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鈺 戴佳純
摘要:我們的道德行為由許多因素決定,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道德觀念,一個是生活實踐。那么道德行為主要由什么決定呢?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觀念,這個道德觀念決定了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雖然在生活中,受到生活實踐的影響,我們的道德觀念可能會發生某些變化,但是最終我們的道德行為仍然是由道德觀念決定的,所以說,我認為道德行為主要是由道德觀念決定的,生活實踐只是起著影響作用。
關鍵詞:道德觀念;生活實踐;道德行為;大學生
一、對道德行為的研究
道德作為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體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在任何一種社會形態中,人們都會意識到,只有遵守某些倫理道德原則與規范,才能保證他們在一起和諧相處,可見道德是社會的,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為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過程中不斷形成和發展的,社會實踐是道德發展的天然“關系場”。[1]在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實踐對道德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確實是在實踐中不斷地認識和發展道德,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這并不能夠說明是生活實踐完全決定了我們的道德行為,這只能說明,生活實踐對道德的形成發展影響巨大,這個影響是我們對不能忽略的,因而生活實踐對于我們的道德行為也是有很大影響的,但并不能說道德行為就是由生活實踐決定的。
我們的道德在實踐當中形成,同時我們大部分的道德觀念也在實踐中形成,但當我們選擇去做某種道德行為的時候,仍是由我們的道德觀念決定的,我們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獲得道德觀念,這些道德觀念不斷整合才形成了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比較完備的思想,而這個思想,恰恰是決定我們的道德行為的關鍵。道德認知發展論對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被試者道德判斷水平越高,其抵制欺騙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2]這項研究雖然沒有明確的告訴我們,道德觀念決定了道德行為,但是卻給了我們一個有利的數據,證明道德觀念對道德行為的作用是巨大的,這相對于社會實踐是道德發展的“關系場”這一理論來說更具有說服力。
康德也在對善的論述中研究過道德行為。在康德看來,善的問題從根本上說不是一個能力或者才能的問題,而是一個意愿或者意志的問題,換句話說,道德行為不是有沒有能力去做的問題,而是愿意不愿意去做的問題。[3]以康德的觀點出發,從善的問題推及到道德行為來看,我們去做道德的行為,其實并不取決于我們有沒有能力去做這一行為,因為無論我們是什么樣的人,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到一些道德行為,但是有的人卻不去做道德行為,究其原因,只是因為他道德觀念淡漠,不愿去做而已,與能力無關。因此,生活實踐所決定的我們的能力的高低在我們做出道德行為的時候并沒有起到決定性的影響,反而是我們的道德觀念在我們是否去做道德行為這一問題上能夠給出確定性的答案。
二、大學生的道德行為
大學生是一個很龐大的群體,也是個正在發展的朝氣蓬勃的群體,對于大學生來說,道德觀念的形成與生活實踐的進行都至關重要。那么在大學生群體的道德行為上道德觀念和生活實踐又分別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道德行為主要由道德觀念決定這一論斷在大學生群體中又是否適用呢?這些問題需要我們的進一步探討。
社會環境對大學生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影響無所不在,社會環境是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影響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4]大學生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是受到社會環境的深刻影響的,而我們的生活實踐也是在社會環境中完成的,我們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和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觀念,從而去決定我們的道德行為。就大學生的道德發展而言,我們在道德觀念的形成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改善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需構建“科學化”的教育體系,彰顯大學生道德發展特色。一方面,針對不同學段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開展不同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動;另一方面,針對大學生的知識背景差異,為不同學科大學生制定專屬的道德教育方案。[5]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特點,從而我們也有不同的道德觀念,在道德觀念的形成過程中,我們的生活實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生活實踐中,我們能夠見識到許多的人和事,能夠在于他人的相處過程中取長補短,促使我們的道德觀念發生一定的改變,從而決定我們的道德行為。
從對大學生群體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活實踐對道德行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大學生需要進行許多的生活實踐,這些實踐在我們發展的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影響。但是,與道德觀念相較而言,仍是道德觀念更多的決定了我們的道德行為。生活實踐不斷發展促成了道德觀念的不斷發展,從而進一步決定了我們采取什么樣的道德行為。如果只是生活實踐在發展,其并沒有影響到我們的道德觀念,那么這對我們的道德行為幾乎是沒有影響的,因為最終來決定我們的道德行為的還是我們的道德觀念。由此看來,在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中,道德行為仍然主要由道德觀念決定。
經過以上的探討,我們可以得知,道德行為主要由道德觀念決定,但生活實踐對道德行為的影響也不可忽視。無論是從對道德行為的研究來看,還是從不同的社會群體來看,生活實踐對于道德行為的確是有很大的影響,但是,究其根源,最終決定了道德行為的還是道德觀念,一個人有什么樣的觀念,往往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這個觀念的形成或許大部分都來源于實踐的影響,但是最終促使人去做某種道德行為的,仍然是道德觀念。因此,我們的不能說道德行為都是在道德觀念的支配下進行的,但是,我們可以說道德行為主要是由道德觀念決定的。
參考文獻:
[1]李顯棠,段鑫星:《論社會實踐對德育模式的優化》,《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2]王玲鳳,傅根躍:《小學兒童的道德行為及其與道德觀念的相關——誠實原則和集體主義價值觀沖突情境下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年第4期
[3]苑秀琴:《康德的實踐理性與道德原則》,《咸寧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4]張衛東:《論社會環境對大學生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影響》,《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5] 王迎迎:《大學生道德觀念與行為調查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