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富
摘要:隨著初中數學課程改革的穩定推行,如何增強學生的有效參與已經成為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問題。眾所周知,教學是師生雙向的活動,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學習,因此我們倡導“自律學習”,并強調學生的有效參與。在今天,只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這也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打造互動課堂,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進而實現開發學生數學思維的開闊性和靈敏性的目標,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參與
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聯系實際,創設情境
導致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率低的因素有很多,而缺乏情境創設,教學過于生硬,從而造成學生產生對數學的距離感正是其原因之一。由于初中生的思維意識正處于形成成熟的發展時期,學習數學時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使學生主動進入數學學習的狀態中。很多學生之所以對數學存在抵觸情緒和厭煩心理,不愿意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正是由于部分教師過于重視理論講解,教學脫離實際,導致學生對數學存在一定敬畏感而產生的。針對這一現狀,教師可以通過情景設置讓學生在親身體會之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增加生活經驗,進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學習“數據在我們周圍”一章有關統計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選取“學生喜歡喝的飲料牌子有哪些?”“同學什么時間點離開校園?”等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讓學生通過制作統計表格得出結論,并使學生在此過程中訓練數學觀察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終達到教學目標,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把握,這也是增強學生有效參與的途徑。
二、有效提問,發散思維
提問是學生與教師之間溝通的橋梁,通過提問教師可以及時地進行教學信息的反饋,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檢測課堂的學習效果,同時,提問也是增強師生互動,加強學生有效參與的最佳途徑。需要注意的是,問題的設計應該盡量涵蓋疑點、錯點,通過有效的提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疑點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主動探索,不斷發現,而有錯點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改正,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建構自己的數學體系。例如在學習“對稱圖形——圓”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半圓是弧”“垂直平分弦的弦必過圓心”等命題讓學生判斷命題的真假。若是假命題,則要求學生舉出反例。通過這一練習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此外,為了推高學生的有效參與,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還應引導學生從縱橫兩個方向將學習的知識可以聯系起來,多出同一個問題多種解法這種類型的題目,使學生能夠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發散思維,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是現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所積極倡導的一種學習形式。通過小組學習,不僅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實現取長補短,互相交流經驗,分享學習心得,共同完成任務,還能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加強數學學習的信心,這對于任務完成的速度、質量都是有利的。教師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可以根據學生的成績、性格、日常表現等多個方面進行劃分,堅持“互補”的分組原則,并由小組成員推選組長,幫助教師進行具體的分工。而教師布置給小組成員的任務應該以本節課堂的學習內容為基礎,在學生充分預習的情況下完成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增加學習數學的自信,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確保每位成員都能參與進來,集思廣益,共同探討各個數學問題,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逐步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實現全班同學的共同參與和共同發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收獲良好的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四、信息支撐,加強互動
增強初中數學課堂學生的有效參與要求教師樹立新型的教學觀念,借助信息技術輔助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增強學生興趣,加強課堂互動,進而實現加強學生有效參與的教學目標。初中數學相比小學數學在難度上有了很大的增加,初中數學具有更加系統化,理論化的特點,很多定義很難僅僅依靠教師單純的講述來理解,因此,用多媒體進行直觀、形象的展現教學內容是促進有效課堂的重要形式,也是增加學生有效參與的途徑之一。例如在學習“平移與旋轉”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動畫,通過作圖工具在課堂中為學生現場展示,這樣不僅實現了學生對于抽象數學定義的理解,對于形象思維的發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尤其對于空間想象力相對較差的學生而言,這樣做可以幫助他們有效地理解所學內容,形成具象思維。多媒體技術可以刺激學生多個感官,將數學知識更加具體化地表現出來。
五、分層輔導,培優扶差
初中生在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生活環境、性格特點等方面受很多方面的影響,這也直接影響著他們學習的特點與學習的程度,尤其對于數學這樣一個思維性很強的學科來講,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特別明顯的差距,而教師忽略學生之間的差異正是導致學生參與度低的原因。為了能夠進一步的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要求,教師要設計符合他們需要的項目進行練習,實現“分層輔導,培優扶差”,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得到鍛煉。要實現分層導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材分層。初中數學教學應以教材為基礎,在分層導學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結合教材并為教材服務,同時要注意,教材的使用也有其科學性。
(二)作業分層。對優秀生而言,作業要有一定難度,多添加探究性和綜合性較強的題目;對落后生而言,作業應對簡單的知識點反復地進行鞏固,通過這一分層形式,實現對學生的“培優扶差”。
(三)課堂教學分層。適宜的教學首先是由簡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要適當地在教學過程中明確層次化的界限。根據對學生層次劃分的不同可以為學生選擇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在能力范圍內完成學習內容提高自信心。
加強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有效參與仍然是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教師要靈活采用各種策略,提高學生參與度,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