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具有水源涵養、水土保護、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等作用,加強岷江上游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對于保障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快速增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岷江上游 森林生態 建設 保護
隨著旅游業的快建發展、帶動了九環沿線的農業,畜牧業、種植業、養殖業、交通運輸、建筑業、等三產的迅建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解決了很多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產生了積極的正面效應。在產生正面效應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就是負面效應。
首先是人們對征占用林的需求進一步擴大。最近20年來,松潘縣貢杠嶺、尕里臺岷江源頭植被呈快退化狀態,土地石漠化已初見端倪,岷江源頭濕地遭到破壞,有的地方人為開挖排水溝,局部沼澤面積不斷縮小、岷江河水位逐年下降、植被出現逆向演替狀態。岷江主要畜水的紅星巖、雪寶頂、終年結雪、雪限逐漸后退加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過度采伐。采伐后跡地未得到及時更新,很多地類發生變化、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深刻闡明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實觀路徑、開啟了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征程。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態。 建設生態文明實際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1998年那場百年不遇的洪災,以長江沿岸的廣大人民群從飽受重大生態苦果為代價后,黨中央、國務院啟動了植樹造林為主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使長江上游生態的失衡和過度采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嚴重的情況得以緩解,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但由于旅游業的發展,給林地保護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亂占林地現象較為嚴重,如何解決好岷江上游林地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是當前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岷江上游水源涵養林地段亂占林地現象
1.岷江上游水源涵養林地段修建、搭建旅游購物點現象嚴重。
按照四川省森林資源區劃細則規定、長江一級支流上游從源頭沿河流下行20公里,沿河兩岸對面坡150米內為水源涵養,林地這個區域內的森林、灌木林都屬于水源涵養林,在這個區域內嚴禁任何單位、任何人在此修建、搭建建筑物,嚴禁一切毀體、滅灌等行為。然而總有一些有背景的人物,置法律與不顧,利用“權利關系”在別人都認為不可能修建房屋的地方,修建起大型旅游購物點,且占用林地面積達到3公頃之多。建筑物周圍長滿著鮮卑、花、錦雞兒、高山柳等植被、伴有少量云杉、叉枝圓柏等喬木樹種。購物點內呈現出白茫茫的一片砂石地,是人為的毀林滅灌行為,而這種行為越演越烈造成亂占林地越來越嚴重、土地從石漠化演變為沙化、如再進行修復是要付出非常昂貴的代價。若爾蓋沙化修復的難度我們是看見過的、政府從人力、物力投入了多少個億、至今治沙效果成效甚微,不要等到我們的子孫后代嘗到生態苦果才覺醒,才開始制止毀林占地的行為、已為時已晚。
2.毀林開荒建立藥材種植基地
根據森林法二十三條等一款、禁止毀林開荒、毀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毀林行為,在水源涵養林區應禁止這些行為,然而由于林業、牧業區劃細則上的矛盾在區劃工作中林業部門把植被覆蓋率大于35%以上劃為灌木林地,小于30%的劃為灌叢地,而畜牧上把灌叢地劃為牧業用地,這個標準的重疊就直接造成了兩家管、兩家都不管的現象。有些商家瞄準了這個空隙,通過當地政府官員以招商引資項目為由乘機大面積占用林地滅灌毀林改變土地用途,種植中草藥,而林業主管部門領導明知這是不允許的,但頂不住縣級領導的壓力、為商家辦理了林地征占用手續,使其合法化。商家征占林地面積大于100公頃以上,占地中不但滅灌毀林、還破壞了原有的濕地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生活在當地的人們感覺到天一下雨江河就變得渾濁不堪、有人曾戲言:岷江若是在繼續滅灌開荒、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變成第二條黃河!這不是危言聳聽,不要等到演變真正的第二條黃河時才覺醒,再恢復生態那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3.岷江源頭亂采砂、取石。
岷江源頭是重要水源涵養林區和水土保護林區,是維系長江中下游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生命、生活及三峽水庫的重要 樞紐和命脈。森林法、水利法都明令禁止在江河源頭采砂、取石、但就有一些“強權關系戶”打著為成南鐵路建設需要砂石的需求的由頭,在岷江水源涵養林地段挖砂,造成岷江河常年渾水不斷、河床被破壞、河床滲透、地上水與地下水供求不平衡,地上水逐年在減少,河灘地植被遭破壞、有些濕地在悄然消失。給當地生態平衡造成了嚴重的危機,如果在不制止、任其他續亂挖亂采下去,受害的將是成千上萬的人民,不要等到岷江河干了再去呼吁保護岷江、保護生態、那時為時已晚。所以保護岷江河應立即行動、刻不容緩。
保護岷江上游生態環境的幾點建議
首先應該從政策層面理順環保與林地、牧地、農地的關系、明確界定地類劃分的標準。該是屬于林地的就一定按標準劃為林地、該是農地或牧地的就化為農地或牧地、區劃細則明確界定區劃標準,不要再出現各部門區劃出的地類形成重疊現象造成多部門多頭管理配合不一、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爭權推責、權責不清等問題。岷江地處高山峽谷區、生態非常脆弱,是地質災害發生頻發的地區。按照現行管理體制,沿山、沿江的森林、林木屬于林業部門管理。植被、草場、水域等涉及林業、國土、水利、建設多個政府部門,形成了各施其政、各謀其政、力量分散、多頭管理、效果不佳,林業部門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牧業部門實行退牧還草工程、其中還存在著灌叢地,有林地作為牧業用林的現象。牧業部門把灌叢地區劃為牧業用地、有林地劃為林下草地,并經過縣級人民政府頒發了草場證、這樣便形成林權證明與草場證的一地雙證現象、對于那家來說都是合法的,但又是對立的。所以區劃細則、在政策層是存在矛盾的。
其次是抓好林地審批權、林業部門做為林地審批的權利機構、在林地征占用工作中應認真勘驗、嚴把審批這一關、嚴格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實施細則辦理相關手續,對于來自上級的壓力通過政府或紀委來減輕壓力。作為上級領導人也應該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不要把個人的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以權代法、以權壓人。林業主管部門森林保護人員應經常在岷江源頭進行巡護管理工作、對毀林開荒、毀林采砂、取石、滅灌還草等行為進行堅決抵制,執法必須逗硬、決不允許為岷江源頭亂占林地的單位或個人辦人情證,林業部門應適當提高護林人員的工資和報酬、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動員全社會參與、監督岷江源頭的森林管護和水源涵養林保護,讓那些在源頭開辦旅游購物點商家撤除建筑物、恢復林地的原貌,對于退化的灌林地、灌叢地進行植被恢復與重建,以達到保水、保土的目的,把多部門治理荒山的資金集中統一起來、由一個部門來開展治理工程,在治理工程中應避免拔苗助長現象,嚴禁栽植幼樹大苗,避免造林成活率不高、死亡率較大的現象。精心規劃設計、嚴格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因地制宜,實行喬灌草相結合、造林封育相結合。政府統一協調林牧矛盾、公安、旅游執法、林業、牧業、工商部門等統一聯合執法、對于違章建筑、非法在水源涵養林地段毀林開荒、滅灌及從事其他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取綈、保證岷江源頭水源涵養的安全、使水源涵養林退化嚴重的荒山、林地、灌木林、灌叢地、濕地得以修復、使逆向演替的植被開始向順向演替、恢復岷江源頭山清水秀的本來面目、還老百姓一座青山、一條清河。
【參考文獻】:
[1]:綠色天府 2015.7 林業治山破解生態系統退化難題
[2]: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3]:四川林業科技 2007.6松潘縣集體林權改革初探 趙德明
[4]:綠色天府 2017.7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堯斯丹
[5}:四川林業科技 2017.6 松潘縣森林資源調查和森林經營問題及對策初探 劉利平
作者簡介:馬艷 女 1976年生、1996年參加工作、現任松潘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工程師、長期從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規劃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