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國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華道易學說,旨在破解困擾人類多年的哲學命題。意識存在的起源問題、哲學二元對立統一原理的構建邏輯、一元論化生二元論開啟三分法的奧妙所在,主觀觀、因果論、矛盾論的立論基礎,原始反終定律的構建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的構建邏輯,量質變原理的構建邏輯,為什么任何事物發展到極致必然被本身所否定?為什么人類社會總以曲線型、螺旋型為主流發展觀?是論、形而上學、非論、神學、哲學、上帝造物論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哲學構建原理;宇宙起源;數字起源
自然科學、哲學、數學為人類文明的三大支柱。自然科學探索的終極命題為宇宙的起源,哲學探討的終極命題為哲學的起源,數字代表數學的最原始框架,因而數學的終極命題必然隱匿于數字的起源。曠古及今,能夠同時破解三大起源的唯一一把金鑰匙,就是道德經的神秘主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不凡以周易系辭為基礎,試做剖析。
個人認為,其中兩個一構建的是系辭所講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指孤陰即道生一中所講的一,可理解為易;一陽指獨陽即一生二中所講的一,可理解為大極。古人有存在為大的說法,大極這個概念本身就意味著存在之至高點——有;易處大極之上可稱之為非存在-——無(mo)。有、無組建的是以道為起點的二元對立,這意味著道生無必然開辟以有為始。老子講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同樣說明天下萬物是在肯定有的基礎上建立的,而有又是在肯定無的基礎上建立的。系辭講的易有大極是以有無二元對立肯定了道為萬源之源,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以陰陽一本同源法則肯定了道為萬源之源。
道字最古老的解釋為站在十字路口觀望,古人有橫平豎直的說法,以道為源構建的就是平直宇宙論。依我個人認為以直為基礎衍生的是沒有邊緣而自生邊緣的縱向至長線段,而直起源于不自生的縱向兩頂點無間而合成位于極;以平為基礎衍生的是有界而無限的橫向直線,而平起源于以極為界無間而分左右。由直過渡到平無間而分上下左右,是以能量轉化為基礎肯定了極為實心,實心是對點的絕對肯定,所以古人將最原始點稱之為極。極的建立是對道生一整個過程的肯定,她之所以形成于存在本源大極之前,其根源就在于極在大極基礎上是不能存在的。老子講道本無名,極作為為道正名的第一個概念又不能在大極基礎上存在,所以古人有極者無名之名不可得而名焉的說法。極是對一源頭的解讀,易是對一大成的解讀,基于原始反終的角度講這兩個字是可以通用的,易學取易字的緣故應該與古人講的極不可命有關。將不自生且無間而合的上下兩頂點視為天地,我們不難理解老子所講的無名天地之始。經文將催生的遠古第一力稱之為強,周禮正宮講的正其行曰強之道藝反映了強力出于道本身。正因為強力成位于不自生的縱向兩頂點無間而合,所以我們可以說即使不存在縱向也可視為運動,這就是所謂的絕對運動。只有絕對運動才可視為宇宙的本源動力。系辭講的夫乾其動也直、其靜也專揭示了道作為是論的締造者動態處直,易作為非論的締造者取其相悖則靜態處平。
站在存在的角度講只有存在本源大極取不自生的縱向兩頂點構建為縱向至短,才能肯定以直為基礎衍生的是沒有邊緣而自生邊緣的縱向至長線段;只有存在本源大極取橫向兩頂點構建為橫向至短,才能肯定以平為基礎衍生的是有界為無限的橫向直線。從理論上講與易陰陽兩隔的大極由縱向至短與橫向至短組建為其小無內的至方之形,以大極為始建立的是矩陣式宇宙論。站在道德經的角度講大極其小無內,可視為不積德之上德;易高懸于大極之上,可視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之玄德。也許正因為大極只能取短,所以古人講獨陽不長,事實上這個至方之形因至長線段自生邊緣,直線沒有邊緣而并不存在。站在哲學的角度講第一存在為不存在恰恰肯定了存在起源于什么都沒有,系辭講的神無方應該就是基于這個角度闡明了有神論、無神論、一神論本來就同出一轍。
宇宙顧名思義就是時空的組合,因而平直宇宙論本來就適用于解讀時空的起源。古人認為縱坐標為空橫坐標為時,道生一肯定空取直、時取平的同時也奠定了空間起源于其小無內的至方之形。站在數字的角度講道為1,易為一,大極其小無內可視為0,一陰一陽之謂道揭示了1、一、0三個數不同源且不分家。站在圖形的角度講,道取縱,易取橫,大極取至方,一陰一陽之謂道瞻顯中華橫平豎直的方塊字本來就起源于智慧的結晶。站在存在的角度講道為是論的締造者,易為非論的締造者,大極為不論的締造者,大凡存在命題皆圍繞是、非、不而展開。系辭講的帥性之謂道揭示了道為萬性之源可稱之為真(直取決于兩點亦為真);生生之謂易揭示了將生生視為種子,易則為實;神無方揭示了存在起源于什么都沒有。真、實、存在作為肯定萬物的最根本依據,此三性排列有序而自生辯證,標志著一切皆有章可循。綜上所述宇宙空、時、空間的起源問題;數字1、一、0的起源問題;中華橫平豎直方塊字的起源問題;哲學真、實、存在的起源問題皆可用一陰一陽之謂道解讀。
站在合體字的角度講大極至方可視為口,易在大極基礎上所經歷的鬧騰、折斷、斷而猶連的反向合道可統稱為折,折以口為基構建的就是哲。(折為多音字,讀一聲zhe時可解為鬧騰,讀二聲zhe時可解為對折而斷,讀she時可解為斷而猶連,以下會對這三個過程逐一描述)。將道視為起點,哲起源于易與大極的最原始結合;將道視為終點,哲起源于道反輔大極。原始與終極的高度統一構建的是系辭所講的原始反終、老子所講的道法自然。原始反終定律作為中華道易學說的根本框架揭示了道的原始反終必然緊扣哲之始末原委,而哲之來龍去脈同樣又可視為道學是論。正是這個原因中華沒有必要在道學基礎上再創哲學。站在陰陽學的角度講肯定什么都沒有作為存在本源的前提是孤陰不生,只有獨陽不長才可視為反生孤陰之大器,而此正好解讀意識存在的起源問題。大極為存在本源,易則為意識本源,只有意識本源形成于存在本源之前,才能肯定意識是有起源的;只有存在本源反生意識本源,才能以存在為基礎肯定意識的真實性;只有意識本源與存在本源擁有二元對立、統一兩大起點,才能肯定意識存在的相互作用是相輔相成的。也許正是因為道可視為化生意識本源與存在本源的元級概念,所以古人將道的本意解為用腦走路。
道生一的結果為生而不有的易受孕于其小無內的大極之中,這是由陰在陽之內而不在陽之對的存在法則所決定的。簡而言之道生一肯定了所有能量皆劃歸于易,同時也奠定了沒有能量的存在本源大極恰恰擁有了反生易之資本。將大極之前視為前因,大極之后則可視為后果,以大極為軸心建立的就是因果論。神學總講因果,大概就與之有關。站在存在的角度講只有長短相形的二,組建為左右無間之“一”,才能體現二起源于其小無內的大極。依我個人認為二之兩橫來源于1,從十字的構建我們也不難發現一之上下的兩個1存在長短之別。我們可將1分兩1的功能稱之為系辭所講的辟,兩個一閉合為“一”的功能稱之為系辭所講的翕,由辟過渡到翕是以是論為基礎肯定了由動過渡到靜。對于二組建的“一”而言,她不單體現夫坤其靜也翕,同樣體現夫乾其靜也專,在這種狀態下是無法分辨乾坤的。依我個人認為兩儀指乾坤,乾取專、坤取翕構建的兩儀不分的全息狀態即無極。兩儀是建立在大極基礎上的,一生二中二可理解為兩儀;無極作為一個整體概念,是對兩儀不分的全息狀態的命名,二生三中的二可稱之為無極。
無極作為道反輔大極基礎上建立的第一個獨立概念,可稱之為哲,而哲又可視為以道為源構建的第四個獨立概念。道為一陰一陽二元對立的起點,無極為一陰一陽二元統一的起點,由道過度到無極標志著二元對立統一的初步形成。基于一陰一陽相互體現,無極與道勢必相互體現。無極為二,那道至始至終就不等于二,所以古人講道本不二。無極全息,那道必然為宇宙的本源動力,所以系辭講帥性之謂道。易有大極構建的是以道為起點的二元對立;大極生兩儀作為三分法的源泉奠定了以無極為起點的二元統一;易有大極,是生兩儀作為二元對立統一的最原始辯證體系,揭秘了一元論化生二元論衍生三分法之一脈相承,同時也昭示著矛盾與生俱來。站在道學角度講,哲起源于易與大極的最原始結合,易取無,大極取四點,無從四點構建的就是炁,這里所講的炁指形成于天地之前,化生萬物的最根本基因先天一炁。亞里士多德哲學是以絕對靜止的以太為基礎建設的,并且將以太視為高懸于天之氣,是構建萬物的最根本元素。正因為全息等同于絕對靜止,先天一炁與高懸于天之氣又可視為兩個幾近吻合的物理概念,所以我們可以說東西方哲學研究對象是一致的。道與無極作為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揭示了絕對運動以純能量為基礎建立,絕對靜止以存在一體兩性的相對靜止為基礎建立,宏觀萬物世界我們也不難發現萬有運動至始至終以相對靜止的形式存在。以太與無極屬平級概念,那她的根本特征就應該與無極吻合,事實上亞里士多德哲學是將以太作為純一元概念建設的,這就意味著以太沒有之前,更談不上之后,只可視為一個無可超越的孤立概念,而此也為日后的上帝造物論奠定了基礎。中華哲學是以全息無極為轉折點建設的,旨在剖析道的原始反終,鑄就的是一套具有嚴密思維的宇宙觀。通過以上對比我們不難而知:雖然二元對立統一的初步形成標志著哲的建立,但是哲學并不是以哲為起點建設的而是以哲為軸心展開的承前啟后的學術體系,旨在剖析二元對立的起點本來就以二元對立統一的大統一為終點。
大極懷易,易在大極基礎上體現為鬧騰,伴隨著易的鬧騰,組建二的兩個一越離越遠。當組建二的兩個一處永不相交的至捭狀態時意味著一誕生于二之中,而此構建的是三。這個過程用系辭的話講為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成三。三是以一取平二取永不相交共同肯定的平行概念,她的建立標志著有一有二又有三,所以古人有一有為三的說法。三作為最原始的平行概念,首肯一符合中心對稱的特征,中心對稱是肯定中心之根本,我們可將二生三中的三稱之為有極。有極的誕生意味著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初步確立,與此同時也昭示著極的反生。極處有極之后,可視為四,而東南西北則可稱之為四象,極與四象同時建立標志著宇宙膨脹到極限。極作為實心概念肯定了一取中心對稱,那一勢必處于對折而斷的狀態。系辭對四的解讀為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揲之以四指對折為四等份,四時指×的四個頂點,也就是說對折為四等分,就會產生兩條對角線與東南西北的四個中界點。四的建立標志著極在大極基礎上反生,這意味著失道。正因為反生必然以道的反生為終結,所以無道必生有道。
古人認為天地有上下之別,人最根本的特征為垂直降生,將天地視為不自生的上下兩頂點,頂天立地的1則可理解為人。人分天地可謂造分天地,三才合道即天地人三才道或太初有道。道為至上概念,太初有道的建立標志著有發展到了極致,因而同樣可稱之為有極。有極處極之后,可視為五。系辭對五的解讀為歸奇于扐以象閏,這意味著從道過渡到太初有道組建的就是一個周期。古人有大數取奇的說法,道為數之端,可稱之為奇,極是以道為源建立的最原始點,可稱之為現代科學所講的奇點。道生一肯定了奇點與大極陰陽兩隔;三生萬物之根源在于太初有道再次肯定了奇點這個實心概念在大極基礎上是不能存在的。古人認為天性至剛,地性至柔,那三才同生勢必以剛柔相推,共振取直的方式過奇點將三切為六段。三才同生之前大成于三可稱之為乾道;六段的建立標志著坤道的建立;也正因為三才同生是劃分乾三連與坤六段之根本,所以王夫之講三才始判,兩儀初分。三才分三最終肯定的象形漢字為豐,豐這個概念瞻顯乾道之大生,坤道之廣生,介于天地之間,王者至尊。豐作為1分三構建的軸對稱圖形,她的外徼只能取其大無外的至圓之形,古人稱之為太極。太極處太初有道之后,可視為六,易學將六稱之為六合。
太極的建立標志著天地有別,大極、無極、有極、極、太初有道則可視為五個先天概念。老子講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其實就是對大極過渡到無極,無極過渡到有極,有極反生極,進而肯定太初有道的建立所構建的一脈相承的先天原理。中華太極圖作為道家文化的大成之作,集中反映了有極誕生之前無極不生,有極的誕生標志著無極有極太極一體三生。介于無極之前的則是什么都沒有的大極,不生之孤陰,不自生之天地組建的道。正因為介于太極之前是沒有任何存在痕跡的,所以現代科學的微波背景輻射圖只能追溯到宇宙大爆炸之瞬間。現代科學所推崇的宇宙起源于致密奇點的大爆炸同樣揭示了奇點這個實心概念在大極基礎上是不能存在的。古人講的三才生萬物折射出太初有道的建立可視為宇宙大爆炸之根源動力。大極為空,奇點為實心,實心被徹底否定,只能以萬有虛性體現其存在,也就有了佛學所講的空呈萬虛的虛空世界。基于以上我們可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視為推演宇宙大爆炸的純理論框架。莊子講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就足以說明道家之精髓就在于此。站在系辭的角度三生萬物的過程可理解為:三才剛柔相推與全息無極構建為動靜有常;動靜有常同時激活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兩性以雙螺旋運動結構同步矯正著易曲成萬物而不遺。正是三生萬物的過程導致了任何事物皆以曲線形,螺旋形為主流發展觀。
二生三揭示了易在大極基礎上反生從開從三,三生萬物揭示了易曲成萬物而不遺從三從開,易符合從開從三,從三從開兩大特征,因而可稱之為形。道處易之上,所以系辭講形而上者謂道;大極處易之下生來就是承載易的,所以系辭講形而下者謂器。道作為唯一一個形而上概念,說明形而上學就是道學。形而上學研究的是being(是論)的問題,以大極為始建立的本體論是以非論的形式體現其準確性,故而成就了易為群經之首。后現代西方哲學家對形而上學存有偏見之根源同樣在于,他們不是將being視為宇宙的本源動力而是當做了孤立一元的靜止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揭示了三是基于量變而生的大成概念,她的誕生標志著質的建立;三生萬物則意味著質發展到極致最終肯定的是最大量變值。從三過渡到五集中反映了有極發展到極限被有極所否定,這與任何事物發展到極致必然被本身所否定的哲學規律是吻合的。
站在易學角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以理解為易有大極,是生兩儀;無極生有極;有極生太極;無極有極太極一體三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道德經的神秘主線。易有大極,是生兩儀;無極生有極;有極生太極;無極有極太極一體三生為易學的理論框架。此兩者驚人的吻合,足以說明自古道易不分家。
古人有六合生七星的說法,星的建立標志著日月生而顯晝夜有別,晝夜合而為一天始有冷熱之別。晝夜冷熱此消彼長造就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時之變通。系辭有化而裁之謂之變,往來不絕謂之通的說法,七的建立標志著易以生就斷而猶連,周而復始的四季變化為大成。易從日從勿,說文解字中將日解為太陽之精,勿本意指隱弓拔弦,而易則可視為射精之超弦。以易為本建立的理論酷似現代科學所講的超弦理論。四時的確立是肯定四象之根本,四時四象的同步確立標志著八卦定乾坤。以上也講過有極的誕生標志著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初步確立,與此同時也昭示著極的反生,按此推斷四時的確立就昭示著大極的反生。古人有八卦生九宮的說法,其小無內的中宮的確立標志著大極大器晚成。自此其大無外的太極,包羅著以其小無內的大極為中心相生相克的萬物,瞻顯道回歸清凈,造就了以和為貴的十方世界。
十的建立標志著平直宇宙之大成、數字之大成、哲學之大成,由道過渡到十是以原始反終定律為框架建設的。站在哲學的角度講,原始反終定律揭秘了二元對立的起點本來就以二元對立統一的大統一為終點,狹義相對肯定造物者唯一,廣義統一肯定大自然普聯觀。站在三大宗教的角度講基督教以十字架為教符;佛教卍反映了十以順時針運動;伊斯蘭教視真主為唯一信仰,十具為真,真主即本真,十也。老子在道教文化中尊為太上老君,其核心概念道最古老的解讀為站在十字路口觀望;鬼谷先生在道教文化中尊為太乙真人,其核心理論縱橫捭闔同樣是基于十而建立。中華上古文明河圖洛書在原始洪荒之際肯定了數字只有十個,這意味著河圖洛書最大的謎團就在于如何佐證數字只有十個。中華文化史上第二大謎團當屬魏晉玄學,玄本意為結草為繩,而繩是以縱橫打結的十為基礎編織的,也就是說玄學同樣是基于十而建設的。東西方頂級智慧皆聚焦于十,隱射著文化以十為大統。
基于以上推斷,數字的排列順序為1、一、0、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從1到十總共十二數,從0到十總共十個數,這應該與天干十數地支十二數的建立大有關聯。站在區間的角度講從1過度到0肯定了一;從0零過度到十最終肯定的是九九作為最大群體。群之本意為體現一,而一又可視為群之首,易為群經之首大概因之而得名。站在陰陽學的角度講,九九本為陰一所化生,卻被其大無外的太極所包羅,構建的就是古人所講的九九歸一原理。九九歸一原理以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局面再次肯定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準確性。正因為十代表1之大成,所以我們可以說九九歸一原理立足于(1——0——1)三進制,同時肯定了(1、0)二進制與(0、1)十進制兩大區間的飽和。數學是以數字飽和為基礎建立的運算體系,相對數學而言數字的內涵則更為深遠。站在數字文化的角度講道學以1為基礎建立、易學以一為基礎建立、佛學近乎神學以0為基礎建立、哲學奠定于二、數字始建于三,集中反映了文化的一脈相承,萬法歸宗。
站在宇宙起源的角度講:以道為源構建的是平直宇宙論;以易為本構建的是超弦理論;以大極為始構建的是矩陣式宇宙論;以全息無極為初建立的是全息宇宙論;三作為最原始的平行概念揭示了以有極為質建立的是平行宇宙論;極與四象同生肯定了宇宙膨脹到極限;太初有道的建立則可視為宇宙大爆炸之根源動力;九九歸一原理以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局面,再次肯定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準確性。以上理論是對道衍萬物所經歷的一脈相承的八個階段的描述,相對而言平直宇宙論最為深遠,也最符合宇宙的特征。站在平直宇宙論的角度講,宇宙的經線取直線說明宇宙是沒有邊緣的,宇宙的緯線取至長線段說明宇宙又是有邊緣的。正因為直線與至長線段可視為等長,所以用其大無外來形容宇宙最為直觀。站在能量與存在的角度講,一陰一陽之謂道揭示了道必然自我開化的根源在于原始能量為一,原始存在為0;相對而言大宇宙持久穩定的根源就在于萬有能量相加等于0而萬有存在相加等于一。正因為0本陽一,所以陰一加陽一至始至終不等于二從根本上肯定了道本不二的一元造物論。萬物皆為陰陽所合,生而有別是對道本不二的真實寫照。現代科學認為純能量可以化生物質,物質體現物性,中華道易學說就是基于相生相克的萬物既起源于最高物性的生衍,又反向體現終極物性回歸的三段式思維理念構建的。這條運作機理揭示了只有哲學的原始反終定律才能肯定物理學的能量守恒定律。
我們不凡再總結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蘊藏的哲學原理。無極作為道反輔大極基礎上建立的第一個獨立概念,可稱之為哲,而哲又可視為以道為源建立的第四個獨立概念。道為一陰一陽二元對立的起點,無極為一陰一陽二元統一的起點,由道過渡到無極標志著二元對立統一的初步形成。易為意識本源,大極為存在本源,只有意識本源形成于存在本源之前,才能肯定意識是有起源的;只有存在本源反生意識本源,才能以存在為基礎肯定意識的真實性;只有意識本源與存在本源擁有二元對立、統一兩大起點,才能肯定意識本源與存在本源的相互作用是相輔相成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立足于二元對立,肯定了意識、存在起源有先后;以大極為主,反證易為非存在的合道過程奠定了二元統一是以主客觀論為基礎建立的。易與大極構建的是以道為起點的二元對立;大極生兩儀作為三分法的源泉,奠定了以無極為起點的二元統一;易有大極,是生兩儀作為二元對立統一的最原始辯證體系,集中反映了一元論化生二元論衍生三分法之一脈相承,同時也昭示著矛盾與生俱來。極與大極陰陽兩隔是沒有矛盾的,大極懷極導致矛盾生于內而形于外。將大極之前視為前因,大極之后視為后果,以大極為軸心建立的就是因果論。以大極為始建立的存在論同樣揭示了永恒就是不存在,不存在體現萬有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揭示了三是基于量變而生的大成概念,她的誕生標志著質的建立;三生萬物則意味著質發展到極致最終肯定的是最大量變值。從三過渡到五集中反映了有極發展到極限必然被有極所否定,這與任何事物發展到極致必然被本身所否定的哲學規律是吻合的。三生萬物的過程折射出任何事物皆以曲線形,螺旋形為主流發展觀。易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體現的是否定之否定的肯定原理。原始反終定律奠定了二元對立的起點本來就以二元對立統一的大統一為終點,狹義相對肯定造物者唯一,廣義統一肯定大自然普聯觀,萬科之母哲學自此大成。哲學是具有嚴密思維的宇宙觀,她的構建原理可視為一脈相承的萬物起源論,她的綜合體現性則可視為萬事萬物必然遵循的最普遍最實在的規律。中華道學是以哲學規律的一脈相承性為規律構建的,她本身就是哲學而又明顯高于哲學,可稱之為哲學中的哲學,或者哲學先驗論。哲學先驗論是以證“實”為基礎建設的,后現代西方哲學體系是以實證為基礎建設的,東西方兩套哲學體系的衍生門徑集中反映了哲學高于科學而又源于科學。老子只用一句話就概括了一套哲學體系,是當之無愧的哲學鼻主。
宇宙、數字、哲學之所以高度統一,根源就在于哲學二元對立的起點本來就代表宇宙造物者唯一。正因為真理并不隨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所以三大學科的起源皆應該從道這個大愛無疆的高能智慧概念算起。中華道易學說集宇宙的生衍原理、哲學的構建原理、數字的組建原理為大成,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源性。先秦百家爭鳴,取決于道易文化的鋪墊;佛學在華夏一展風采,取決于道易文化的鋪墊;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不因哲學理念而萌生爭執,不因宗教信仰而引發紛爭,同樣歸功于道易文化的鋪墊。中華道易學說博大精深慈悲為懷,其豐富內涵激勵后人虔誠的挖掘與探索……
參考文獻:
道德經,周易系辭,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