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嬌
【摘 要】隨著近年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不斷發展,膳食結構也得到了全面的改善,不僅滿足了市場對水產品供給的迫切需求,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效益和生活質量。因此,大力發展水產生態養殖業,很有必要。本文也會結合該行業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一些新的養殖模式和關鍵技術措施,以便為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發新的生態養殖關鍵技術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水產生態養殖;新養殖模式;現狀分析;戰略措施
目前,我國生態養殖業的發展收受到了各級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其也是“十三五”期間對水產養殖業提出的深化改革策略。因為在以往水產養殖業中,存有很多不良問題,具體主要表現在環境污染、水質惡化、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方面。因此,要想改善這種現狀,就要大力發展生態養殖業,并在實際運行時,掌握新的養殖模式,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發展。
一、目前我國水產養殖業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1.水產養殖集約化和機械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國部分水產養殖經濟體制仍以分散型小農經濟體制為主,缺少集約化和機械化養殖意識,進而使得整個水產養殖行業的發展水平大大下降。另外,勞動力的缺乏也是制約生態養殖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水產養殖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十分明顯
一直以來,我國水產養殖模式都采用粗放式養殖生產模式,盡管在近年來,該行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但是基于這種傳統的養殖模式,隨之產生的環境惡化和生態失衡等問題也開始逐漸顯現,長此以往,還會導致水產養殖與資源、環境之間出現嚴重的矛盾沖突。
3.新型水產生態養殖模式構建力度不足
從整個水產養殖現狀來看,存在的不合理問題越來越多,具體主要體現在養殖容量和布局缺少科學規劃、過渡追求經濟利益、養殖品種搭配不規范、生產方式單一以及忽視對周圍水域生態環境的保護等方面。因此,要想改變這種嚴峻的形勢,關鍵任務就是要構建出新型水產生態養殖模式。
二、加強水產生態養殖和新養殖模式的關鍵技術分析
1.大水域生態養殖技術
該生態養殖新技術的開發,可以大大完善水產養殖業的生態容量、養殖容量以及環境容量。并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會將生態養殖、健康養殖作為首要任務,進以通過開發多元化的漁業水體養殖新模式與生態養殖技術,來對相關的水產種質資源進行全面的保護,修復受到污染的土著魚類繁殖生態環境。同時,還要引入先進的生態水位調控技術、經濟魚類增殖系統及綜合評價管理系統等,這樣才能突顯水產生態養殖和新養殖模式的實效性和可行性,從而為天然漁業資源的良好保護與增殖行動提供可靠的保障。
2.環境友好型養殖技術
全面研發該生態養殖新技術,可以最大化解決環境污染、水質惡化、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水產養殖問題。在實際研發過程中,相關部門主要是通過構建飼料投喂技術體系、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系統以及構建集約化養殖條件、采用污染控制與環境修復技術等手段來實現高效低排放目標,降低生態養殖成本,提高水產養殖產量和質量。
3.種養結合生態養殖技術
所謂生態養殖,具體是指通過對土地資源和養殖環境的合理利用,來降低養殖垃圾的產生,進而避免對周圍環境帶來影響。在實際研發過程中,這種新的生態養殖模式主要通過種一養一的養殖鏈構建來控制那些有害物質對水域環境的破壞。
現如今,種養結合生態養殖技術已在大范圍內得到了應用和推廣,如: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主要任務是負責將水產養殖過程中出現的排泄物進行全面的清除,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使其轉化成可以循環使用的有機肥,進以幫助相關種植業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投資成本。因為現下很多養殖業廠家也會都兼顧種植業,其所涉及的一些農作物不僅可以用來喂養各種水產動物,而且農作物所需的營養肥料也可以通過水產動物的排泄物進行供給,這樣既可以促進生產作物和養殖產品的綠色化、天然化發展,而且還能減少環境污染,降低養殖資金。目前,大規模的集約化養殖模式已逐漸替代了傳統小規模家庭式養殖方式,但由于大型養殖廠中的動物排泄物很難在短期內得到分解,所以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程度就會高于小型養殖廠。因此,要想改善這種現狀,就要將養殖業和其他行業進行有機結合,使其循環式的完整的養殖體系,這樣才能達到最終目的。
4.鹽堿地生態養殖技術
該新型的水產生態養殖模式,主要是針對處于濱海鹽堿地這種優質的水產產業結構,在實際運行時,通過建立符合該區域的名優水產養殖產業基地,采用有利于優化生態環境的生態漁業技術和模式,這樣才能推動傳統漁業向以漁養水、以漁育地的生態漁業方向發展和邁進。
5.水產養殖管理與環境控制技術
該新型的水產生態養殖模式,主要是采用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以及養殖承載力動態模型等來改善水產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以及水質污染問題等,進以充分解決水產養殖與資源、環境之間所存在的矛盾沖突,有效提高水產生態養殖以及新養殖模式的實效性和科學性。
三、水產生態養殖和新養殖模式的未來發展建議
1.制定完善的生態養殖發展規劃
要想進一步促進水產生態養殖和新養殖模式的可持續發展,相關單位就要以現下市場需求為導向,始終堅持生態養殖發展,并以水域生物承載力和產業科技為支撐,這樣才能為不同水產養殖區域的功能進行準確的定位,為其未來發展指引長期穩定的發展方向。
2.全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加強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建設,并對國內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進以制定出符合行業戰略發展的規劃方案,以便為生態養殖業的有效開展提供正確的科學依據。另外,面對現下養殖業中所存在的各種環境污染問題,還要向上級管理部門申請專項資金,以便可以對現有的池塘進行全面的修復與改造,力爭在短期內構建出淺海標準化養殖產業體系,從而進一步提高池塘養殖產量和養殖質量,為人們的安全食用提供可靠的保障。
3.完善生態系統水平
為了提高我國水產養殖綜合生產能力,就要對現有的生態系統進行全面的完善,遵循生態系統養殖理論要求,構建健全、統一的生態養殖管理制度,以便為養殖許可證和水域使用許可證的規范化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還要在兩證發放之前,相關科研部門要對管轄內的養殖水域容納量進行科學的評估,這樣當地政府就可根據評估結果在養殖許可證上對水域養殖種類、養殖密度和養殖方式進行清晰的確定,以便規范生態養殖產業,使其一直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中保持良好的運轉。
4.建立長期的科技投入機制
首先,要建立以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其次,要構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現代漁業產業技術體系,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豐富體系建設品種;最后,要加大科技資金投入力度,為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提供持續長久的源動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最大化推進我國養殖業的發展,改善以往水產養殖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就要對生態養殖業的發展機遇相應的重視,不僅要創建科學合理的養殖模式和關鍵技術,而且還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完善生態系統水平,這樣才能達到最終目標,真正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羅中立.201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J]糧食及農業組織,2017(11):20-21.
[2]劉世祿.我國水產養殖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保障措施與政策建議[J]中國漁業經濟,2017(1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