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波 黃絢玲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邏輯演繹闡述了儒家的修身養心、仁壽相兼,重禮和節、養生延年,演練六藝、調養情性理論對我國傳統養生學形成和發展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儒家;孔子;傳統養生學
儒家學說是由孔子創立的,并以孔、孟之道為基礎的我國先秦時期最主要的學派。他們宣揚仁、義、禮、樂,以“仁愛”為立身的核心,以“中庸”為行為準則,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太下”為己任。這種倫理道德觀念,不僅成為歷代封建王朝鞏固統治地位的思想武器,而且幾乎成為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的代名詞。雖然儒家學說不專以養生保健、抗衰老為主要目的,更與“崇尚清靜無為”,專門從事神仙修道的道家有很大的不同。
為此,本文運用文獻資料、邏輯演繹,試圖用儒家思想對我國傳統養生學形成和發展的影響進行研究,做到“古為今用”,為人們的養生保健提供借鑒。
一、儒家思想
(一)修身養心,仁壽相兼
由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倡導的“仁愛”、“中庸”等倫理道德觀念,既是儒家自我完善的核心內容和行為準則,又是修身養心、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重要內容。孔子所說的“仁愛”思想,包含了孝、悌、寬、信、敏、惠、儉、恭、謙、溫、毅、勇等道德行為規范。它要求人們把自我完善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為人要忠恕,待人應寬厚、寬容,施人以恩惠,處事應剛毅、果斷,處世應守信、謙虛,不要一味追求功名利祿,在日常生活方面應節儉,不奢侈浪費,待人要恭敬、有禮貌等等。從這些方面進行自我修養,就可以達到“仁者不擾”、“君子坦蕩蕩”①的思想境界。
養心與修身二者是緊密相連的,在修身的同時,也包含著養心。例如,孟軻在《孟子》中指出:“養心莫善于寡欲”②。儒家在提侶仁愛修身的同時,還以正心、收心、養心來追求自我完善。
(二)重禮和節,養生延年
儒家所提倡的“禮”,雖然并非專為養生保健、延年益壽而設,然而,其中有許多內容卻包含著深奧而實用的養生保健方法,所以,成為儒家流派養生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論語》全書中提及“禮”有75處之多,可見孔子對“禮”是十分重視的。孔子所強調的“禮”,除了治理國家的典章制度,復雜的禮節儀仗之外,還廣泛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要求和規定,如飲食衛生、生活起居、情愛優生等均有論及,成為儒家抗衰老、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把它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3個方面。
(1)生活起居之“禮”:儒家對日常生活中的睡眠、衣著均有具體的規定和要求,例如,睡眠時不可采取仰天挺尸狀的姿勢,并且不能講話,應靜靜地安然入睡。后世由此而總結出一套有助于延年益壽的“睡功”。清代著名養生家曹慈山總結的睡訣是:“相傳夷安睡訣,左側臥屈反是”③。儒家提倡的這種睡眠姿勢,即俗語所說“臥如弓”。這種臥姿已被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對養生保健有良好的功效。
在衣著方面,儒家提倡“居不容”的觀點。所謂“居不容”,就是指在家時,不必像待客人那樣穿戴得衣冠整齊,可以輕裘緩帶,悠然自得。
(2)飲食衛生之“禮”: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④,是指食物要選擇,烹飪加工要講究方法,以求豐富的營養和易于消化吸收。即使是普通的魚、肉、蔬菜、瓜果,只要原料新鮮,加工精細,烹飪得法,便可以成為美味佳肴,既營養豐富,又有益于身體健康。孔子提出:“食信而偈,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⑤。“七不食”對食物的質量、加工、佐料以及進食時間等方面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3)情愛優生之“禮”:儒家“禮”的內容還涉及生活中的情愛、婚娶、優生優育等方面。在《禮記·禮運》中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軻在《孟子·告子》中也說:“食色,性也”。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⑥。
(三)演練六藝,調養情性
儒家創始人孔子,在向學生講授“六經”之余,十分注意對學生進行“六藝”的傳授和演練。通過“六藝”演練,能夠疏通筋骨,靈活關節,和養氣血,使人全身氣血暢流,保持心情愉快,這對身心健康、延年益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六藝”演練也是儒家抗衰老的有效方法。
孔子所傳授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6項技藝。在一般人的眼里看來,儒學之士都是一些“手元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沒有看到“六藝”演練對他們的健身作用。孔子本人就是一位身材高大、體魄健壯、勇猛有力的人。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身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⑦,崗代的尺比現在的尺短,1尺為現在法定單位19.91cm,折算起來孔子身高約為1.91m,可見他的身材是很高大的。《呂氏春秋·慎大覽》中說:“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闖”⑧。這說明孔子一生是非常重視習練“六藝”的。
“射”是“六藝”之中的一藝,是儒家十分重視的一種技藝。孔子經常向學生傳授射箭技藝。據《禮記·射義》記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⑨。孔子射箭時,圍觀的人那么多,說明他的射箭技藝是非常精湛的。
“御”就是駕馭車輛的技藝,是儒家“六藝”中一項必修的技藝。孔子和他的學生,均有一手高湛的駕車技藝。
“六藝”中除了禮、射、御之外,還有樂、書、數三藝,這三藝雖然不屬于體育運動的范疇,但它們有修生養心,自我修養的功效,從我國傳統養生學的視角看,儒家的“六藝”演練,可以達到健筋骨,和氣血,調養情性,怡神養心的目的。
二、儒家養生理論對我國傳統養生學的影響
儒家養生理論大都屬于道德修養,基本上屬于心理養生的范疇,它對我國傳統養生學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首先,儒家闡明了道德修養與壽命的關系,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要求人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這一觀點對我國傳統養生學的形成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只有道德高尚的仁者,才能“己所不為,勿施于人”。
同時,儒家所提倡的“仁”,還包含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我國歷代養生家均竭力提倡:善養生者,必須注重道德修養,養生貴在養心,而養心重在養德。唐代孫思邈也指出:“夫養性者,所以習成性,性自為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不悉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大徑也”⑩。
儒家提出的許多衣食住行與養生保健關系的觀點,亦為我國歷代養生家所推崇,并付諸于實踐,為我國傳統養生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孔子認為:“寢處不時,飲食不節,勞逸過度,疾共殺之”。因為無論過于勞累或安逸,都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使人生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生活要有規律,勞逸要適度,才有益于健康長壽。為此,儒家對日常生活中的養生保健也非常重視,并提出了許多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例如,儒家提倡要根據不同的季節更換衣服;講究飲食衛生,把住“病從口入”關;居處方面提出不要過于安逸舒適;行為方面提出了三戒:戒色、戒斗、戒得。儒家提出的日常生活中的這些養生觀點和方法,至今仍為人們所樂道,對我國傳統養生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注釋:
①論語·憲問.論語譯注:145.
②論語·雍也.論語譯注:62.
③曹慈山·老老恒言-安寢篇:1-2.
④⑤論語·鄉黨.論語譯注:102.
⑥論語·季氏.論語譯注:176
⑦史記·第六冊。中華書局.
⑧呂氏春秋校釋.第二冊.學林出版社.
⑨周禮·儀禮·札記.岳麓書社.
⑩孫思邈·千金要方.卷27.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