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要]面臨中國社會經濟轉型期、價值觀多元化的影響,高校應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核心地位,積極探索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理想信念 教育 途徑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個人發展的內在動力。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高校要高度重視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創新實踐,積極探索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徑。
1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1.1大學生理想信念現狀的需要
對大學生而言,理想信念為他們提供人生前進的動力源泉。理想信念是人的心靈世界的核心。當前,受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因此,高校需要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1.2實現中國夢的需要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務首先是堅定理想信念,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高校思想理論建設,加強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理論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不斷激發廣大師生投身改革開放事業的巨大熱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國夢。習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大學生將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其理想信念狀況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夢的實現。
1.3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的需要
當前,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上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教育方法上不夠科學有效,忽視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發揮思政課堂的主渠道,但只是教師單項的講授,缺乏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缺乏感悟和體驗,理想信念不能夠實現內化于心。二是教育內容上不太豐富,教師把教材當作主要的內容,缺乏豐富性、生動性,和實際生活聯系不太緊密。學了理論還需不斷實踐,這樣才能使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教育手段不能與時俱進。現在是互聯網信息時代,理想信念教育除了課堂,還需充分利用新媒體和現代信息教育手段,隨時、隨地開展教育。四是教師自身在精神狀態、自身素質、個人魅力等方面還有待于優化和提高。這些問題都迫切需要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2加強大學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
2.1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
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場所,也是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陣地。一方面,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過構建科學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體系,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采用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通過專業實踐課教學,深入車間、深入企業、深人生產,專業與職業、職業與社會緊密聯系,加強大學生職業精神和職業素質教育,將理想信念教育與職業教育緊密結合,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
2.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應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一是環境育人。利用具有熏陶性和感染性的美育校園景觀和宣傳欄、教學樓、實訓樓、公寓樓等墻體文化,讓學生視線所到、足跡所至的地方都帶有教育性、啟迪性的文化精髓,以此來陶冶大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是實踐育人。通過社團文化藝術節、科技文化藝術節、心理健康節、體育節等節日;通過公益活動、勤工助學,暑期社會實踐調查、“三下鄉”調研,走訪紅色根據地、博物館、紀念館等一系列考察服務活動,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并在實踐的過程中將理想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典型育人。發揮黨團組織的政治優勢,定期進行黨團員的先進性教育,提高黨性修養,使他們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培養品學兼優的學生干部隊伍,通過日常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以典型來引領大學生。
2.3創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
面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社會系信息化、科技高新化等新形式、新特點、新變化,需要與時俱進,創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是話語體系需要轉換。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需要改變話語權,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教育者在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的同時,還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創設溫情與關愛的環境、寬松與愉快的情景,進行對話交流,同時運用網絡話語權,采用健康、積極、理性的話語形式和內容豐富的話語體系。
二是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上,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依托于網絡、微博、微信、QQ群、論壇等新興媒體,使其成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助推器”,溝通學校與學生、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快通道”。通過微信、論壇、網絡聊天等方式,平等對話交流,學生可以表達真實情感,老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動態,及時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客體主體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一方面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從選擇教育目標、制定教育計劃、開展教育活動一直到檢查教育的效果,無一不滲透著教育者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從參加教育活動、感知和認同教育信息、引起內心沖突、解決內心矛盾和實現知行轉化等,都滲透著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沒有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受教育者的思想發展就可能失去正確的方向,而如果沒有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其自身的思想發展也必然受阻。故而,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發掘和培養教育客體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