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暢
【摘要】高校只有自覺地服務于一定時期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教育才會有明確的培養目標,才能形成符合社會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才會有適應產業發展狀況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學校介入區域經濟的有效形式。本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利用現在發達的網絡搭建一個校企合作的平臺,并研究這個線上平臺的運營模式和與之相配套的教學方法,力求提供實現中小型企業項目導入課堂便捷而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藝術類專業;區域經濟;線上平臺
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將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和肇慶市作為主體納入規劃范圍,輻射泛珠江三角洲區域,與港澳緊密合作也納入規劃,促進珠三角進一步發揮對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作為身處珠三角地帶的獨立高校來講,應該積極響應號召,自覺服務于區域經濟,促進社會發展;作為本地方的高校應該積極參與,在培養人才方面進行改革,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藝術類專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獨立學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應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才。那么藝術類專業如何配合區域經濟的發展,首先要認識到藝術類專業這個大概念下到底包含了哪些內容。藝術類專業有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動漫、服裝、包裝、產品等。在我國經濟轉型期,政府提倡加快現代服務業,促進信息咨詢和創意產業的發展,拓展新興服務領域,藝術類專業是創意產業的重要資源,可以通過創意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并且創意產業不是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屬于零影響,環境設計甚至可以用其智慧將我們所處的環境變得更加美好。
隨著全球知識型產業建設不斷發展,國內的創意產業成了高密度的投入,并涌現了大規模多人力的現象。深圳和上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到了“設計之都”的稱號,種種現象都表明創意產業可以成為當前社會的經濟增長點。我國港臺地區的創意產業發展相較內地稍早,目前國內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地區也一直在積極地推動產業發展,已經建設了很多創意產業基地,非常具有開創意義。中國一直在努力從“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作為培養高級人才的高校自然不能缺席國家復興的征程。
二、校企合作與交流的線上平臺建設研究
目前校企合作有一個急需改進的地方就是三方溝通,即企業、學校、學生之間,各自的需求難以有合適的渠道予以表達。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企業來講,畢竟還是處在生產前線,無法與學校進行純粹的教育合作;作為學校來講,不能只為一家或幾家企業培養專門人才,應該立足整個行業,并了解行業內企業間的差異性,最好能與行業代表一起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規格;個體學生更是無法從教育層面去和企業進行什么溝通了。如果使用現階段成熟的網絡技術和計算機建立一個溝通平臺就方便很多。
線上平臺可以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方便企業發布需求,例如發布訂單、實習崗位等信息,學校可以全面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對人才的需求,從而進行人才適用性的教育改革,根據行業發展趨勢調整教學思路,使得課堂教育不再和高速發展的社會脫節。二是企業間的各種軟硬件資源也可以在平臺上進行共享,對企業生產來講是一件好事。三是學生有渠道可以直接和企業進行溝通,了解企業文化,不僅讓自己清晰認識自己的專業水平到什么程度,還可以拓寬將來的就業方向,因為平臺上的企業是以行業為單位進行建設的。
三、藝術類專業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線上平臺的搭建及運作模式
藝術類專業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線上平臺應該是多空間、多模塊存在的,這樣可以讓不同人群從不同需求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那么就應該設置三條通道,即學校層面、企業層面和學生層面,各個層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滿足企業與學校、企業與企業、學校與學生、企業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和溝通,以學校作為中心,企業作為依托,對整個區域的創意產業進行覆蓋。這樣三方之間都可以受益,企業面向學生發布訂單,例如設計需求,可以用較低廉的價格買到創意;學生可以通過完成訂單,對自己的專業水平進行了鍛煉;學校可以在這種互動中對人才供需、人才培養、科研、技術等方面與企業進行交流合作。具體的搭建及運作模式思路如下。
1.校園教學網絡建設。首先作為學校這一通道,要公開透明化自己的培養方式與目標,尤其藝術類應該分專業、分方向的進行建設,力求使得教學資源讓企業能夠明了。這樣做的目的是校企雙方可以在教學領域展開合作,例如在培養方案上給予意見和建議、實訓基地建設、雙師型師資力量建設、人才供需溝通等。然后學校可以在校企聯合方面,介紹自己所具備的軟硬件設施、社會服務能力、對企業的期待與合作方式等,方便企業和學校相互遴選,在科研方面也可以展開合作。同時學校還可以將臨近畢業屆準備參加實習的學生的基本信息放上平臺,如專業信息、獲獎情況等,方便企業直接針對自己所在領域挑選人才,安排實習崗位。
2.從企業通道上,企業要全面且詳細地介紹本企業的文化、經營概況、生產流程與技術要求,最主要的是要明確人才需求,這樣可以讓學校清晰地認識企業現狀或動態,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可以更加符合社會需求,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的同時也是在提高學校的就業率。企業與企業之間也可以通過本平臺進行資源共享與合作,形成產業鏈條,聯合為教育進行經驗和技術上的指導。
3.學生通道,建立個人頁面,可以上傳自己的平時作品、個人信息、在校期間的成績,也可以將自己的就業需求發布,讓企業和學生之間可以進行相互選擇。
4.設立訂單中心,企業可以將自己的設計項目用較低的價格在平臺進行公開招標,學校老師可以根據項目信息將其引入課堂教學,組織學生分組對這種實際項目進行演練,并進行公開公正的投標,中標的小組可以自主安排所得酬勞。這種教學方式,一是結合實際,用實踐來檢驗平時所授的理論知識,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成長,比做假題要來得實在。二是分組競爭,對學生來講更有學習動力,更有成就感,學生的學習干勁和氛圍得到極大的提高。三是可以獲得一定酬勞,這種酬勞對于企業來講遠低于市場價,但是對學生來講多少可以解決一些家庭負擔。
在訂單中心,可以按照專業和方向按類別進行設置。例如環境設計公司可以發布設計需求,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的方案征集、效果圖與施工圖的繪制等工作;視覺傳達設計的企業可以發布廣告招貼、書籍裝幀、版式設計等工作;動畫公司可以發布原畫設計、腳本、制作方面的工作;產品設計公司可以發布UI設計、產品造型設計等工作,然后按照工作量的大小和難易程度進行定價,發布招標信息,明確截標日期。除了所付酬勞低于市場價格以外,對于企業來說還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購買所有競標的作品,并申請專利,一方面擴大企業創意構思的儲備量,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將來出現同類產品競爭。所以訂單中心的設立對于三方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同時極大地增進了三方間溝通與交流。
5.設立交流論壇,企業和學校、學生可以相互發表科研成果分享,學校和學生可以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企業結合自身利益選擇將學校的科研成果促成現實,同時企業也可以為學校和學生提供行業內最近動態和信息。
高等教育服務于區域經濟,與之協調發展并進行良性互動,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線上平臺的建設比學校每學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集中實習要節約許多人力物力,包括財力,況且很多企業也不具備同時容納很多學生一起進行集中實習,藝術類專業尤其如此,這和從事創意產業的企業架構與規模有一定關系。所以很多高校藝術類學生實習都是分散自主進行實習,對學校來說管理是個極大的難題。因為學生分散在各個城市的各個企業,無法實時監控到每一個學生的真實實習狀態。線上平臺的建設是連接企業、學校和學生的綠色通道,是將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實處,實現共贏的途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7-29.
[2]張偉,等.藝術設計與地方經濟關系的探析[J].包裝工程,2010(01).
[3]胡赤弟.論區域高等教育中學科—專業—產業鏈的構建[J].教育研究,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