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業機械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產出效應、結構效應?和外溢效應

2018-08-07 03:08:58劉超朱滿德陳其蘭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8年4期
關鍵詞:糧食作業農業

劉超 ,朱滿德,陳其蘭

(1. 貴州師范學院經濟與政治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2. 貴州大學中國喀斯特地區鄉村振興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25;3.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為了促進農業機械化,2004年我國頒布《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明確提出要提高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支持農業機械化技術研發、引進及推廣應用;補貼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置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扶持農業機械化服務組織發展。在相關政策支持下,我國農業機械化實現快速發展,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機裝備結構、機械化作業水平均有顯著改善。但也存在著因農地稟賦條件、要素市場發育、分工深化等引起的發展不平衡和不協調等問題[1-3]。

現階段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探討集中在兩個視角:一是考察影響農業機械化的因素,包括自然條件[4-5]、社會經濟因素[6-8]、家庭稟賦及其農業經營特征[9-12]、政府政策支持[13-14]等。二是考察農業機械化的影響和效果,譬如要素替代[15-16]、生產效率改善[17-19]、促進轉移就業[15,20]、推動農業經營方式轉變[21]與產業結構調整[22]。事實上,這二者存在互動互促關系。如轉移就業機會越多,節約勞動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就越迅速;農業機械化技術應用越廣泛,實現了對勞動的高效替代,也就減少勞動時間、降低勞動強度,進而促進兼業和轉移就業。農地細碎化曾被視為影響農業機械化的重要因素,但細碎化并不會必然阻礙機械化發展,特別在農地流轉和農機作業服務興起之后。伴隨農地租賃經營、股份經營和聯合經營等多種規模經營的發展,促進經營主體購置農機具或農機作業服務,使農業機械化快速推廣。反之,農業機械化快速推廣,也會促進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19]。大量文獻已經關注到農業機械化對勞動的替代效應,對勞動生產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改善等方面的作用。只有少量文獻注意到農業機械化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23-24]和種植結構調整[25-26]等新變化,這些尚未引起重視的影響正在深刻改變我國農業經營格局。

我國的國情農情決定了必須堅持立足國內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但伴隨經濟快速發展、就業機會增加和要素流動壁壘破除,農村勞動力加速向城市和非農部門轉移,糧食生產面臨勞動力兼業化與弱質化、勞動成本持續上升等挑戰。近年來,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連續增長,以更少的勞動投入獲得更多產出,生產效率大幅提升,這在平原地區表現尤為突出。其中,以農業機械化為代表的勞動節約型技術在全國大范圍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有文獻從不同視角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影響和效果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不乏高質量、實證性的計量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側重于梳理和分析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對糧食和農業生產影響的各方面,運用已有的技術試驗結果和筆者實地調查案例、觀察現象等進行論證分析,嘗試從多維度、多層次構建農業機械化對我國糧食生產影響的理論分析構架,為進一步實證檢驗拓展新的可選方向。

1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分析

自2004年實施《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以來,農業機械化在全國范圍快速推廣,農機裝備顯著改善,結構不斷優化,機械化作業水平快速提高。

1.1 農業機械總動力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機總動力取得顯著增長,從1978年1.18億kW、2000年5.26億kW,快速增長到2010年9.28億kW,2015年進一步增至11.17億kW,年均增長6.3%;2016年首度下滑,減少到9.72億kW(圖1),大體分為2個階段。

1)1978—1994年緩慢增長階段。除1986年外,每年農機總動力增量水平不足2 000萬kW,先后于1985年和1992年突破2億kW和3億kW。其中,1979—1989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賦予農民經營自主權和剩余產品索取權,釋放了制度改革紅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增加農業投入的積極性,推動農機總動力較快增長。1990—1992年農機總動力年均增速大幅度下滑(年均增長不足750萬kW),原因主要在于1989—1990年糧食連續豐收引起糧價持續下滑,影響了農業生產投入的積極性。

圖1 農業機械總動力變動(1978—2016年)Fig. 1 Change of total pow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China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歷年)》,中國統計出版社。

2)1995—2015年高速增長階段。平均每年增長3 710萬kW,其中2008年增長突破5 600萬kW,2008—2010年連續3年增長超5 000萬kW。就農機總動力增速而言,1995—2012年年均增長6.3%。一方面,非農產業和城市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機會增多,減少農業勞動投入、增加非農就業時間成為經濟的選擇。因此對節約或替代勞動的農機具購置、農機作業服務的需求有明顯增長,激勵了農機具投資的增長。另一方面,是農機具購置補貼的激勵作用。2004年試點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此后快速拓展到全國范圍,補貼強度也在不斷提高,因此2004—2012年每兩年就會新增超過1億kW的農機總動力。但自2013年以來農機總動力增長開始放緩,2013—2015年年均增速下降至2.9%。一是農業種植結構趨穩,農機總動力在經歷快速增長后趨向飽和,故增幅放緩。二是繼農機具購置補貼后2012年又出臺了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仍一定程度支撐了農機總動力的結構性增長。

2016年我國農機總動力較2015年減少13%,降至10億kW以下。主要在于2015年農機排放標準的提高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的政策調整(對發動機污染物排放“國二”標準的農機具不再補貼),現有存量“國二”標準的農機具加速淘汰更新,因而引起2016年農機總動力新變化。

1985—2015年的30年間,除北京、上海外,其它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農機總動力均取得增長,但近年來增速有減緩趨勢(表1)。其中,西藏、貴州存量低,故增幅大,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3%和9.2%。安徽、河南、湖南、吉林、黑龍江、山東等糧食主產區,以及新疆、云南、甘肅等農機總動力存量低的省份都有顯著增長,年均增長超過6%。特別是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因耕地豐富、地勢平坦有利于大型農機作業,在政策扶持下,最近20年年均增長達7.5%~8.5%,顯著超過其它地區。沿海地區則因地形復雜多樣,多山地丘陵,農機總動力增長緩慢,如天津、浙江、廣東、福建。從農機動力保有水平看,山東、河南、河北為我國農機裝備強省,2015年都超過1億kW;13個糧食主產區農機總動力合計7.98億kW,占全國的71.4%,產銷平衡區占21.6%,主銷區只占到7%。

表1 農業機械總動力動態:省級層面(×106 kW)Table 1 Province level trends of total pow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China(×106 kW)

1.2 農業機械產品擁有量

我國主要農業機械產品日益豐富,農機擁有量大幅增加。大中型拖拉機由1978年56萬臺增加到2016年645萬臺,年均增長6.7%,其配套農具由119萬部增長到1 028萬部,年均增長5.8%。小型拖拉機由1978年137萬臺增加到2011年1 811萬臺,但2012年以來連續5年下降,2016年為1 672萬臺;其配套農具也由145萬部增長到2012年3 081萬套,此后持續下滑至2016年2 994萬套。聯合收割機的增長最為顯著,由1.9萬臺增至2016年190萬臺,年均增長12.9%。這些表明:第一,農機裝備向大中型化發展,小型農機加快優化結構。第二,農機具集成配套不斷改善,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與小型拖拉機的比例由1978年1.05持續提高到2016年1.79。第三,用于全產業鏈作業的農機具不斷健全,如深松整地、免耕播種、高效施肥和收后干燥等環節的農機具快速增長。

1.3 農業生產各環節作業程度

過去40年,我國農作物機耕、機播和機收比重顯著上升。1978年機耕面積僅4 067萬hm2,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27.1%;1995年上升到35.7%,2015年達71.8%。機播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由1995年20%提高到2015年51.8%;同期機收面積比重由11.2%提升至52.7%。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大幅提高,1980年不足25%,2010年突破50%,2016年達65.2%。其中,小麥、水稻、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4.2%、79.2%和83.1%,特別是水稻機插、玉米機收等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取得突破[27]。就區域而言,東北地區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最高,小麥和水稻已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且以大型農機作業為主,玉米機耕機播率達100%。新疆地區小麥全程作業、水稻機耕機收、玉米機耕都接近100%;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小麥全程作業、水稻機耕機收、玉米機耕水平較高,機械化率處于90%以上;而南方低緩丘陵區、西南丘陵山區的機播機收機械化作業率較低[28]。

2 農業機械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路徑及其效果

實踐證明,農業機械化技術在全國大范圍推廣應用,實現了機器對人工、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促進了要素投入的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有效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同時也推動了糧食規模經營發展、糧食生產方式轉變和農業結構的適應性調整,有效提升糧食的經營效益和競爭力。

2.1 對糧食生產的產出效應

使用先進實用的農業機械,一方面可大幅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即產出效率),另一方面能有效提升糧食產量(即產出數量),盡管這可能因山區、平原等農地稟賦條件不同而存在區域差異。

2.1.1 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 農業機械的使用,不僅改變了糧食生產的勞動資料,同時也改變了經營者的勞動方法,即創新了糧食生產方式。相比于傳統的畜力和人力,使用農業機械進行糧食生產更具效率。技術試驗測算表明:一臺旋耕機每小時耕作面積是畜力耕作面積的5~10倍。手扶式插秧機工作效率(按8小時工作時間估算)是人工插秧效率的10~20倍,而高速坐式插秧機工作效率則是人工插秧效率的25~50倍;聯合收割機作業較人工收割和脫粒的效率優勢更加明顯。特別是農用無人機,其施肥施藥效率每小時可達6~8 hm2,是人工效率的30~50倍。伴隨平原地區農機裝備向大型化、智能化升級,這比小型農機具更能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單位勞動日產出水平(即勞動生產率)測度,1978年三種糧食每個勞動日的平均產出不足7 kg,1990年增長到19 kg,2016年達86 kg;稻谷、小麥、玉米分別由1978年7.3 kg、5.1 kg和7.4 kg大幅增長到2016年83.4 kg、89.5 kg和86.2 kg。若以單位勞動日主產品產值水平測度,也顯示出相同的變動趨勢。

2.1.2 有助于提高土地產出率 糧食生產具有生物學特性和時令性特征,錯失與作物生長時令匹配的關鍵作業時點,不匹配或低質量的勞動作業,對糧食產量和品質都可能有顯著影響。而農業機械化作業能保質、保量、高效地完成糧食生產任務,通過“抗災害、搶農時、趕季節、防蟲害”等方式,可有效提高土地產出率。

已有研究與試驗表明:使用大馬力農機進行深耕、深松或者免耕,可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和肥力,促進糧食增產;采用精量機械播種可保證精準的播量、播深、植株行間距,保障植株充分利用光、水、熱和肥料,促進糧食增產。彭澧麗等[29]研究發現,水稻機械化插秧比人工插秧節種20%~30%、增產10%~20%;玉米覆膜機械栽培可節種20%~30%、增產20%~30%。東北和西北易旱地區推廣的玉米機械化膜下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有效緩解旱澇災害影響,提高大田玉米產量。小麥和水稻的“聯合”收割可有效減少因收割、脫粒多環節分離作業帶來的各種產量損失;高效率機收作業還能搶時間、搶農時,減少因無法及時處理或因天氣導致的糧食變質、霉爛等損失(這類損失每年約占糧食總產量的5%~10%)。2017年9月受持續陰雨天氣影響,安徽省江淮地區與皖南地區的中晚熟單季稻收獲進度較常年慢30%,倒伏比例達35%,其中約50%出現發芽現象[30],導致了糧食產量、品質和經營效益全面損失。2010年等多個年份,河南省和湖北省小麥也因收獲季節雨水過多、農機跨區作業收割不及時導致霉變發芽、品質下降等問題。這或意味著,優化農機區域布局、提高農機作業及時性,并配套干燥處理,可顯著減少糧食收獲時和收獲后的損失。也不應忽視,若地塊細碎、農機作業服務面臨時間約束(如集中連片作業時部分田塊尚未完全成熟),農機作業也可能造成一定的產量損失。

2.2 對糧食生產的結構效應

使用先進實用的農業機械,可有效推動生產要素投入結構優化、促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這即是對糧食生產的結構效應。

2.2.1 優化要素投入結構 要素間的替代主要由要素相對價格決定,并受資源稟賦條件的約束。要素間同時存在“匹配”關系。因此,在要素間實現替代的同時,將影響與替代和被替代要素相匹配的其它投入,即影響各自匹配性要素的投入(即要素的“替代”關系和“匹配”關系)。

首先,農業機械化技術具有作業效率高、規模經濟等特征,特別在適宜機械作業的平原壩區,對相對效率低、成本高、不易監督和質量考核的人工勞動的替代愈發明顯。1978—2016年我國三種糧食平均用工天數從1978年500日/hm2持續減少到2004 年 150 日 /hm2,2016年僅需 80 日 /hm2(表 2),只相當于1978年的16%;小麥、玉米、早秈稻、中秈稻、晚秈稻、粳稻單位面積投入的用工天數減少達80%以上。而機械作業費(以當期價格計,未消除通脹影響)年均增長12%~18%;若折算為1980年基期不變價格,年均增長仍然達到8%~11%。這表明,三大糧食作物的生產方式在向農業機械對勞動力替代、資本投入對勞動投入替代的方向衍變。對規模經營而言,高效率的農機作業對人工勞動的替代尤為明顯[31]。

其次,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應用推廣推動了投入糧食生產的勞動力結構和質量變化。較之傳統耕作方式以投入體力勞動為主,操作農機進行專業化生產作業的勞動力已經具有了農業知識和技能,是新型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投入的已是異質性、高質量的勞動,即有效提高了投入要素的質量水平。

表2 主要糧食作物要素投入變化Table 2 Change of inputs of major crops

與此同時,與農業機械化匹配的技術或要素投入也隨之改變。譬如,為購置農機具,資本的投入增加;高效精準的玉米機械直播作業、工廠育秧與機插配套作業,相對于粗放型的育種和移栽多環節作業,可有效減少種子用量,這在稻谷上表現得較為突出。與農機具使用相匹配,燃料動力(如農用柴油)、農膜使用等互補性消耗品明顯增加,以及用于農業機械修理維護、資產折舊等費用顯著增加。2.2.2 推動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盡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但農業勞動力整體上仍呈現兼業化、副業化、弱質化和老齡化趨勢。近年來,因返鄉實施農業兼業的成本持續提高,土地流轉、撂荒或者由留守農村的弱質勞動力進行粗放式經營就成為幾種可選方式。

如果農地不撂荒、不流轉,對留守農業農村的老齡和婦女勞動力,所能承受的勞動強度下降,加之對閑暇的偏好增強,種植勞動節約型的農作物則成為優先選項。伴隨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應用推廣,使糧食作物的生產由勞動密集型向勞動節約型轉變,部分適宜農機作業的區域由此出現“趨糧化”傾向。筆者2013年和2014年對湖北省的追蹤調研顯示,部分留守農民減少了油菜播種面積,轉向種植小麥。一個重要原因即在于,油菜的移栽、收割、脫粒等環節所耗勞動較多,留守農業的老人和婦女對高強度體力勞動承受能力已大幅下降;而小麥播種簡易粗放、收割機械化作業省事省力。安徽省巢湖地區原是雙季稻優勢產區,近年出現“雙改單”或者“雙季稻改稻麥連作”等現象,部分原因也在于此。特別是雙季稻生產的“雙搶季”,在炎熱的7月既要搶收早秈稻、又要搶播晚秈稻,由于前后僅有不到1個月時間,因此早秈稻收割時稻田需留存有水,以便于晚秈稻插秧作業。為此,早秈稻機械收割不易開展,故仍以人工收割、搬運、脫粒為主,這需要耗費大量的、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若改種單季稻,秋季收獲時氣候適宜,已經是晾曬田,使用聯合收割機可節約大量人工勞動。若收獲后連作小麥,也以機械耕作、播種、收割為主,節約勞動。湖北部分區域也出現這一趨勢,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的推廣對傳統糧食生產方式帶來的重大變革,是重要考量之一。

如果農地進行流轉或托管,規模經營則是一種方向。若雇工經營,一是雇工費用持續高漲,二是農業勞動具有監督成本高和質量考核難等特點,對雇傭人員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的有效監管難度大。為了節約生產成本、避免磨洋工或低質量勞動,用機械作業替代人工勞動,或用機械作業管理人工勞動(需提供與機械作業匹配的勞動數量和質量)便成為新的選擇。因此,規模經營主體選擇種植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高、節約勞動的作物就成為一種新趨勢。如河南省和安徽省的平原地帶,在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等激勵和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等支撐下,土地流轉后實施糧食規模經營的比例較大。這與南方丘陵地帶農業機械作業難度大,大部分土地流轉后經營高效益的勞動密集型作物有顯著不同。

由于規模化種植的發展和機械化作業的應用,引起部分區域種植結構“趨同化”的新趨勢。為了便于農機集中連片作業,提高作業效率,避免插花式種植、碎片化種植對大型農機作業帶來的不便和效率損失,同地區同季度種植同一作物就更加具有優勢。例如,河南省的土地托管和代耕代種模式,以集中連片種植小麥為主;東北地區特別是三江平原,土地資源豐富、地勢平坦且集中連片,實施大農機作業,因而近年出現種植結構的區域“趨同化”和“趨糧化”特征。這與過去為規避經營風險而種植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種的多元化、插花式種植模式也有重大革新。

2.3 對糧食生產的外溢效應

無論對糧食經營主體,還是農機服務主體,或是農業兼業者、轉移就業者,農機使用都存在收入效應。此外,推進農業機械化對促進糧食規模經營、提升糧食競爭力、推動農業現代化也有顯著支撐作用。

2.3.1 促進多主體多渠道增收 首先對種糧主體,可以促進節本增效和增產增效。隨著非農就業工資增長和機會增多,糧食生產家庭用工的機會成本和雇工費用持續攀升。購置農機具或直接購買農機作業服務,可有效提升生產效率,緩解勞動力季節性供給不足或雇傭成本過高等矛盾,進而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增加種糧效益。例如,農忙季節雇工進行水稻收割、搬運、脫粒所耗費的成本遠遠超出聯合收割機的作業服務費用,大規模集中連片收割作業服務費用則會更低;插秧也是如此。而且,農機作業標準化、作業質量均等化,一定程度促進糧食產量增加,增產亦是增效增收。

其次對農機具投資主體或農機作業服務主體,通過農機租賃、提供全程化農機作業服務可獲得經營性收入。截至2016年底,我國社會化農機作業服務組織達到18.7萬個,從業人員208萬人,農機作業經營性總收入達5 388億元。其中,農機合作社6.3萬個、入社成員145萬人,作業服務面積占全國農機作業服務面積的10%[27]。當前農機操作手已成為活躍在田間地頭的糧食生產主力軍、進行耕播收一線作業的實際經營者。以一臺聯合收割機為例,一個生產季的農機作業服務特別是實施跨區作業,從業者可獲得的經營性收入可相當于甚至遠高于城鎮居民的年平均收入。

再次對兼業農戶而言,機械作業可減少投入農業生產的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換取更多兼業機會和兼業時間,提高兼業收益。而且,大范圍推廣應用農業機械化技術可以促進分工深化,形成專業化的種苗培育、生產作業服務、農機配套服務等分工產業或分工市場,在農業內部形成新就業。農業機械作業對推動農地規模經營起到關鍵支撐作用,它將束縛在規模狹小且細碎的耕地上的非充分就業勞動力解放出來,促進向非農部門轉移就業,提高非農就業收入。

2.3.2 促進新型規模經營主體形成 作為一種專用性資產,農機作業對象具有專指性。由于糧食生產周期長、由其決定的較低使用頻率、以及較高的投資門檻,共同引發農機具投資的“鎖定效應”與“沉淀成本”[32]。若未達到門檻規模,經營主體將依托專用性資產的生產活動卷入分工體系,即直接購買農機作業服務,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率。這就形成對農機作業服務的需求,促成部分農機企業、合作社、經營性組織乃至個體購置農機具,用于滿足對農機服務的市場需求,由此推動了農業經營的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服務。若達到了門檻規模,則會選擇直接購置農機具,實現資本對勞動的替代。上述情景下,若經營主體投資于專用性資產的農機具,特別是專用性程度越高、價值越大的農機具,一旦形成投資鎖定效應與沉淀成本,有助于穩定經營主體及其農業經營行為。而且,這類經營主體相對傳統農民而言,已具有一定的農藝知識、專業技能、市場信息搜尋和自主經營能力,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一旦形成專用性資產投資,投資者就會最大程度提高其使用頻率、縮短投資回收周期。基于經營能力大小,擴大農機具作業的服務規模,或者以農地流轉方式擴大農地經營規模,就成為兩種可選方式。這將有助于促進糧食生產的服務規模經營或者農地規模經營,也代表了規模經營的兩個發展方向。即,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可有效促進新型規模經營主體的形成、有助于推動糧食規模經營的發展和穩定。

2.3.3 促進糧食及農業競爭力提升 受農業稟賦條件和現階段農業經營特征等影響,我國糧食基礎競爭力持續下滑。降低經營成本、促進節本增效,實施差異化發展和農業功能性開發、促進提質增效,就成為提高糧食及農業競爭力的兩條路徑。近年我國農業生產成本的上漲,由物質與服務費用增長驅動型向土地成本和人工費用上漲共同驅動型轉變,人工費用的快速上漲已成為推動糧食生產成本增長的重要動因。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實現農機作業對人工勞動的替代、降低人工費用,以及推動規模經營取得規模效益,成為有效促進節本增效、提升糧食基礎競爭力的重要舉措[33]。

3 結論與政策啟示

3.1 結論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機總動力持續快速增長,農機裝備向大型智能化、配套集成化、作業全程化發展,機械化作業率特別是三大糧食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快速提高,深刻地改變了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經營格局,引領著我國農業向高質量增長和現代化發展轉型升級。

農業機械化技術具有作業效率高、精準化和規模經濟等特征,它改變了糧食生產的勞動資料和勞動方法。不僅有效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而且深刻影響了要素投入數量、質量和結構,由此推動了我國糧食生產方式轉變。特別是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動糧食生產由勞動密集型(用工數量多和勞動強度大)向勞動節約型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區域農業結構呈“趨同化”“趨糧化”發展,這在勞動成本持續上漲的背景下尤為突出。這一新動向或需引起注意。

加快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既可以促進種糧節本增效和增產增效;也可以促進通過農機租賃、農機作業服務等方式獲取經營性收入;還可以增加兼業時間提高兼業收入,推動跨區域和跨行業的轉移就業提高工資性收入。這為鄉村振興戰略下多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指出了方向。與此同時,增加農機具這一類專用性資產的投資,因投資鎖定效應與沉淀成本增強了農業經營的穩定性,有效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地經營主體或農機服務主體)的形成,進一步促進糧食規模經營發展。對這一新趨向需予以高度重視,并加強支持引導。

3.2 政策啟示

第一,農業勞動力數量減少和弱質化趨勢并不會必然形成對糧食和農業生產的巨大沖擊,只要有適宜的新技術和新要素注入,特別是勞動節約型技術的引入,就會形成對勞動力的替代。加快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促進在更多農作物品種、更多生產環節、更廣區域空間的應用推廣,或無需過度擔憂今后“地誰來種”“怎么種”的問題,特別對適宜大農機作業的平原和盆地而言,如東北、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同時應注意與農業機械化技術互補配套要素的投入“匹配效應”,即匹配性要素投入及其市場發展。今后一段時期,農業機械化技術將會在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方面進一步優化、在薄弱環節和薄弱地區重點突破,并向節能減排、提質提效、環境友好式發展轉型,需要注意其匹配性要素市場的適應性調整。

第二,投資農業機械這一專用性資產所形成的投資“鎖定效應”和“沉淀成本”,能有效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穩定性和積極性。并且會激發經營主體進一步擴大農地經營規模或者農機作業服務規模的能動性,以追求規模效益和收益最大化。專用性程度越高、價值越大的農機具投資表現得愈加突出。這就意味著:加大對農機具特別是大型農機具購置的補貼支持,適度提高補貼標準,不失為促進新型糧食經營主體形成,推動糧食規模經營發展和生產方式轉變的一條有效途徑。

第三,農業機械化技術大范圍應用推廣引起種植結構“趨同化”“趨糧化”發展,這一新動向為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口糧安全提供一種思路方向。若改善與農機作業相匹配的農地特征,使其集中連片和規模化;進一步改善與糧食生產有關的技術條件和服務水平,如提高農技、農法、農機等社會化服務水平,就可能有效推動糧食生產發展,使之向“趨糧化”發展,這將有助于保障糧食供給安全。這在留守農業以弱質勞動力為主的區域和有利于規模經營的平原地區尤為有效。也應注意到,區域種植結構“趨同化”對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的可能影響。若不能采取有力措施,如采用有效掛鉤的補貼措施或提高其他作物的勞動節約型技術應用,在當前農業收入比重下降、閑暇偏好增強等背景下,平原地區的玉米等結構調整難度較大。

第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國農業機械化進程,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為代表的勞動節約型技術研發推廣的支持補貼,促進農機作業對人工勞動的替代,降低人工費用、取得規模效益,是今后降低糧食經營成本、提升糧食基礎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亦是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容。

猜你喜歡
糧食作業農業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8
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
快樂語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6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快來寫作業
我的糧食夢
作業
故事大王(2016年7期)2016-09-22 17:3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伊人操|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日本色综合网|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www视频|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日韩a级片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色亚洲成人| 久草视频精品| 亚洲伊人电影| 欧美在线网|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久久九九热视频|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亚洲性网站|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欧美第九页|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亚洲嫩模喷白浆|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综合天堂网|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久草视频精品| 日韩专区第一页|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网|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性欧美在线|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99精品视频播放|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高清|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99激情网|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a色毛片免费视频| 成色7777精品在线| 91无码网站| h视频在线播放|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欧美午夜一区|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在线毛片免费|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99热精品久久|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成人韩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