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擁軍
【摘要】:本人根據攸縣山林糾紛的特點及其危害性,提出在“逐級負責,分級處理,主動協(xié)商,著重調解”的原則指導下,圍繞以人為本,堅持政策主導,遵守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調處程序,注重調處效果,真正實現環(huán)境和諧和人員和諧的大和諧。
【關鍵詞】:林地;林木權屬;糾紛;成因;調處對策方法
【引言】:攸縣地處湘東南部,全縣境內礦藏資源極為豐富,又是一個資源大縣。隨著林業(yè)建設、林地開發(fā)利用速度加快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維權意識提高,各類山林權屬矛盾糾紛隨之凸顯,已成為阻礙林業(yè)發(fā)展,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一大隱患。因此了解和掌握山林糾紛的特點、正確分析糾紛產生的原因,精心探索研究調處化解方法,對推進我縣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山林權屬糾紛的主要原因
1.1受利益驅使。山林權屬之爭,實際上是利益之爭。在人民公社集體化時期,大部分山場都是荒山,但從八十年代開始國家采取多方措施營造林木,經過幾十年的撫育,昔日的荒山,現變成了林海,山上有了收益,山林權屬糾紛隨之暴發(fā)。凡是山林糾紛多的地方,往往都是山上林木蓄積多的地方,爭到了山,就等于爭到了“錢”,所以林農們?yōu)榱藸幧讲幌ЩㄙM巨資,致使一些本沒有爭議的山場,人為地變成了“爭議山”。
1.2基層干部參與制造糾紛。糾紛能否正常處理,關鍵在當地干部,有些基層干部法制觀念不強,本位主義思想嚴重,為了小團體或個人利益,往往有意無意地支持或卷入到山林糾紛中去,也導致了一些本沒有糾紛的山場有了糾紛,小糾紛變成了大糾紛,給山林糾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當前農村山林權屬糾紛調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調處隊伍法律素質偏低,觀點不明確。由于農村山林糾紛逐年增多,政府部門顧此失彼,為了穩(wěn)定大局,常常從各單位抽調相關人員組成調處工作隊,代表政府對山林土地糾紛進行調查調處,而該臨時組成的調處工作隊員大多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和調解專業(yè)知識,在調查取證中有的調查人員無執(zhí)法權,致使取證無效,有的違反辦案程序,致使調處程序違法;有的在各方當事人提供多個相抵觸的證據時,不能按照證據使用規(guī)則一一認定或排除,致使認定事實錯誤或模糊;有的在接到糾紛調處申請后,不知從何入手,只能模棱兩可,草草從事,作“和稀泥”的調解,難以說服群眾。
2.2調處工作隊員責任心不強,糾紛久調不結。由于林業(yè)糾紛調處工作隊是抽人組成的臨時機構,工作人員接案后,責任心不強,為了尋求一段時間的穩(wěn)定,避免群眾上訪,將大部分時間放在做群眾思想工作上,不敢接觸糾紛的實質,不敢理直氣壯地指出當事人的過錯,懼怕群眾上訪,懼怕“搬開石頭螞蟻多”,致使不少糾紛久調不結,上批調處工作隊接案后,作了一定調查,穩(wěn)定一下糾紛當事人的情緒,又將糾紛轉交下批工作隊調處,一批轉給一批,轉來轉去,群眾糾紛仍然得不到調處。
3山林糾紛調處的方法與對策
3.1建立調處體系和機制。山林權屬糾紛涉及面廣,紛繁復雜,建立調處網絡,健全調處機制是化解糾紛的基礎。要成立相應的調處機構,負責轄區(qū)內的山林糾紛調處工作。村民委員會是最基層的組織機構,要充分發(fā)揮情況了解、人員熟悉的優(yōu)勢,小糾紛積極組織調處,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大糾紛積極協(xié)助縣、鄉(xiāng)調解部門,做好群眾穩(wěn)定工作,提供真實證據。發(fā)現新問題及時修正,對調解人員進行績效考評,獎勤罰懶,提高調解工作效率。
3.2把握調處的基本原則。一是必須堅持黨委、政府的統(tǒng)一領導,依靠群眾的原則。二是必須堅持保護資源,發(fā)展林業(yè)的原則。三是必須堅持安定團結,維護群眾合法利益的原則。四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自愿平等的原則。五是必須堅持尊重事實,依法調解的原則。要重調查、重事實,依法定性、依法調處,不得偽造事實,徇私枉法,踐踏法律。六是必須堅持分級負責調處原則。七是必須堅持多方并舉,盡可能使用非訴訟調處的原則。訴訟具有成本大,程序繁瑣,傷感性之弊端,同時還存在執(zhí)行難的問題。八是必須堅持先易后難全面調解的原則。
3.3規(guī)范調處的程序。山林糾紛調處首先是深入調查研究,全面掌握糾紛發(fā)生的原因,分析雙方的證據,準確界定糾紛的性質,對糾紛爭議事實清楚,矛盾不復雜的小糾紛可組織雙方當事人現場調處,當場劃清界線。對雙方爭議分歧較大的糾紛調處應分別聽取雙方的意見和希望達到的目標找出矛盾焦點,以事實為依據耐心做雙方的工作,使雙方意見逐步達成一致。
3.4講究調處的方法。山林權屬糾紛調處要按“教之以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法”的總體思路開展工作,調處人員要向雙方當事人宣傳國家政策法律,告訴雙方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因糾紛鬧出矛盾,爭斗觸犯法律,得不償失。
3.5注重調處的實際效果。一要注重調處的質量。調處工作一定要重證據、重事實、重調查研究,要依法辦事、依理辦事,力求公平,完成調處的糾紛要經得起時間考驗,避免扯皮反彈,真正對人民群眾負責。二要注重社會效果。調處糾紛要達到三個有利于標準,有利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有利于林業(yè)發(fā)展,有利于安定團結和諧相處的社會局面。三是注重群眾感受。山林糾紛調處要讓糾紛雙方和周邊群眾感受到政府對群眾的關懷,感受到調處工作是政府為民辦實事,做好事。四要注重提高群眾素質,在工作中全面宣傳法律知識和黨的政策,讓廣大群眾從中學法,依法維權,依法辦事。五是注重鍛煉調解隊伍。通過山林糾紛調處化解的具體實踐,不斷提高調處人員的素質和辦事效率。
結語
伴隨山林利用開發(fā)速度的不斷加快,以及人民群眾維權意識的不斷提高,山林權屬糾紛問題變得更加復雜,為了奪取更多的經濟利益,矛盾雙方常常忽略了山林資源的保護與再生,進而對山林造成了掠奪性、毀滅性的破壞。與此同時,矛盾沖突中產生的聚眾械斗行為,所造成的人員傷亡現象更是直接影響了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因此做好山林權屬糾紛調處工作,對維護林區(qū)穩(wěn)定,對協(xié)調山林保護與利用,對促進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以及林業(yè)發(fā)展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葉大平,楊星明.山林權屬糾紛的成因及調處對策[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6(23).
[2]蒙權東.探討農村山林糾紛成因、特點和調處對策[J].華東科技:學術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