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繼學
摘要: 社會轉型的發展階段改變了我國群眾綜合素質文化的建設方向,并在此基礎上已經成為多形式的發展格局,不但涵蓋了傳統東方文化、西方文化和大眾文化,更在民間習俗與市場經濟為背景中逐漸演變出新的文化形式展現在群眾眼前。所以如何適應社會轉型期內群眾文化思想建設的轉變,并解決文化發展途中困境與分割局面是我國文化部門體系所要面臨的關鍵問題。因此本文將結合社會轉型期所導致文化形式轉變的現狀進行理性揣摩,并依據文化空間與內容在未來建設中的發展方向進行理性分析,以解決文化重新構建導致的群眾脫節現象。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解決困境
社會體系的轉型意味著我國向小康社會進發的方針得到了實質性的成功,而現如今針對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更迫切需要群眾的綜合素質做支撐,故而精神文明建設對中國特色文化的意義便不言而喻,同時對政策貫徹與時代繁榮更提供了全面發展的前提。
一、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意義
群眾文化的建設發展是我國社會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近些年針對基礎文化建設,我國一直都其放在所有政策的最前端,只有群眾文化建設得到平穩,才能夠讓經濟型社會獲得更加全面多元化的發展空間。但現如今,因為我國歷史的殘留因素,導致過分追求群眾服務性質的政治思想嚴重阻礙了我國群眾文化的基礎建設前景,甚至因為文化的傳承問題,更讓新一代群眾受到思想上的扭曲,導致我國新型群眾文化遲遲難以灌輸入當前的社會場景中。所以開展文化新路徑,將歷史遺留的思想問題逐漸洗刷,并在原有基礎上重建思想文明觀念,相對于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由此可見,社會轉型時期下我國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應堅持以構建符合社會發展進步的核心價值觀為目標,將構建社會道德文化作為重要任務,并通過在中西文化碰撞與沖突中尋求平衡點,采取積極的、健康向上的、內容豐富的方式方法,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才是發展根本。
二、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困境分析
受社會轉型期內包含著多方面文化影響,在建設群眾文化所面臨的問題中,具體分為三類。
1.社會服務機制與群眾文化不協調。社會服務機制無法滿足群眾對于文化構建的需求,導致二者在發展途中出現嚴重脫節的情況,具體從社會服務機制來分析,所面對的文化構造對象都是城鎮居民,并依據他們的生活模式進行普及與體系的構建,明顯這樣無法滿足農村居民的生活習慣與傳統,甚至還會勾起農村群眾的排斥感,進一步影響了文化構建的深入;另外,現有的社會文化服務機制相對需求太過簡單且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局面,針對群眾文化建設效果更是與現有社會服務體系脫節,導致群眾難以積極融入思想構建當中。
2.傳統思想的根深蒂固。傳統的建設理念、思路與方法,與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群眾文化發展不相適應。一方面,國家文化相關部門缺乏對群眾文化的重視,在定位群眾文化建設方向與目標方面模糊不清;另一方面,群眾文化建設總體規劃方案不明確,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不但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而且建設效果不顯著;此外,群眾文化建設與社會的發展脫節,這就導致其無法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阻礙了群眾文化生活的進步和發展。
3.群眾文化整體性匱乏?;诖嗽颍环矫妫鞘墚斍坝嬎銠C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互聯網技術與多媒體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滲入不斷加大使得社會群眾私人文化生活空間更加廣闊,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群眾文化生活的有序開展;另一方面,社會中除老年人外,其他年齡段群眾將過多的私人時間留在互聯網交流與互動之中,造成了大部分城鎮廣場文化中僅有老年人參加局面,這對于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具有嚴重不利影響。
三、改善現如今群眾文化建設的對策
1.重鑄文化交流空間。轉變群眾文化服務體系現狀,重新對城區、城鎮附近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和城鄉群眾文化服務體系進行整合,注重新舊文化空間的替換,利用先進的高科技技術,建立和調試新型群眾文化空間,保障群眾文化空間整合的順利開展。
2.轉變傳統觀念的發展傳承。依據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的基本情況,應將新型文化模式引入當前傳統模式下群眾文化與形式內,通過尋找雙方的共同性為傳統群眾思想提供轉化的橋梁,并依據文化建設的開展,將正面積極的意義深入到傳統文化建設的形式中,在一方面滿足群眾文化的需求同時,更確保群眾文化的建設能夠朝著可持續、穩定且健康的方向前進,如此才能夠集眾家之所長,讓被涵蓋了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能夠具備更長久的發展條件
3.針對城市與農村文化分別建設。城市文化因為與農村文化的擴展模式不同,導致文化的相關接受程度也有所偏差,所以應該加強城市與農村方面文化建設的綜合統籌,才能夠以長遠的角度將二者文化慢慢靠攏,并達到全面發展統一文化的思想基礎條件。具體應該從農村群眾文化基礎建設方面積極入手,滲透雙方對于公共文化資源的認知,在拉小差距的同時平衡城鄉群眾文化的構建水準;同時,加強雙方針對文化的統一,提升二者在交流中的共通性,對政策統籌方面更應該著重看待,為能夠進一步將文化體系統籌做好伏筆。
4.針對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應加強保護。我國是民族體系多元化的國家,每一個民族的文化既相互獨立又聯系頗深,同樣從民族文化的差異與值得尊重的角度出發,應加強相對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與相對傳承,如此不但打破了因為區域限制而局限的文化傳播,對不同的民族文化更可以進行相對有效的整合發揮優勢。同時更可以加強民族文化的包裝,讓其他群眾受到影響從而適應民族文化在我國城鎮中的宣傳,與此同時最大限度將民族文化與民間文化進行合理科學的創新,在充分體現鮮明特點的同時,又不至于被社會轉型期的特質化作老舊信息,使之在未來發展中被拋棄。
5.將新型文化發展的精髓貫徹入教育中。教育是立國之本,文化的基本傳承都是以教育的形式傳達至今,所以從根本上對教育的改革,就是對新型文化發展的最有力支持。故而需要從課程與生活環境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課程中需要以教師為中心,進行新文化與班級的互動,增強學生對文化的透徹理解與新發展形勢的適應性,以滿足未來社會文化大繁榮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其次文化還要通過家長滲透入學生的言談舉止內,塑造完善的人生觀同時更是對成人自身的一種熏陶,久而久之自然使得新型文化能夠徹底融入到生活中。
四、結語
社會轉型期的群眾文化建設在現如今的城市文明發展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從根本上解決群眾對于新文化的排斥與滲透形式,才能夠逐步將群眾文化的建設進行改善,并適應當前社會特殊情況的文化需求,從而穩固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前提,更將精神文明建設與生活相結合,塑造當前社會思想道德方面的榮辱觀。
參考文獻
[1]辜碧煙. 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J]. 卷宗, 2016, 6(1).
[2]郭春. 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J]. 環球市場信息導報, 2016(6):118-118.
[3]張文. 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研究[J]. 大眾文藝, 2017(8).
[4]胡曉芳. 簡析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J]. 大眾文藝, 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