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昕煒
摘要:實施初中歷史探究性教學,通過構建以問題作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師生雙向互動、合作探究為主的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來實現。在具體細節的實施上,應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以此為課堂問題探究奠定堅實基礎;注重對課堂探究問題的合理設置,提高探究性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重視情感態度的滲透作用,形成科學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初中歷史;探究性;課前預習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初中歷史教學通過構建以問題作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師生雙向互動、探究創新為主的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本”思想的重要體現,既可以豐富歷史教學理論,對促進傳統歷史課堂教學的變革、落實新課程,對于推進素質教育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具體細節的實施步驟上,筆者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淺談對初中歷史探究性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重視學生課前預習
堅持“兩個課堂”的有機統一,教師應該牢牢抓住課前的“空檔期”,讓學生在這一時期就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去,這就課前預習。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活動自始至終的參與者,且不論主體和中心的劃分,都要做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準備工作,其中教師備課無可厚非,這是課程的基本要求,新課程改革注定也不可忽視。與此同時,筆者認為應該在尊重和總結歷史學科新一輪課程改革目標的基礎上,強調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通過有意識、有目的地組織課堂內外各種專題活動和問題攝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學生自愿、自覺地參與其中。
因此,這就格外需要豐富學生“備課”作為這一空檔期的補充,強調并加以落實。其具體實施就是要求學生預習新一課的基礎知識,通過圈畫重點、書寫段意等手段并可借助于豐富的網絡媒體資源搜集相關知識,以此奠定對新課內容初步識記與整合的基礎,建立本節課的初步印象。初中歷史課程每課的知識量不大,讓學生通過最基本的歷史學習“三核心六要素”的方法,掌握本節課所涉及到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人物相關的特點和要素,在預習過程之中肯定會遇到對新一課的前因后果的疑問,此時產生疑問是教師教學的預設,這是初步接實現知識目標的初始,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是一種良好學習態度和狀態的開端。這就一改傳統課堂模式學生“空腹而來,盲目所從”的狀態,使學生“有備而來,帶著疑問進課堂”。
二、合理設置課堂探究談論問題
對每一節新課重點問題的討論探究是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和關鍵一步,是課堂流程的高潮部分,它的展現是需要鋪墊的。
首先,在課堂前期,由教師需要匯總學生預習的疑問話題。這樣做一來可以考查學生課前預習的效果,二來可以把握學生對問題的構建深度。而學生的諸多疑問,在教師備課時就應在充分分析學情的基礎之上預設出可能會出現的種種問題,并在根據本課重難點和預設的學生疑問的基礎上,設置一個涉及面較廣、能串聯起大多數預設疑問、能統領課程全局的探究討論問題。一般而言,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這既是能力目標的落實,也是情感態度的體現。所以,應將側重點放在引起學生思考、提升學生能力的問題上,例如評價人物、事件,總結意義、啟示等,這種探究問題旨在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有助于在探究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及理解,從而由淺入深,逐步落實各項目標。
其次,新課應結合本課的課程標準,梳理本節課的線索,進一步夯實基礎知識,使學生了解本課的重難點,然后按圖索驥,有針對性地在新課講授的過程之中,予以強調并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些疑問,大多數疑問在這一時期就能解決,隨著課堂的順利進行,難度較大的疑問逐步緊逼,探究討論的問題也就自然展開。有疑問會使學生提高聽課的關注度,教學的效率自然就能有所提高。
三、重視情感態度的滲透作用
初一學生最大的學情就是剛開始接受歷史這一門獨立的學科,初步系統學習歷史知識,而且年齡尚淺,處在活潑好動、好奇心很強、動手欲望也非常強的階段。所以,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在這時期以知識為載體的情感滲透對學生的導向作用很顯著,有助于形成學生合理判斷和明辨是非的認知結構和能力素養,這就意味著“在于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歷史學科是人文社會科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會深入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和導向,“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掌握中外歷史的基本知識,對人類歷史的延續與發展產生認知和興趣,感悟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養成愛國主義情感,為成為擁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星河燦爛,歷史學科順理成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因而,它成為任何一節歷史課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最重要目標。
情感態度的落實,從課前預習環節就開始了。歷史課堂教學中若能較好地利用鄉土歷史課程資源,可加強學科知識的實踐性,豐富歷史教學內涵,更可以擴展歷史教學的外延,增強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其熱愛鄉土的情懷,最終達到傳承社會文明,凸顯鄉土文化特征,真正實現歷史科學的教育價值和情感價值課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