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亞杰
摘要: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落實育人為本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文本,積極開展體驗性閱讀,參與主題思想的構建,扎實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在主動參與中發展語文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主體參與;教學策略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是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的內容。傳統的語文教學,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只是語文課堂的觀眾。我們都知道,教學本身是一種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師生之間應平等地審視和對待。如果忽視兩者中任何一方,就等于破壞了教育環境,教育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內涵。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進行語文教學,關鍵的問題在于怎樣將學生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構建者,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實現這些目標呢?下面談一下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真切體驗文本
文本意義的實現必須靠學生通過閱讀對它進行具體化,以學生自己的感覺和經驗去填補文本的“空白”,從而使文本的不確定性得以消除。過去,人們總是認為意義是作品所固有的,學生只不過是通過閱讀得到它而已。但接受美學認為,文本一旦和學生發生關系成為審美對象,它就不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而是成為學生在感悟、闡釋后形成的情感與形象。這種情感與形象,很難判斷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讀者的再創造,這兩者已經水乳交融了,難分彼此了。如果我們把語文課上得枯燥乏味,感動不了學生的心,學生打不起精神來,便會出現“人在曹營心在漢”的現象。教師要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就要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下功夫。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一定的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與許多飽滿的人物形象溝通、交流,會使他們在探究的樂趣中打開知識的大門。
(一)活化文本形象,感悟文本內涵。
正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庇行┱n文所描繪的景象對某些地區的學生較為陌生,學生很難進入文本的意境。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如何給學生創設一種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我們可以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來豐富學生的感知,實物、模型、語言、掛圖、錄像等手段能創設出形象的意境,使學生自主獲得感性經驗,讓文本生動起來,讓文本所表現的畫面流動起來,讓各種形象彰顯出靈性來。如教學《少年閏土》可以讓學生觀看閏土看瓜刺猹的課件,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并隨著作者的敘述走進少年閏土的鮮活世界,感受到少年閏土生活的生動美好。
(二)創設想象情境,活化學生思維。
文本包蘊著很多空白之處,教學中將這些空白挖掘出來,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如教學《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第三節,從表面看,這一節的內容很少,如果要根據這樣的寥寥數語讓學生朗讀和感悟,進而展開與文本的對話,很難,更別談情感的共鳴了。于是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空白進行發掘。學生們發現在這里隱藏著很多空白:那位將軍是誰?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要為他辯護?怎么會由于辯護引起入獄并受刑?什么樣的“酷刑”讓他感到恥辱甚至要自殺?之后司馬遷又經歷了什么樣的人生……為了填補這些空白,學生們上網、查閱圖書、讀《史記》、譯《報任安書》,隨著學習與認識的深化,他們對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與人物心理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有的學生讀起來竟然聲淚俱下,十分感人。這樣做,不但煅煉了他們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有效踐行“新課程”有關理念,而且將語文延伸到課堂之外,使學生明白了一段歷史,讀懂一點社會,還使他們初步接觸了文言文。
二、開展體驗性閱讀,讓學生主動自主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建議”中又重申:“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就明確了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因此,必須打破教師一講到底的做法,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自我發展、自我探究。如教學《牛郎織女》,對于這類課文,可先引導學生理清課文脈絡,抓住課文主要情節、重點詞句,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將這個故事繪聲繪色地上臺講述出來,也可以鼓勵學生再去搜集一些民間故事,在班級舉行一次民間故事交流活動。學生走上講臺講述故事,既理解了課文內容,了解了故事情節,還在記憶故事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培養了語感。其次,教材中還有些課文內容較淺,學生易于掌握,對于這類課文,老師就可大膽放手布置學生分小組自學,然后請學生也當一當小老師,上臺講一講。講解時,語言簡練清晰、條理清楚、方法新穎獨特的,教師要給予特別鼓勵。
三、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自覺運用語文的意識
陶行知先生說:“社會即學校?!鄙鐣杏兄S多豐富的題材,等著我們去發現。我們可以帶領學生,深入社會,做一些專項調查,寫一些調查總結,提高學生的調查、總結能力。不要將專題研究看作是學者的事,認為對小學生來說任務復雜而艱巨。其實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們的思維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比成人更大膽、更豐富、更個性化。加上學生有好奇心,對這些調查研究會更加投入、專注。調查研究的內容很廣泛,如學習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后,可以安排學生對本地的環保情況做一個專項調查,走出家門,走上社會,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體察、了解環保狀況,撰寫調查報告,學生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收獲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寫作的能力、交際的能力、觀察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此外還增強了學習語文的興趣,這些都是老師在課堂上用語言灌輸所不能達到的。再如,針對語言文字濫用的情況,組織學生當文字清潔工,讓學生清理繁華的大街上、商店的玻璃櫥窗上、形形色色的廣告、標語上的錯別字和不規范字,然后以各種形式向所在商店、單位提出建議,幫助他們改正。同時,也使自己所學的知識得到了實踐檢驗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總之,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中掌握知識并形成學習方法,感受語文魅力,發展良好個性,培養積極情感,這樣才能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語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