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影
【摘 要】社會思潮是反映特定環境中,人們的某種利益或要求并對社會生活有廣泛影響的思想趨勢或傾向。隨著多元化社會思潮逐步形成,大學生們的思想行為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某些思潮的影響,所以正確引導大學生群體中各種社會思潮,鞏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在高校的指導地位,抵制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便成為促進高校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社會思潮;大學生思想行為
一、當代社會思潮多樣化現狀淺析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世界全球化不斷推進,加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思潮魚龍混雜地摻雜在網絡傳媒和社會輿論之中,一些西方意識形態的傳播更是對我國的主流社會思潮造成不小的沖擊。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對各種社會思潮可以說是既敏感又遲鈍,他們既極易受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但又對這些思潮缺乏相應的辯證的判斷的能力,這往往就導致意識形態價值觀都較為薄弱的大學生受不良的社會思潮的誤導,不能堅定地走馬克思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一)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與信仰虛無主義思潮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以“學術研究”的面目出現,在“重新評價”、“重寫歷史”的名義下做翻案文章,設置“理論陷阱”,讓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們認為其言之有理,并信以為然,然而歷史虛無主義實則是一種唯心主義歷史觀。可能對于大學生而言聽得比較多的就是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詆毀,他們或無知或憤懣地抱怨“如果當時不是共產黨而是國民黨,如果中國實行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資本主義,中國的綜合國力要領先現在十幾年”。甚至確有其事般地搬出各種荒謬的“數據”“事實”以證明他們的謬論,極具蠱惑力,這種思潮對當代大學生來說是十分危險的存在。
信仰虛無主義思潮在當下社會輿論中一直都在風口浪尖上被熱議的,近幾年不論是網絡媒體輿論還是學術界的辯證批判的研究,都指向當代的中國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中國人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的幾代人,是極度缺乏信仰的。我認為這一思潮或多或少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有關,大學生在對一直堅信的信仰產生懷疑和動搖的時候,如果不及時加以幫助和引導就會產生迷茫和困惑,給不良的社會思潮以可趁之機。
(二)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與自由主義思潮
原本的文化保守主義是指主張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借鑒外來文化以創新中華文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現如今卻有一絲絲變味,被民族主義綁架了的文化保守主義變成了“老頑固”近乎自戀般地文化自信,盡管文化保守主義有利于樹立大學生的中華文化自信,但過高的優越感和越來越明顯的外來文化排斥感是否會讓這份自信變成偏執也不一定呢?
與文化保守主義截然相反的自由主義簡單粗暴地說就是“崇洋媚外”,這一思潮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較為盛行,衣食住行都講究國外進口,國貨似乎羞于見人。成績不好不能上到好的大學怎么辦?出國留個學啊!回國了就業很吃香。當生活學習工作中一遇到類似于“中國式潛規則”的時候總不免抱怨,順帶羨慕一下國外某某政策有多好。這種思潮由來已久,好在已經過了它盛行的時期,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現如今這一思潮依然是大學生們思想行為型塑工作中的一大難題。
(三)泛娛樂化社會背景下的功利主義思潮
不可否認當下是個娛樂化的時代,看看每天娛樂和其他事件新聞的流量數據就不難看出這一事實,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成長發展的當代大學生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浮躁些,無論是在學術研究上還是思想行為動向上。這種全民娛樂化會被有目的地利用,為達到某些功利性的目的,為功利主義思潮推波助瀾。無論事件好壞,只要有熱度那就能達到炒作宣傳效果,而事實真相究竟是什么有時候最終都不被人了解,這就是給大學生思想行為上的一種反面教材,為追名逐利而不計過程手段。個人的功利思想如果被無限放任,那將會對社會整體的發展造成重創,“小我”與“大我”本就難以選擇和權衡,對于在泛娛樂化功利主義思潮浸染下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功利主義的追求似乎已是烙入骨血,能明辨雖不是難事,但若要個人切實付諸實踐卻是不易,可見大學生思想行為型塑形勢的嚴峻。
二、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產生影響的原因分析
首先,這些思潮之所以能在大學生群體中有受眾是因為某些思潮與大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契合,與大學生們現階段的一種利益追求產生共振,它們能解釋處于迷茫中大學生的一些困惑,讓他們覺得“言之有理”。學者鄧卓明從社會心理層面分析過,社會思潮之所以能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主要是因為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從眾心理、權威效應、自我意識矛盾、挫折和失意心理”作祟。①越是膚淺粗俗的思潮越是在人迷茫之際有蠱惑人心的力量,大學生們在多樣化的社會思潮面前總會產生動搖和困惑,而某些思潮就“恰好”迎合了大學生的認知取向和心理需求。其次,為什么在大學生感到困惑和迷茫之際我們的主流社會思潮并沒有給他們恰當的解釋與引導反而給了一些其他的社會思潮以可趁之機呢?這就說明在大學生思想教育過程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的“缺席”,并不是沒有開展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的教育,相反地,這類教育在各大高校中都十分注重且宣傳頻率頗高。也許正是因為近乎公式化走個流程般的形式化的老生常談,讓大學生們抓不住重點,不能從中找到困惑的解答、信仰的歸屬感。道理誰都懂,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站在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隊伍之中,口號誰都有喊得響亮,但對于意識形態領域需要多加引導和幫助的大學生來說就缺乏特色和針對性,會給大學生們以一種高高在上的距離感,一旦有了距離感就會有事不關己的疏遠意識。
三、社會思潮多樣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行為型塑對策
一方面,加強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社會主流思潮的教育宣傳,優化革新方式方法,要保質保量。加快推進高校文化環境新常態建設,打造家庭—學校—社會的環境影響合力。可以結合各大高校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時下熱點開展有針對性的特色宣傳活動。利用好高校多樣的宣傳平臺,密切關注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對一些不良的思潮傳播進行合理地控制,社會主流思潮的宣傳教育應該更注重于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而不是假大空的理論歌頌。同樣的,家庭和社會應不懈追求不斷優化社會思潮環境,不能讓大學生覺得高校內外的思潮大相徑庭,從而產生思想行為適應上無所適從,產生對主流思潮的質疑和困惑,無法堅定地以主流思潮引領自己的思想規范自己的行為。
另一方面,網絡傳媒、社會輿論這一方面要注重進行對已有多樣化的社會思潮的研判和對未來社會思潮發展趨向的預測和引導。只有在大學生們面前揭開一些不良思潮偽善的面紗,看清其本質,他們才能自覺地遠離和抵制這些思潮,對比之下更能堅定他們對先進的主流思潮的信仰。學者李亞員指出,社會思潮“迎合大學生的內在需求、依靠網絡渠道傳播、利用大學生思潮旗手推動。”②既然處在當下這個娛樂化的社會環境下,短時期也很難改變,何不利用這一點,培養建立一批大數據娛樂時代的主流思潮“旗手”“領跑者”,可以是有代表性影響力的個人,也可以是具有號召力的組織群體,讓他們在思潮引領方面發揮巨大的傳播作用,主流思潮的宣傳教育也需要打造出“品牌力量”,以此迎合大學生的需求取向。
【參考文獻】
[1]鄧卓明.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對青年負影響的六大因素[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4).
[2]李亞員.顯著影響大學生的主要社會思潮及原因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