種情況下,也要由整體視角上把控作品結構,經過深入的分析進一步定位作品各部分涉及的演奏技巧等。與此同時,根據樂曲有待表達的情感內涵展開演練,必須兼顧作品創作得歷史文化背景等信息,從整體視角下完成對作品的剖析,保障作品猶如行云流水一樣,達到升華作品的藝術境界。
(四)準確把握作品風格
分析中國的小提琴作品可知,經過改編處理得樂曲已經超過半數,它們所用素材多數為民間歌曲的典型和特性音調、戲劇中的音樂精華等。而我國不管是進行創作或者改編的小提琴作品,均是作曲者在大量吸收民族民間音樂,并與傳統的創作手法及其表現形式結合起來,通過原型或者片段素材變化、發展起來的。基于此,必須準確把控我國小提琴作品的風格,并了解國內文化得審美情趣及其美學表現特征。不得不說,音樂作為廣大群眾日常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特定的文化產物,各民族音樂的產生、發展,均有相應的民族性格特質、審美情趣等烙印。在此基礎上,必須準確把握我國音樂作品的風格,并全面審視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及其審美情趣。除此以外,從音樂情感表現方面分析,西方會通過調動和聲、音量、節奏等因素上挖掘其表現力,而我國傳統的音樂卻運用音樂藝術的抽象性,追求其含蓄美。不得不說,這種特殊的藝術思想及審美趣味直接影響每一代小提琴創作者和演奏者。例如:馬思聰先生的大部分作品創作或者改編的作品,會給更多聽者一種“偏于秀美、樸無華”的感覺,這位創作者非常喜歡恬靜、含蓄的環境,就像抒情詩一樣。而這種含蓄美也在我國多數小提琴作品中表現出來,如:通過二胡曲改編而來的小提琴作品《二泉映月》,曲目委婉流暢,達到一種可以飽嘗人間世態炎涼之后的深透及寧靜,但它的感染力明顯勝過悲拗嚎啕[5]。因此,我國小提琴作品風格也表現出高度精神性的含蓄美,它能夠為更多人的內心帶來震撼,并不是付諸在形體動作沖動之中。
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小提琴作品多展現出中國化、民族化的藝術特征,在具體演奏環節,必須緊抓相對應的演奏技法,從準確開展發音練習、掌握滑音手法等方面入手,重視由作品的整體結構、風格方面落實演奏,盡可能展示我國小提琴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和魅力。本次研究從我國小提琴作品創作特點入手,提出演奏我國小提琴作品得技巧,以期為類似研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黃夢思.淺析小提琴雙音技巧訓練方法[J].大眾文藝,2017,(4):156
[2] 鄭若潔.淺談中國小提琴演奏藝術的民族化[J].黃河之聲,2017,(4):124
[3] 李達.馬思聰小提琴作品民族化創作分析[J].北方音樂,2016,36(10):21
[4]楊少杰.淺析小提琴曲《塞外舞曲》中的創作技法[J].青年時代,2017,(11):27-27
[5] 丁運成,偶瀟瀟.淺探中國小提琴樂曲創作中的民族化追求[J].保山學院學報,2015,34(4):100-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