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秀春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主動、樂觀的態度”。這要求幼兒要有很好的自信,自信是促使幼兒充滿信心地去實現自己愿望和理想的動力。幼兒時期是形成個性心理品質雛形的關鍵時期,從小建立自信的心理品質,對幼兒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體育活動以其豐富多彩的形式激勵著幼兒主動參與,克服活動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對建立幼兒自信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幼兒;體育活動;自信
幼兒園規則教育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在幼兒園中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遵守規則,是班級各項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然而,老師們常常發現,即使再三強調,幼兒仍無法遵守規則,對班級有哪些規則不明確,對遵守規則缺乏主動性。為了使幼兒認同規則,提高幼兒遵守規則的主動性,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幫助中班幼兒培養規則意識,更好地遵守班級規則。
一、規則制定,我參與
要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首先要讓幼兒認可規則,只有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對規則內容熟悉,規則意識自然也就加強了。
1.抓住班級當前的問題組織談話,生成規則
制定規則,是為了建立更好的班級常規。因此,班級中當前存在的制約班級常規建立的問題,就成為制定規則的關鍵點。教師應抓住班級當前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幼兒討論,共同制定出規則。例如:針對點心后幼兒你追我趕,活動室鬧哄哄的現象,教師有意識地拍下幼兒點心后活動情況,以播放幻燈片的形式讓全體幼兒觀看后討論:點心后這樣活動好嗎?為什么?點心后應該要怎樣活動?古詩有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幼兒處于活動中,所以不明白應該怎樣做才是好的,而通過幻燈形式,孩子們以旁觀者的身份對活動情況一目了然。孩子們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他們認為,點心后時間很短,不適合玩橡皮泥,因為橡皮泥有很多工具,收拾很麻煩,適合玩小玩具、看圖書、畫畫;孩子們還認為要固定區域,比如看圖書的小朋友可以集中在閱讀區,玩玩具的小朋友可以在座位上等等。通過討論,幼兒制定了點心后的規則:進行輕松的、安靜性的、易收拾的游戲活動,如看圖書、玩自帶的玩具,不能在活動室里面跑。由于這一規則的制定,由教師引導,幼兒為主體,參與了規則制定的討論過程,因此,這一規則滿足了幼兒的實際需要,使幼兒在情感上對規則有了認同感,規則意識自然形成。
2.利用美工區區角活動進行制作,圖顯規則
雖然有了規則,但是很多時候幼兒還是常常會忘記規則的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美工區區角活動,讓幼兒將制定的規則內容用圖示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規則就不再抽象,而變得形象可視。比如:畫一張嘴巴,中間畫上豎起的一根食指,表示禁言,請安靜;畫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旁邊打一個×,表示要關緊水龍頭,節約用水。這些簡單易懂的圖示,把班級規則輕輕松松地表達出來,省去了老師反復說的麻煩。
3.尋找活動室中最佳位置進行粘貼,展示規則
規則的圖示制作好之后,老師要帶領幼兒共同尋找活動室中的最佳位置進行粘貼,如“禁言,請安靜”的圖示要粘貼在閱讀區;關緊水龍頭,節約用水的圖示要貼在盥洗室水龍頭旁邊,要讓幼兒親手將規則圖示進行粘貼,這樣,才能起到時刻提醒幼兒的作用,讓規則入眼、入腦、入心。
二、規則執行,我當先
1.我需要規則
幼兒的規則意識需要在不斷地執行規則的過程當中強化。只有幼兒意識到規則對自己的重要性,內化為幼兒自身的需要,才能使幼兒做到遵守規則。要做到幼兒對規則的認知和遵守規則能達到一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孩子明確“規則跟自己的關系”,是“我需要規則”。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在一日生活中,我們將規則的執行融入幼兒的學習、游戲中,使規則和幼兒息息相關。例如,老師制定了按時來園不遲到的班級規則,可是幼兒并沒有把這條規則記在心上,他們不明白為什么不能遲到。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展開了“為什么不能遲到,要按時來園”的主題討論,她帶領幼兒采訪了幼兒園的門衛,采訪了其他班級的老師,采訪了食堂的叔叔阿姨,他們從采訪中明白了原來門衛遲到小朋友就不能來園了;老師遲到,小朋友們就沒法按時上課了;食堂叔叔遲到,午餐沒法按時分發到班上了;而小朋友們遲到就會錯過很多好玩的區域活動了。從采訪中,幼兒明白了準時的重要性,老師趁機在班級里開展了“簽到活動”, 班級放置電子鐘,設置簽到表,每天幼兒來園按照電子鐘的時間進行記錄簽到,以此來強化幼兒對“按時來園,不遲到”這一規則的意識強化。
2.我修改規則
規則制定后,并不是就讓幼兒一味地從一而終,教師應該要觀察幼兒遵守規則的情況,發現不合理的規則,要及時地組織幼兒重新討論,將規則內容修改或補充完整。例如,中班幼兒每天餐后都會將小椅子擺放到走廊外面,于是師生共同制定了按幼兒號數來擺放的規則,一個號數的椅子挨著一個號數擺放。可是執行了一段時間后,發現按號數擺放并不合理,有的幼兒午餐吃得慢,而號數在前,遲遲未能擺放好椅子,也順帶影響了后面號數的幼兒,不懂得如何擺放椅子。于是孩子們提出來,不能按號數擺放,只能按照吃晚飯的先后順序來擺放。經過孩子們修改后的規則,在執行起來更加順暢了,也得到了每個小朋友的認可。
3.我代言規則
在規則執行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遵守規則的情況,及時發現能認真遵守規則的幼兒,在全體幼兒中樹立榜樣,評為“遵守規則小老師”,讓幼兒代言規則,時刻提醒未能遵守規則的幼兒。尤其是在新的規則制定后,更需要樹立遵守規則的榜樣,激勵更多的幼兒向榜樣學習,讓更多的幼兒迅速地認同規則,遵守規則,加入代言的行列。
三、規則監督,我評價
1.自我評價
為了讓幼兒明確規則意識,自我監督對規則的遵守情況,同時也方便教師一目了然地看清楚都有哪些幼兒能遵守規則,哪些幼兒還需要督促提醒,掌握幼兒遵守規則的總體情況。教師給每個幼兒都準備了若干個貼有幼兒號數的小夾子,幼兒可以通過自我評價,認為自己已遵守規則的可在規則圖示的外圈夾上帶有自己號數的夾子,以此方式給自己進行評價。也可以通過查看夾子上的號數,發現哪些幼兒沒有達成遵守規則的目標,對這些未夾上夾子的幼兒,老師、小朋友都可以提醒或幫助他盡快地遵守規則,甚至還可以利用到家長資源,進行督促提醒。
2.評先懲后
為了不斷地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使全體幼兒遵守規則,就必須要有獎勵懲罰的機制。老師可以組織幼兒討論:對于遵守規則的小朋友我們有什么樣的獎勵?沒能遵守規則的小朋友可以有什么樣的懲罰?把獎懲的主動權交還給幼兒,引導幼兒制定出獎懲的方式。
(1)以獎勵的方式肯定遵守規則的行為
遵守規則的小朋友可以擔任值日生,可以當選班級的陽光寶寶、年段的陽光寶寶,參加幼兒園禮儀隊活動等等。也可設置規則任務,競爭上崗。比如評選“小小旗手”,要求參加評選的小朋友要遵守4—5條規則方當選為“小小旗手”等。遵守規則的幼兒還可以獲得活動優先選擇權,在區域活動、戶外體育分組活動時,可以有優先選擇活動區的優先權,通過種種獎勵方式肯定幼兒遵守規則的行為,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
(2)以懲罰的方式杜絕不守規則的行為
對于不能很好遵守規則的幼兒,我們可以有相應的懲罰,比如在班級中設置一條反思凳,旁邊放置一個電子鐘,不能遵守規則的幼兒懲罰坐反思凳進行3分鐘反思,或者是要求未能遵守規則的小朋友為全體小朋友服務。如,疊餐巾、掛餐巾,整理區域材料等等。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中班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主要的問題在于對規則的認同,以及如何將規則融入一日生活中,幫助幼兒內化規則,堅持遵守規則。研究中我們通過幼兒參與討論制定規則,將規則圖示化等方式,使幼兒對規則在認知上和情感上認同,以此來更好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為了使幼兒對規則進行內化,變遵守規則為自身的需要,我們引導幼兒通過對遵守規則的自我評價以及同伴間的相互提醒督促,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規則,并通過用一定的獎勵和懲罰方式,強化規則的執行。
【參考文獻】
[1]邵蕾. 幼兒對班級規則的認同研究 [D]. 重慶師范大學,2015.
[2]仲偉秀. 3—6歲兒童在幼兒園中的規則教育[J]. 教育藝術,2013(01) .
[3]王建芳. 幼兒規則意識與執行規則能力的培養[J]. 新課程學習(下),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