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摘要:教師要在實踐中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建立適合學生學習的高效課堂,而在建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時,要將數學思維滲入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新思維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一、備好每一節課是實施數學高效課堂的前提
要構建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四十分鐘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準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教師如果沒有備好課就上講臺,就如同一個沒帶武器上戰場的士兵一樣心慌。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工夫鉆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有序地設計教學活動。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陛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了解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币虼俗非蟾咝дn堂不僅要認真備好教案,更要了解學生,做到因人而教。數學高效課堂的“精講多練”也為數學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即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讓其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佳的效果。另外,對于新課標教材,可以挖掘的東西很多。一冊教材即使以前教過,再教一遍又能挖掘出不同的東西,得到不同的體會,獲得新的收獲。因此,數學教師要想把“高效課堂”這艘船開好,就必須揚好“備課”這片帆。
二、準確把握教材,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新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規定了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就目前的數學教學來看,往往會出現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課堂中熱熱鬧鬧,看似是一堂成功的課,其實仔細分析,偏離了重點、難點,學生湊了熱鬧,基礎性的知識卻都沒有學好。
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行為習慣養成。
包括讀、寫、說、聽等各種習慣養成,要求教師在一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只要會聽講、會學習了,也就是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數學課堂教學關鍵是要讓學生會思維,因而思維習慣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掌握兒童的認識規律,通過數一數、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等活動,讓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教學中,特別是大班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嫌麻煩,而只是照本宣科,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練習要具有開放性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是開放而多樣的。課堂練習是使學生熟練地掌握知識,培養思維品質的具體措施,練習要刻意減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練習的開放性,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廣闊、更靈活。如一年級學習了元、角、分后,我設計了這樣一次開放性活動練習:向學生展示商店的場景,擺出各種物品供學生購買,假設每生準備5元錢,4個學生為一組,每組要商量如何買才比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這一過程中,一要算好總價,二要注意數量,三要注意品種,對一年級學生而言,應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由于學生是在具體的情境中(模擬商店),學生心情激動,思維活躍,又有群體合作,創新的火花自然激發,居然每一小組完成的都很出色。教學實例證明: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一個更廣闊、更開放的練習空間和時間,能使學生在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創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五、有效的課堂練習設計是實施數學高效課堂的保證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數學課程標準》把“有效的組織練習”列為重要內容之一,以顯示其在小學數學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陛?1.練習的設計體現生活性。小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薄芭囵B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課標》的重要目標之一。數學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我們應把生活實踐當作學生認識發展的活水,把數學習題與生活實踐連接起來,可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在這些來自于實際的鮮活的數學事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是陜樂的。2.練習的設計體現階梯性?!稊祵W課程標準》要求“練習的內容要有層次、有坡度、難易適中?!边@就要求練習服務于中心,緊扣教學要求,突出重難點內容,有針對性;練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習題之間有一定的層次階梯,有一定的信息差,即層次性;練習還要能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形成知識系統,即啟發性;另外設計練習還要著眼于全班大多數學生的實際,又能適應少數優等生和學困生的需要,使優中差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練習,讓每個孩子在數學上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使后進生能夠“吃得飽”,優等生能夠“吃得好”。
總之,打造高效率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創設生動的情境,以展現知識背景,使新知變成有源之水。重視學生富有個陛的思維表現,促進學生聞的思維交流與合作,引導學生在判斷中思維,努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