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QDK全媒體記者 趙青
【路徑】要著力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軌道交通引領作用,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和運行效率。
江與山,在山城重慶交錯纏繞,讓它成為一座縱然在城區內也密布天塹的城市。
而今,江與山依舊纏綿,而城郭之中已處處是通途。
要問重慶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交通是什么?想必大部分本地人都會回答:軌道交通。
截至2017年底,重慶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度達264公里,其中地鐵165.6公里,單軌98.5公里;車站數153個,其中換乘站13個;日均客運量203.6萬人次,全年累計客運量達7.4億人次,運營線路總長位居全球第11位。
綿延的軌道就像一張網,突破了江與山、溝與坡的阻隔,把整個城市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這些軌道,既是一條條聯通天塹的通途,也正在成為重慶城市品質提升的動力之途、希望之途。
2018年6月28日,軌道交通二號線魚洞站。
列車停穩,車門打開。
徐芮走進車廂,找了空位坐下。
每天早晨7點20分起床,洗漱20分種,然后出門。從魚洞站出發,乘坐軌道交通到兩路口,再換乘軌道交通一號線到小什字站下車,9點前就能到達辦公室。

軌道交通三號線列車正在穿過渝澳大橋 圖//劉丹

軌道交通六號線大劇院站 圖//劉丹
一切,都不緊不慢。
以前,像這樣的不緊不慢,是徐芮不敢想象的。
在軌道交通普及之前,她的上班之路就像“打仗”——早晨6點20分起床,洗漱完畢后,狂奔至車站,乘坐公交車。公交車不能直達,需要再換乘一次穿梭巴士,在早高峰時段的滾滾車流里一路緩行。
“遲到罰款是常有之事。”徐芮說,“當時,特別想長出一雙翅膀,可以飛到辦公室?!?/p>
軌道交通建成后,徹底解決了徐芮的煩惱。
事實上,因為快捷、準時、方便。這些年,它已經成為“徐芮們”出行的首選交通工具。
就像“毛細血管”一樣,軌道交通是推動城市內暢的“基石”。
在重慶,264公里的軌道交通運營線,覆蓋了主城九區,通達主城多個組團,串聯起了機場、火車站、公交樞紐等客流集散地。
現在,這些“毛細血管”正四處延展,縮短著這座城市的空間距離。
軌道交通五號線一期北段、十號線一期相繼投用;軌道環線、四號線一期、九號線一期、六號線支線二期、五號線一期南段和十號線二期建設正在有序推進……到2020年,重慶將累計建成“八線一環”、共450公里的軌道交通線。
到那時候,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將達600萬乘次,占重慶主城公交出行客運量40%以上。
徐芮笑著說:“軌道交通,就是我想要的那雙翅膀。”
2017年8月8日,縉云山隧道。
隧道路面被水沖涮后,倒映出點點燈光。
這一天,歷經38個月的持續挖掘后,全長3.7公里的隧道終于貫通。
下一步,隧道里就將鋪設軌道。
縉云山隧道,是軌道交通一號線尖頂坡站至璧山段最重要的一環。
軌道鋪設完畢、列車通行運營之后,璧山區到大學城僅要5分鐘,到主城商圈也只需半小時。
對璧山而言,這又將成為一個“融入主城”的絕好機遇。
過去,在不少人眼里,璧山是頗有些尷尬的“主城第十區”——地理位置緊靠主城,卻因橫亙的縉云山阻隔,并無任何區位優勢。
交通不暢,讓璧山更像一座“孤島”,獨自尋求發展。
為打破這樣的“僵局”,璧山提出了“融入主城”的發展導向,并將發展“道口經濟”作為融入主城的主要抓手。
所謂“道口經濟”,就是通過提檔交通建設,依托交通優勢集聚生活資源、生產資料,以吸引商業投資,進一步促進經濟融合互動。
對璧山而言,“道口經濟”就是通過依托軌道交通、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大動脈,擴大主城和璧山之間的經濟互動特別是產業要素的交換,以此真正將璧山的地理優勢轉化為區位優勢。
軌道一響,黃金萬兩。軌道交通一號線的修建,正好促進了這種優勢轉化。
按照計劃,軌道交通一號線通車后,軌道沿線的片區將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成為主城向北拓展的重要“承接地”。
“未來,軌道交通一號線尖璧段通車,加之現有幾條高速路,這里將擁有8個道口。”璧山區相關負責人說。
屆時,璧山跟主城將抱得更緊。
2018年3月17日,渝北區金童路。
陳俊怡坐在電腦前,在“百度地圖”上選定聚餐地點。
跟陳俊怡聚餐的朋友,在南岸區四公里上班。兩人工作的地方,正好一南一北。
“沿著軌道線選定,是最佳的方式。”陳俊嘀咕道。
后來,陳俊怡把地點定在了“新光天地”——一家大型城市商業復合體。
它與軌道交通三號線相連。下班后,陳俊怡和朋友可以乘坐這條軌道線到嘉州路站下車,再從1號或2號出口出站,便可直達。
便捷,是他們商定聚餐地點時考慮的首要因素。
而落戶嘉州路,“新光天地”相中的也是這里的便捷。
對比較成熟的經濟聚集地或產業項目而言,要發揮“水滿自溢”的輻射作用,交通歷來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要素。對人流密度依賴度極高的商貿業更是如此。
而軌道交通,正是提振此類產業的“催化劑”。軌道交通可以吸引資金流、物流和人流,迅速提升產業項目特別是商業項目對周邊資源的聚集和輻射效能,促進區域消費的增長。例如日本東京銀座,就是“先軌道,后商貿”。
“新光天地”選址嘉州路,無疑也有這方面的考量。一方面,借助軌道交通三號線這一聚集渠道的優勢,依托其日均88.5萬人次的運載量,挖掘潛在客源,聚集人氣;另一方面,拉近與三號線途徑的觀音橋商圈的距離,形成商圈聯動效應,進一步擴展輻射范圍,在重慶打造第三個千億級的據點。
和“新光天地”一樣,對于重慶主城星羅棋布的商圈和購物中心而言,“傍軌道而建”已經成為一種“標配”——
軌道交通一號線串聯起了龍湖·時代天街、三峽購物廣場、龍湖·U城天街,成為一條涌動著商機的“黃金軌道”。
軌道交通二號線連接起大渡口商圈、楊家坪步行街、解放碑步行街,成為舞動主城商貿的“大動脈”。
…………
奔涌往返的滾滾人潮中,軌道交通就這樣延伸著重慶產業項目的輻射范圍。
2018年4月6日,嘉陵江濱江路。
李睿拿出相機、仰起頭,尋找著最佳拍攝角度。

著名“網紅”景點——“輕軌穿樓”
從江蘇到重慶,他在山城旅行的第一個目的地,便是軌道交通二號線李子壩站。
這個擁有“輕軌穿樓”奇景的軌道交通車站,已經成為重慶著名的“網紅”景點。
一列輕軌列車駛來,從車站的樓宇中一穿而過。
“太神奇了,果然是8D魔幻城市!”李睿驚嘆道,連按快門。
現在,像李睿這樣大老遠跑來一睹“輕軌穿樓”奇景的游客越來越多。
賦予這個奇景的軌道交通,如今已經成為重慶都市游的一張靚麗“名片”。
這張“名片”,也正在成為重慶城市提升和產業發展的一種軟實力。
而在未來,軌道交通以及沿途的風景,也必然成為重慶旅游“行千里·致廣大”的強大助力。
重慶市旅游發展大會召開后,渝中區決定,建設李子壩觀景平臺,給車站來一個“提檔升級”。
這個觀景平臺,位于嘉陵新路和桂花園路交匯處,是觀看“輕軌穿樓”的最佳位置。平臺占地面積1500余平方米,建好后面積達800余平方米,能同時容納旅游大巴6輛、游客約5000人,預計8月可以完工。
與此同時,以平臺建設為引領,渝中區啟動了區域綜合提升工程——
新建步道、增設標識、增加燈光指引,提檔配套設施。
增設紅綠燈,滿足軌道二號線A出口游客到觀景平臺的過街需求。
設置雙向旅游大巴臨時??奎c,減少大巴對現有交通的影響。
…………
和李子壩車站一樣,軌道交通線及其日夜穿梭的輕軌列車,再加上沿線盡顯山城妖嬈的風景,已經成了一種提升旅游甚至整個重慶主城城市品質的產業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