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QDK全媒體記者 許幼飛 譚詩賞
【路徑】要著力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打造更多體現實用美、個性美、整體美有機統一的建筑精品,落實“馬路辦公”方式,推進大城智管、大城細管、大城眾管,持續改善城市環境,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2018年6月27日早上8點,陳志紅同往常一樣,來到位于九龍坡區石橋鋪石楊二社區的辦公地點——一個被臨時“征用”的治安亭。
狹小的治安亭里堆放著各種雜物,木桌上擺放著一個魚缸,幾條金魚正在悠游。
陳志紅是一名城管小隊長。今年是他來到石楊二社區工作的第11個年頭。
在塑料凳上坐下,還來不及喝口水,陳志紅便從口袋里掏出手機,點開“九龍坡區綜合巡查云平臺”。
“九龍坡區綜合巡查云平臺”是“智慧化城市管理”APP的升級版——為提升城市管理服務的效率,九龍坡區推出了“智慧化城市管理”APP,可以更加高效地解決城管問題。
如今,在手機上工作已經成為陳志紅和廣大城管工作者的“習慣”。
“大家發現問題,記得用手機拍下來傳到系統上。”“智慧化城市管理”APP投用時,九龍坡區二郎街道專門舉辦了一場“智慧化城市管理”APP培訓會。

在“九龍坡區綜合巡查云平臺”APPAPP的指引下,城管隊員將亂停亂放的摩托車搬離人行道 圖//許幼飛
會上,課程負責人對“智慧化城市管理”APP進行了介紹:“相關問題上傳系統后,后臺會根據GPS定位,將待辦事項分理給網格管理人員和城管、環衛等相關人員到現場處理,并拍照上傳反饋。”
這款APP在九龍坡全區的應用,源于巴福鎮的一次探索。
早前,巴福鎮自籌資金,在全區率先嘗試“互聯網+市政管理”模式,開發出了市政管理網格化系統平臺和作為前端的手機APP。
利用該系統,巴福鎮在當年底全區年度城市管理單項考核中排名突飛猛進,獲得了所在考核序列第一名的佳績。
這匹“黑馬”取得的成績,吸引了九龍坡區城市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人員前來調研。隨后,領導小組又與互聯網技術公司展開合作,按照設計方案開發了系統和前端,將這一探索成果推廣到全區。
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1+3”九龍坡區智慧城市管理平臺搭建完成——“1”即一個區級后臺,“3”為巡查端、處理端、管理端三個APP前端,使用者包含區相關部門人員、鎮街管理人員、協管隊員、社區相關人員、清掃保潔公司人員等多個層級。
對層級設置、報事流程、界面等方面進行優化完善后,“智慧化城市管理”APP首次“擴容”成功。
陳志紅所在的二郎街道,便是首批“擴容”點之一。
2017年2月的一天,陳志紅掏出手機,滿懷期待地點開“石楊二社區城市管理”微信群。
卻不想,對話框里一片空白。
這樣的尷尬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這讓陳志紅有些犯難:相關城管責任人下載了APP后,隨即出現了“零報事”——整整一個月,都沒人在系統上報問題。
“這么搞,‘智慧化城市管理’APP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陳志紅在心里嘀咕著。
問題又出在哪里呢?
陳志紅決定一探其究竟。
他找到一些隊員詢問。
“陳隊長,不是我不想報。這個APP操作太復雜。”有隊員這樣反映。
“用不來我就來教你嘛——先打開這個APP,選擇報事類型,在取證照片一欄點擊添加照片,然后附上簡單的文字描述,最后點擊提交就行了……”陳志紅耐心地介紹道,“要注意,上報相關事項一定不能擺拍,更不能是虛假的。”
為了鼓勵大家積極參與,陳志紅想出了各種法子。比如,他每天會在群里發布每個城管“報事率”排名。
同時,街道也按照相關政策規定,對城管工作者給予了一些手機流量上的補貼。
各方發力之下,智慧化城管前端徹底打通。

“九龍坡區綜合巡查云平臺”APPAPP界面 圖//許幼飛
“現在大家都很積極地發現問題、上傳問題。”說罷,陳志紅似乎想到了什么,臉上不由露出了笑容:“因為這個APP是要有賬號才能上報問題。之前還有人因為自己的賬號遲遲辦理不下來,還特地找我咨詢了好幾次呢。”
如今,在二郎街道石楊二社區,每人每天至少能上傳四條高質量的城管事項。
2018年6月27日中午1點35分,二郎街道辦事處。
吃完午飯,城管科干部呂倩回到辦公室,打開“九龍坡區綜合巡查云平臺”APP,登錄管理賬號。
作為“智慧化城市管理”的升級版,“九龍坡區綜合巡查云平臺”于一年前正式上線。除了原本的市政功能,還增加了環保、交通、城建管理、巡河巡湖等報事類型,同時實現了巡查簽到、考勤統計、請假申請等多種管理功能。

周裕斌((左))和同事正在清理路面垃圾 圖//許幼飛
呂倩眼前,APP后臺已經累積了五六條最新的報事信息。
呂倩一條一條地查看,并且根據事項所在地點,指派給相應責任單位。
“我們采取網格化管理模式,網格員對自己所在網格實施‘劃片包干’,明確管理責任。目前形成了全區、鎮街、社區和綜合巡查‘四級網格’。”呂倩介紹道,“城管隊員上報問題后,區數字化中心后臺管理員會將該案卷指派給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再指派給社區,最后由社區的隊員去處理。”
說罷,呂倩便滑動起了頁面。
“現在平臺功能越來越完善,就算出現誤操作,也可以及時修改。比如,有時候因為定位有誤,會分給本不該負責的社區,這時可以點擊‘申述’說明情況,區數字化中心后臺管理員就會重新指派。”呂倩笑道,“整個過程在平臺的‘處理過程’板塊中清晰可見。”
據悉,如果出現整治不徹底,后臺會讓隊員重新處理;如果出現超時未處理,相關街道的市政考核分數就會被扣。
“我們現在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呂倩笑道。
2018年6月27日下午2點04分,烈日當頭。
陳志紅和同事周裕斌起身走出治安亭。
他們的手機上,剛剛又接收到了一起關于市容環境的報案——一輛摩托車停在了人行橫道上。
人行道上,行人寥寥。偶能見幾個姑娘,撐著太陽傘,行色匆匆。
APP上,超時提醒不斷閃爍:“距超時3天21小時05分鐘。”
很快,陳志紅和周裕斌來到了報案地點,確有一輛摩托車正孤零零地停在那里。
陳志紅在周圍問了一圈,試圖找到摩托車的主人,然而大家都搖頭否認。
無奈,陳志紅和周裕斌只好自己動手,將摩托車挪到主干道旁的停車區域。
不一會兒,陳志紅的衣服就被汗水打濕了一大片。
“摩托車給別人丟啦。”一旁商鋪的老板調侃。
“摩托車就應該在公路上行駛,不能在人行道上停車。”說罷,陳志紅便掏出手機,拍照,上傳照片,“問題解決。”
“這個APP最大的好處就是大大縮短了城市管理問題的處理周期。”九龍坡區二郎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楊勇說,“以前發現地上有垃圾、市政設施損壞、廁所不清潔等問題,群眾只能拿著紙和筆記錄,層層反映到不同的相關部門和受理部門,費時費力——現在,拿手機拍張照片上傳到APP,半小時之內就能搞定。”
截至2018年6月底,二郎街道轄區內,通過“九龍坡區綜合巡查云平臺”共上報事件6947件,群眾投訴率逐步下降,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有了極大提高。
如今,該平臺已經成為九龍坡區城市管理的“智慧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