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揚
【摘要】評價是教育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評價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無級差評價突破了傳統評價模式的單一性、籠統性,體現了全新理念下的評價的全面、及時、有效,更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特點,真正從孩子的立場出發,促進了每一個孩子自身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及時;全面;個性化;多元;立體
和諧教育是教育改革旗幟下的“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主張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而評價則是教育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學生的評價是這樣描述的:“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教育的評價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可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評價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中小學評價與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討論稿)》指出:評價與考試的改革必須體現新的教育評價觀念,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強調評價指標的多元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評價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體現尊重與愛護,關注個體的處境與需要;評價要突出發展、變化的過程,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積極主動的態度;要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由此可見,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僅是學業,而且要推動人的潛能的開發。評價的功能不僅是甄別和選拔,而且要讓學生在評價中得到教育,增強自信,也就是要建立形成性評價體系,從而強化診斷、激勵功能,這也是教育改革的意義所在。
低年級是兒童成長的窗口期,低年段的無級差評價可以為兒童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有句話說得好:“不要在春天搖晃一棵蘋果樹。”稚嫩的小樹苗禁不起狂風暴雨的敲打,給予時間生長,自然會在秋天結出豐碩的果實。人的成長和植物一樣需要時間。“無級差評價”承認個體差異性,不以分數為衡量標準,旨在低年段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為重,以樹立他們對學習的自信心,養成積極、樂觀的學習心態為先。“成長樹”app的使用則是無級差評價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評價改革的一個重點。
這是一棵特別的“樹”,每個學生在學期初認領一棵小樹苗,樹干上有七根樹杈,分別對應六門學科和一項特長,學生每一科目的學習興趣和習慣,課堂表現和作業情況,都在這棵樹上以樹葉的形式展現。學生的表現不同,對應的樹葉顏色也不同。學生需要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讓這棵“樹”綻放出最美麗的光彩。這棵獨特的樹,悄悄地綻放在五愛的低年級,給孩子們帶來了無限可能,也給教師們日常教育工作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與傳統的評價方式相比,這棵“樹”有著太多的與眾不同之處了。
傳統的評價比較單一和集中,單一指的是評價形式的單一,集中指的是評價的時間集中在學期末,家長和孩子能看到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內容就是一張成績報告單。而這棵成長樹則體現了及時性、全面性、個體性、激勵性和立體化五大優勢。
一、動態評價的及時性
傳統的評價只是在學期結束給出一份總結性的報告,或者教師在平時口頭給予評價,時效性不夠。而學業成長樹app是動態的,每門學科都能階段性地呈現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會定期給予學生以描述性為主的診斷式建議。家長不需要等到學期末拿到成績單才看到孩子在各學科方面的學習情況,而是隨時隨地只要有需要,就能打開手機APP,能看到孩子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學習反饋,第一時間掌握孩子在校的學習動態。學生自己也可以通過這棵樹來隨時了解自己的進步和落后方面,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向。這棵“樹”把“讓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變成了真實、可行的方案,而不僅僅是一句空話。動態的評價結果促進了孩子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及時給予家長反饋,有效幫助孩子查漏補缺,發揮所長,而不是到學期末才交給家長一張蒼白的紙制報告單,這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個體發展為目的的評價手段。
“蟲蟲行動”這一項目的開發和使用,將教育的時效性發揮到極致。各科老師可以根據孩子在課堂或者作業上的表現及時評價,有需要的可以直接在孩子該學科上放上一條“蟲子”,并在該蟲上備注說明原因,提醒孩子及時改正。當孩子改掉缺點后教師可以將該蟲“捉掉”。“蟲蟲行動”這一功能的開發,大大體現了教育的時效性。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大樹枝繁葉茂,蟲子意味著對樹葉的啃噬,對勞動成果的破壞,所以當發現自己樹葉長蟲后,孩子內心會無比著急。于是趕緊改掉自己的缺點,讓自己的這棵“大樹”健康成長。這條“蟲子”因及時、有效而備受各科任老師的歡迎,對學生來說增加了真實感,更有效地促進孩子改正錯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成長樹的評價內容不僅有階段性評價,還有總結性評價。每項評價內容皆由各個學科根據自身學科和年段特點,設立符合教學大綱的評價項目。以語文為例,階段性評價就設立了學習習慣、識字寫字、閱讀積累、口語交際、寫話五個方面的日常評價項目,這五個項目的設計依據是學生語文“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要求。每個項目下面還有子欄目,如學習習慣方面,設立了三個子項目:(1)上課專心聽老師講課,聽同學發言。(2)能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3)能自己整理學習用品,養成愛惜學習用品的好習慣。教師根據學生日常的實際表現分別評價,后臺會根據評價的結果生成不同顏色的樹葉。其余方面也都有各自細化的評價內容,在此不作一一贅述。每一項內容評價完畢,后臺都會生成一片相應顏色的樹葉。
此外還有學科嘉年華、月度評價、期末評價這三個總結性的評價。學科嘉年華根據每一學期開展的語文學科活動進行評價,如一年級上半學期是拼音王國闖關活動。月度評價則根據每個月孩子的綜合性表現進行評價。每一個月的月度評價結束,會在成長樹下方長出一朵七色花,七色花的花瓣顏色會根據教師評價成績的不同而變化,表現優異,七色花便會綻放漂亮的七種顏色。而某方面表現有所欠缺時,七色花的某種顏色會相應地變成透明,以此來提醒孩子,下個月繼續努力,爭取讓自己的七色花開得更鮮艷。期末評價則根據最后孩子的期末成績進行綜合性評價。而每一項綜合性評價完畢,孩子對應學科的枝干上會結出一個蘋果,蘋果的顏色也會根據最后取得的成績的不同而變成金色、紅色、綠色三種顏色。
每個學科每學期的評價內容都會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段特點進行相應的調整與改變,以教學大綱為主,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全面發展。
三、評價過程的個體性和激勵性
學業成長樹app是個性化的,呈現的是每個學生個體的進步度。 學生在學習興趣、習慣養成,伙伴關系上的表現,最后都用進步度來評價。學生的成長樹+上生成的每一片樹葉,每一顆果實,每一朵花,都是學生自我努力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努力程度,肯定學生的進步之處,不用結果替代過程。學生的進步通過枝葉的生長、開花、結果來呈現。
學生每個科目到最后都會生成一張頗具個性特點的蜘網圖,在這張圖上每個學科都有五個考查學生的方面。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特點,有各自的發展差異,所以最后生成的蜘網圖形狀各異。有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也許并不突出,但是在伙伴關系上卻非常出色;有的學生也許成績不錯,但在伙伴關系上可能有所欠缺。所以蜘網圖的形狀是各不相同的。無級差評價中的學業成長樹更多的是強調和自己比,關注學生個體的處境和需求,尊重和體現學生個體差異。
因此與以往的成績報告單相比,成長樹的評價更有激勵性。充滿童趣的樹葉、七色花、蘋果比冷冰冰的“優秀”“良好”這些字眼更受孩子們歡迎。無論是樹葉、七色花還是蘋果,都直觀地讓孩子看到了自己學習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化抽象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為具體形象的動畫圖案,一目了然,淺顯易懂,既肯定孩子取得的成績,又明確了需要努力的方向,呵護了每一顆稚嫩的童心。
四、評價角度的多元性
成長樹的枝干設立采用6+1形式,即六大學科(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道德)加一項特長。除各學科老師進行的日常和期末評價外,還另外給班主任設立了一個特長評價項目。將評價的角度從狹窄的學科評價延展為學生真正的全面評價,學生可以自主申報在學科或者藝體等方面的特長表現,給予“陽光、雨露、土壤”,激勵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自己的特長,做最好的自己。
無級差評價突破了傳統評價模式的單一性、籠統性,體現了全新理念下的評價的全面、及時、有效,更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特點,真正從孩子的立場出發,以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差異為前提,以促進每一個孩子自身的全面發展,挖掘孩子的潛能使其更好地發展為終極目標的一種評價體制。
學校的無級差評價體系是為了讓每一個孩子發展得更好,而不是為了區分優良中差。孩子只有發展空間的不同,沒有好壞之分。綻放在校園內的這棵神奇的成長樹,將承載著每一個孩子的美好愿望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