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靜
摘要:作業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測學生學情的重要手段,是學生進行知識鞏固的有效方法,作業能開闊學生的眼界,使他們找到學習語文的動力。作業作為教學重點環節之一,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依照新課程改革要求,作業形式與內容也需要進行相關優化設計,要不斷完善作業設計形式,豐富作業內容,增強作業的趣味性,使作業形式呈現多元化,使全體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綜合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教學
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體現了我們語文教師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智慧。而且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增強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新課改的一個終極目標。提升教學質量的途徑很多,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也很多。比如,作業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優化語文作業內容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最佳途徑之一。基于此,文章從以下幾點提出優化策略,以期為提高作業質量貢獻微薄之力。
一、樹立多元化的學習方法
作業是鞏固課堂知識、反饋課堂信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促進他們個性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作為教學一部分的作業也逐漸得到優化與改革。作業一直被認為是課堂的輔助性內容,是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在設計作業時,要根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展開多元化的設計,從教材內容走向實際生活,通過完成作業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比如,在設計作業時,融入個性化元素。例如,在教學課文《人民大會堂》時,結合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各類建筑物進行觀察,從中去找尋與教材中相似的內容。在引導他們發揮想象,根據生活中的建筑物闡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想,通過人性化和多樣化作業形式的設計,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會更高,為后續各項學習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因此,優化作業設計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營造趣味性策略
小學生玩心重,傳統的作業形式過于死板,內容枯燥,學生對其興趣不高,大幅度降低了他們語文課程的學習欲望。學生一旦對語文學科產生厭學情緒,或者過于被動地完成作業,效果肯定事倍功半。興趣才是學生完成作業最有效的因素之一,在作業設計中,教師一定要突出其趣味性。例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篇課文時,先播放這首歌,把學生帶入到一個充滿想象的氛圍中,提問:同學們的童年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呢?因此為因子,激發學生的積極討論,活躍課堂氣氛。這種將生活中的小細節帶到課堂中,在生活點滴中提煉美感,情境結合,在實踐探究和創新中完成相關作業練習,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啟發他們的思維,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三、合理布置作業內容
作業優化設計是一門藝術、一種對學科知識的創新,是學生主觀意識得到有效發揮的具體體現。作業又是語文知識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讓學生真正完成作業的主人,在作業中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在完成作業中不斷豐富著學生的語言積累、發展思維、提高語文素養。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師的研究視角要從立足于“教”做文章,擴展到著眼于“學”下工夫。作業的設計體現了教師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智慧。通過作業為學生提供自我反思的空間和作業展示的“舞臺”,作業的設計形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教師,應敢于創新,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開放性強的作業不斷拓寬學習的途徑,事實上,教師要想發揮出作業應有的功能時,就需要合理布置作業內容。對學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豐富作業的內容,之后,對作業內容進行持續性的優化設計,提高作業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時,可以采取一種全新的形式,不要受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告知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多向雷鋒叔叔學習,每天力所能及地堅持做一件好事,并且以日記的形式寫一些感想。利用這種作業方式促使學生不斷深化對所學內容的印象,為后期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四、探究性設計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設計作業時,布置一些探究性強的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實踐動手能力也會得到提升。例如,在學習《日月潭》一文時,可以這樣布置作業: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課文中美麗的風景,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把風景呈現于紙上。待學生完成相關作業后,再開始探討課文,教學效果更理想。設計這樣的作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五、密切聯系社會生活,體現實用性
作業的“生活化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具有促進意義,能極大地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學完《成語故事三則》一文后,為學生這樣布置作業:在課后,讓學生自行組織排演課本三則成語故事的實踐活動,并在下節課堂上進行表演。在實踐中加深學生對這些成語故事寓意的理解,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再如,學習完課文《爬山虎的腳》后,讓學生到自然中去觀察爬山虎的生長變化過程,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而且還能培養他們積極觀察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感,有助于學生養成觀察探索的好習慣。再如,過春節時,給學生布置一些收集春聯、記錄過年習俗的實踐性作業;過中秋節時布置一些關于中秋節習俗的實踐性作業,并且記錄其感受的作業等。通過完成作業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和語文應用能力。比起機械的作業這類作業更富有生命力,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自然也會越高。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新課程標準對語文作業設計提出新的要求,作業設計要秉承著激發學生興趣理念,在此基礎上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促進他們的智力開發。作業作為學生鞏固課堂知識的重要環節,因此,必須優化設計,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李義瓊. 拓展小學語文課外活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C]. 科技與企業雜志社, 決策與信息雜志社, 北京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15.
[2]錢濤.淺談優化小學語文作業提高小學語文質量[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
[3]林茂華.優化小學語文作業,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5(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