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留守老人越來越多,養老問題日趨嚴重。敬老院可以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有效分擔農村養老壓力,有利于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維護農村健康穩定發展。本文通過對農村敬老院現狀問題的調查分析,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根據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對農村敬老院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
關鍵詞:農村敬老院;問題;展望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步加快。在農村,農村老人依然被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造成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失獨失孤的家庭也同時增加,農村留守老人逐漸增多,養兒防老的傳統家庭養老模式越來越不適用于當今的農村發展,因此,將農村敬老院提上日程已刻不容緩。
一、農村敬老院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敬老院建立要追溯到農業合作社時期,是以農村五保戶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1956年,農業生產合作社對喪失一定勞動能力,基本生活沒有保障的孤、寡、獨者實行五保政策。
1958年的人民公社時期,國家對認定的五保戶實行統一供養政策,為此在全國各地建立一批公立養老院。
1978年隨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的集體經濟也蓬勃發展,國家經濟實力逐年增強,這些都為敬老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穩定的經濟基礎。到1988年,全國農村已有敬老院約36665所,覆蓋全國756個鄉鎮,城市街道也開始辦起了敬老院。 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養老醫院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咨詢報告》指出:2014年,我國社會服務床位共586.5萬張,其中養老床位551.4萬張,較上年增長76.8萬張。當中農村養老機構數量為32995家,城市養老機構數量為7675家。由此可見,農村養老機構數量增長很快,農村養老觀念在發生轉變。
二、農村敬老院基本問題分析
(一)敬老院經費嚴重短缺
經費是限制和制約敬老院建設與發展的最為關鍵的因素。農業稅費改革和取消農業稅后,農村敬老院供養經費由原來的村提留鄉款項統籌變為國家財政支出,不足部分則有地方財政承擔。由于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國家財政發放至地方時,財政出現了嚴重不足,因此地方敬老院還是主要靠地方財政來維持。沒有足夠的資金與經費用于敬老院的建設,老人們的生活水平只是達到了溫飽水平,生活質量得不到顯著提高。
(二)敬老院基礎設施不完善
農村敬老院基礎設施不健全首先體現在用地規模有限,由于資金和政策限制,養老院的地方不是很大,不能滿足敬老院發展的實際需要;其次,沒有相應的醫療配套設施,老人就診困難;最后資源配置不合理,由于只是鄉鎮的養老院,所以政府投入資金有限,有的敬老院僅有一間廚房,老人吃飯只能在自己的宿舍或院子里吃飯。平時的閑暇時間就是就在一起拉家常,沒有相應的配套娛樂設施。
(三)敬老院缺乏專業陪護人員
首先,農村敬老院的管理人員配置不完善,專業服務水平低。有些農村敬老院的院長及會計皆由本村退職人員兼任,而唯一的服務工作人員則是聘用附近閑賦在家的農村婦女。這樣的管理及服務由于缺乏專業性,使敬老院得不到良好的慣例,老人得不到很好的服務。其次,農村敬老院服務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普遍比較低。這樣的工作待遇容易導致服務人員工作不積極,而且也很難招到服務人員,更不要說招到專業優秀的服務人員了。
三、農村敬老院未來發展趨勢
(一)創新發展模式
2011年7月1日,國務院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以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為原則,將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通過個人繳費與政府補貼的方式為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籌集資金,保障城鎮老人的基本生活。之后,很多地區開始在養老這個領域進行各種嘗試。
針對我國農村的現實情況,參考其他地方敬老院的發展模式,我國農村敬老院可以實行“集中服務,分散居住”的養老模式。設立農村養老服務站,失能老人可以住在服務站里面,而走的動的孤寡老人晚上可以回家居住。這種養老服務站相對于敬老院來說,資金投入比較少,要求比較低,服務站只需要給老人提供相應的服務,例如做飯、洗衣、看病等,老人聚集在一起也解決了孤獨感。針對分布比較分散、人口比較少的自然村,可以實行“中心村+配套服務”的養老模式。也就是在中心村建設一個養老服務總站,在周邊村設置養老服務點,建設一支服務隊伍,完成配套服務,定時送餐、洗衣、看病等。這種把農村老人白天集中起來開展文化娛樂精神慰籍是一個投入比較少、低成本完全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村養老模式。
(二)創新內部服務體系
上級政府也應當重視農村敬老院問題,可以讓當年新考入的公務人員下基層進入農村敬老院服務隊伍中去,一來可以起到鍛煉能力的作用,二來可以提高整個服務隊伍的服務水平與政治素養,待到考核期結束時可調回原單位進行工作。
充分挖掘農村自身資源,由閑賦在家的農村婦女組成一個服務網絡,為老人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照顧老人生活。對這些人員登記在檔,創建一個新的服務輔助體系,即免費服務多少時間,在年老入住敬老院之后享受多長時間的敬老院額外福利生活,這些額外福利多少與高低取決當年服務質量與評價,這可以制定一個詳細的規則制度,按照規則制度實行。
(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
如果單靠政府力量根本無法滿足農村敬老院養老需求,要堅持把政府作為主導力量、社會參與作為輔助力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社會養老服務組織體系建設中去。制定有利于社會力量參與的施辦法,發動社會力量捐建敬老院,鼓勵企業與學校參與到敬老院建設和服務工作中去。通過電視、網絡、雜志、報紙等媒體呼吁更多的人參與到農村養老服務中來,培養一支為農村敬老院服務的社會組織,充分發揮在社會事務中的作用。大力宣傳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通過學校的一些教育機構,培養人們關心老人的社會責任意識;組織志愿者和老人聊天、舉辦一些文化娛樂活動,減輕老人的孤獨感;吸納企業單位對敬老院進行扶持。總之,動員一切社會可動員的力量參與到農村敬老院的建設與服務中去,讓老人們感受到全社會的愛心,知道自己并未被社會所遺忘,使老人們的晚年不再孤獨。
雖然目前農村敬老院的發展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但還是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這離不開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敬老事業關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農村敬老院的發展問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未來農村敬老院的發展也將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魏婭.淺析中國農村敬老院的建設與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13(13):52 -53
[2]馬攀. 當前農村敬老院的發展問題及建議——以原陽縣師寨鎮敬老院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7):86-87
作者簡介:楊憲民,(1973-),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