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泉
摘要:中國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與積淀而成的文化表現形式,是與中華民族的生活習慣、民俗與信仰息息相通的文化現象,所以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才能在中國的大地上蔚然成風,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新時期,中國民俗藝術只有傳承,才能求生存,只有創新才能科學發展。
關鍵詞:中國;民俗文化;傳承;創新;研究
一、中國民俗文化的價值所在
中國民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不竭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為了提升中國人的精神文明高度,增強全國人民的幸福感,所以,也應蘊含著廣大人民群眾基礎和接地氣的中國民俗文化。
中華民族地域廣闊、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因此,形成了豐富多彩、內涵豐富的中國民俗文化,中國民俗文化的民間性、大眾化、習俗性是其發展的特點,外在表現為參與者多、影響深遠、根基牢固。經過時代的傳承與發展和不斷創新,我國大部分民俗文化也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蘊含著中華民族樂觀向上、不畏艱難、感恩自然、勤勞勇敢與團結合作的精神內涵,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無與倫比的內涵。這是民俗文化的價值所在,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通的內涵所在。
二、中國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研究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與高尚的文化和道德體系,闡釋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價值與公民素質的提高,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文化大發展與大繁榮的方向。中國民俗文化在形成、傳承與創新的進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低級的、庸俗的內容,在傳承與發展中也受到一些不良社會風俗的影響,導致了道德異化現象的存在。所以,新時期中國民俗文化非常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與指導,從而促進中國民俗文化能夠遠離假、惡、丑,追求真、善、美,在發展內涵中不斷枝繁葉茂、繁榮昌盛,從而更科學地發揮其道德教化的作用,更加科學地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創新發展。
(二)中國民俗文化在傳承中延續
中國的民俗文化歷史悠久、寓意深厚,且種類繁多。中國的民俗文化只有在傳承中才能延續。例如:“開封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自北宋以來綿延千年,開封廟會不僅繼承了歷史傳統,發揚民俗文化,不斷將古典與時尚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魅力,目前已成為中原大地上一項不可或缺的民俗盛宴。
中國廟會以河南最具規模,其中又以開封萬歲山廟會最為經典。開封作為八朝古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萬歲山春節大廟會作為開封市冬季旅游和新春文化節龍頭活動,被社會各界譽為“最具影響力的廟會文化活動”、“中國最具魅力廟會活動”等稱號,歷經十五年發展,現已成為目前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
(三)群眾是傳承中國民俗文化的根底
千百年來,一些民俗文化已經融入老百姓生活,這些活動不必政府出面組織,都是民間自發組織開展,不會有斷代的風險。因為廣大人民群眾是中國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主力軍,人多力量大,廣大人民群眾的活力與參與,是中國本土原生性民俗文化發展的主要源泉。例如,農歷五月十三,是天臺縣雷峰鄉潘岙楊村“囡節”。天臺人方言稱女兒為“囡”,囡節,即女兒節,在雷峰鄉已有700多年歷史,主要分布流傳于潘岙楊村、里翁村、后坑王村、王浪樹等村。每到囡節,外嫁的女兒或待嫁的閨女,都得為父母做饅頭,敬拜父母。活動初衷是倡導孝心。因為名氣大,現在囡節已經成為鄉村開發的文化旅游資源,吸引游客來觀看女兒節文化。節日里,女兒們做的饅頭也成為一種商品售賣。如今仍在傳承并富有活力的民俗活動,都是以群眾為根底的。
(四)傳承中國民俗文化需要創新
古老的中國民俗文化底蘊深厚,長期受傳統文化滋養的老百姓對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民俗文化成為了一種廣泛追求的生活方式。每一個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風格與文化內涵,中國民俗文化的傳承只有與本地的文化內涵創新融合,才能使中國民俗文化經久不衰,才能與本地的文化內涵息息相關,才能推動中國民俗文化的大繁榮與大發展。
中國民俗文化玉環鼓詞最先由溫州傳入,原本都是用溫州方言演繹。蔣興平的師父張庚清是較早一批嘗試用臺州方言演唱鼓詞的藝人,并在演唱實踐中吸收戲劇、曲藝等多種音樂元素,伴奏時大膽加用二胡、三弦、口琴和鑼、鈸等打擊樂器。與其他非遺民俗文化不同,玉環鼓詞先天就是“創新”的產物。所以,形式上的創新與變化,不會影響鼓詞的魅力,反而能助推鼓詞的創新發展。
(五)中國民俗文化的推廣與發展要相互并進
民俗文化中屬于生活民俗的,可以通過建設展館,增加展出、活動來推動發展。例如:臺州市本級建設了臺州亂彈展示廳和臺州道情展示廳,不同地區的縣級非遺館和鄉村非遺場所都在建設中。
而針對民俗文化,屬于生產性民俗,針對這一類民俗,是將它們融入新的經濟軌道中求發展。例如:木雕、石雕、草編織物、臺繡等有經濟潛在價值的非遺項目,可以利用民資充裕的優勢,大力宣傳推廣干漆夾苧、臺州刺繡等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的實踐。其中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比如,三門職業中專學校的三門微型石窗的產學研基地,將現代數控加工技術與傳統石窗的加工手藝相結合,走出一條傳承與發揚三門石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途徑。
廟會源于民俗,民俗流于民間。民間藝術表演和傳統手工藝作為歷史長河中的藝術珍品,與廟會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開封廟會景區召集邀請國內80余位傳統民間藝術傳承者入駐,分散在各大演出場地沿線進行流動式展演,平時難得一見的拉洋片、打板子、皮影戲、木偶戲、扁擔戲等近30項傳統民間藝術表演都將聚集于此。游客朋友在欣賞這些精彩民間藝術表演的同時,還可以與廟會現場近50名傳統手工藝人、非遺傳承者近距離接觸,親自參與到陶藝、糖畫、剪紙、泥人、烙畫、葫蘆畫、挑花繡等民俗“老古董”的制作過程之中,同時深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國民俗文化。
2018信陽浉河老北京文化廟會融合地道的傳統民俗手工藝表演、天橋絕活、民間雜技、老北京銅人表演、糖畫、虎頭鞋、草編、年畫等民俗文化項目,盛大的民俗文化盛會在河南信陽浉河推廣與發展。中國民俗文化的這些豐富多彩的推廣模式,讓河南信陽的市民不出家門,就能夠在民俗廟會上品嘗到老北京的特色小吃,每個地區與國家的美食都是這個地域民俗文化傳承的符合。河南信陽浉河老北京文化廟會推廣與發展了中國民俗文化。
總之,中國民俗文化要以創新求生存,以創新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