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京
本人從事瓊劇主胡演奏三十幾年,一直抱著開放的態度,認真學習各劇種的音樂,尤其是京劇音樂,從而豐富瓊劇音樂的表現內容,下面擬就京劇音樂中樂器的應用,談談個人的看法。
京劇音樂由唱腔和器樂伴奏兩個部分構成。唱腔部分包括采用的腔調及其所屬的各種板式及唱法、唱功等。腔調有:西皮、反西皮、南梆子、二黃、反二黃,四平、反四平,吹腔、高拔子,漢調二黃以及昆曲、雜腔、小調。西皮、二黃類是京劇的主要腔調。腔調結構主要為板腔體。由腔調旋律與板式組合的套所構成的唱段,是演員用來表現人物的主要手段和程式。唱腔的功能既可抒情,又可表意,其藝術成就完全體現在演員的唱和樂師的伴奏之中。作為聽覺藝術、時間藝術的音樂,是無法用圖冊來表現的。
京劇樂隊舊稱“場面”。“場面”一詞由來已久,沿襲至今。早年的戲臺均為方形,在臺中后部幔(或板壁)之前(即上、下場門之間),擺放著桌椅和樂器,樂師們分別就座入位,執弦管樂器的左方,操鑼者在右方,掌鼓板的鼓師居中。所謂“場面”原指的是“場上正面”的這種設置形式,因而逐漸對這種演奏組織也就稱為“場面”了。后來由于感到此種座位的操作形式妨礙演員的表演,又影響樂師與觀眾的視線和聽覺,樂師遂移到上場門的右邊去伴奏:經過多年,還覺得不便,再次移動,最后,京劇樂隊的座位才定在下場門的左側方。
京劇的“場面”,弦管樂稱為“文場”,打擊樂(鑼鼓)叫做作“武場”。二者統稱為“文武場”(或叫它“全堂場面”)。早期“文武場”由六至八人組成,演奏上有兼職。
一、“文場”中樂器的應用
“文場”分為弦樂器和管樂器兩大類。“文場”的弦樂器有:胡琴(京胡)、二胡、月琴、小三弦。這幾件樂器俗稱“三大件”或“四大件”,是伴奏皮黃唱腔和演奏弦樂曲牌的主要樂器。20世紀50年代后,由于京劇的發展以及按照實際的需要,逐漸增添選用的弦樂器有秦琴、中阮、琵琶、中胡、低胡等。管樂器有:笛、笙、嗩吶、小嗩吶(海笛)等。其中笛子與笙是伴奏昆曲、吹腔和演奏笛子曲牌的主要樂器;海笛用作吹奏昆曲武戲唱腔或某些曲牌,同時也需加用笛子;嗩吶(兩支)是京劇里吹奏曲牌或混曲牌(與鑼鼓合奏)的主奏樂器,某些戲里的二黃唱腔有時也用它伴奏。管樂器中后來增加選用的還有簫、管子等。另外,作為效果用的還有號筒、挑子。
二、“武場”中樂器的應用
“武場”樂器包括有:單皮鼓(班鼓)、堂鼓、盆鼓、檀板、廣東板、大鑼、小鑼,鈸、大京鈸、中京鈸、小京鈸,小镲鈸,大饒、碰鐘、湯鑼:齊鈸、云鑼(由“文場”兼奏)。鼓板、大鑼、小鑼、鈸是主奏樂器,其中鼓板又是領奏樂器。鑼鼓絕大部分都是固定音高的單音樂器,沒有音高變化,但是由于制作形式上的不同(諸如樂器的大小厚薄以及選用的材料優劣等),在測聽比較之下,其音質、高音就有明顯的差異。京劇鑼鼓樂器的編配是非常講究的,常常是按照主要演員的要求和戲劇情節的需要,選用不同音質、音高的樂器加以編配,以求得同唱腔、表演及弦管樂伴奏上風格的統一,達到和諧悅耳、美妙動聽的音響效果。
總而言之,戲曲藝術離開了“文武場”就不是戲曲,戲曲是音樂化的戲劇,戲曲音樂是戲劇化的音樂。作為戲曲形態的京劇,音樂是其重要的表現手段,在綜合性的京劇舞臺藝術中,起著紐帶的作用。一出戲的演出,音樂自始至終貫穿全劇。演員的唱、念、做、打的表演,無不需要器樂伴奏輔助。京劇音樂是京劇藝術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而樂器又是表現音樂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戲曲藝術近年來發展很快,它以濃厚的廣意民情、樸實大方的語言,通俗易懂的演唱旋律,拉近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接受距離,為戲曲藝術在今后的發展、騰飛插上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