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樹望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引用“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的演講中引用“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思想家孟子的話,足見他對《孟子》這一典籍的熟稔。
儒家典籍《孟子》成書于戰國時代,由孟子及其弟子編著?!睹献印啡珪财咂僬?,三萬五千余字,記述了孟子的交游出處、對諸侯的勸諫、對弟子的教導、與其他學派的辯論等。孟子十分敬仰孔子,他認為“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乃所愿,則學孔子也”,于是就學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與孔子的人生經歷相似,孟子早年在家鄉研究學問,學成后周游列國,以其學說勸諫諸侯,然終不見用,晚年退歸鄉里,教學著述。孟子繼承了孔子、子思的思想學說,并多有發展,提出了“性善論”“仁政”“王道”“養氣”等哲學、政治、倫理思想,形成了儒學內部的重要派別,史稱思孟學派。至宋代,《孟子》位列“四書”之一,成為官方科舉用書。元代時,孟子被尊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孟子其人其書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塑造了我們民族文化的許多核心特質。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四端,將性善論建構在內在的心理情感上,并賦予其先驗性質。君主須尋求其放失的善良本心,將這種“不忍人之心”推延開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及百姓,就是“仁政”“王道”。
孟子總結三代“廢興存亡”的歷史經驗教訓,認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只有“施仁政于民”,才能保有天下。仁政學說賦予政治治理以仁的價值準則,以全體民眾的生存發展為觀照對象,通過“正經界”“薄稅斂”“省刑罰”“使民以時”“舉直錯諸枉”等經濟、法律、政治措施,達到“五畝之宅”“百畝之田”“數口之家可以無饑”“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的理想圖景。這一理想圖景成為封建時代條件下,廣大民眾向往的安定、富足、美好生活的概括性描述,成為古代官僚士大夫政治治理的主要目標,也是評價歷代政治得失的重要標準。不但一國之內的政治要以仁為準則,國家之間的關系也要遵循仁的原則,行王道。憑借強大武力征伐、稱霸諸侯,只是強力的暫時壓制而已,依靠道德原則實行仁義方能使天下歸服,這一仁義的價值取向也與當代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追求有著內在理路的一致。
盡管世易時移,但孟子以民為本的“仁政”“王道”思想在今天同樣有啟示性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200多次提到“人民”,3次強調“人的全面發展”,4次提出“以人民為中心”,并且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黨的人民立場與以孟子為代表的傳統民本思想有氣脈相通之處。我們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借鑒和施策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