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縱觀其一生,他雖仕途坎坷,但能始終做到身在廟堂心系百姓。蘇軾一生能堅持做人以廉為首,理政以廉為上,其政德思想也深深影響了習近平總書記,習總書記在講話和著作中多次引用蘇軾的名言警句來闡釋自己的執政理念。因此,我們有必要從蘇軾的政德思想中汲取智慧,爭做合格黨員。
關鍵詞:政德思想 合格黨員 勤政擔當 廉政 民本
當前全黨全國正在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其中就包含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要做合格黨員,就非常有必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近日翻閱《習近平用典》一書,感覺受益匪淺。有人做過統計,書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竟是蘇軾。蘇軾雖然離開我們已經900多年,但不少當年蘇軾工作過的地方都經常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人們紀念蘇軾,不僅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天才和藝術天才,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是身在廟堂心系百姓的政治家。蘇軾的政德思想也深深影響了習近平總書記,所以他在講話中多次引用蘇軾的典故來闡釋自己的執政理念。下面就讓我們循著總書記引用過的一部分蘇軾的典故梳理一下蘇軾的政德思想,看看其中哪些政德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蘇軾勤政擔當的思想,做到政治合格。2014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引用了蘇軾《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札子》一文中的“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一語。這句話意思是說治理國家既不可隨便制造事端,出了事也不可膽小怕事。蘇軾用這句話突出強調了國家和各級官員要有擔當意識,在處理政事上既要慎重,又要抓住時機,積極主動,勤于政事,體現在工作中就是要有敢于擔當的思想。
1089年,蘇軾再次到杭州為官,面對西湖沼澤化日益嚴重的情況,他上書朝廷《乞開杭州西湖狀》請求開浚西湖。蘇軾令匠人把西湖中挖出的淤泥用以修筑蘇堤,但西湖淤泥太軟,要修堤壩必須摻和硬土,因此蘇軾想挖掘高麗寺旁的赤山硬土備用,但此舉遭到高麗寺僧強烈反對。據西湖旁邊花家山莊東坡亭的碑文記載:“寺僧謂赤山乃寺左護龍沙,力諫不可,軾遂許愿以身護法。”面對僧人的反對,蘇軾選擇了為百姓擔當,修筑堤壩之事不能耽誤,蘇軾愿意舍身護法。從此,西湖旁邊便多了這尊蘇軾護法石像。石像碑亭旁的那副對聯:“垂老舍身依古寺,長留真相在西湖”便是人民對他的贊譽,此后,蘇軾為了百姓福祉敢于擔當的精神也長留人間。
“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話強調的是我們國家在發展道路、政治制度等根本的問題上要有主張。后來總書記在談到外交政策時也提出了“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的主張,跟蘇軾的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2014年4月30日習總書記《在新疆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引用蘇軾《晁錯論》中“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這句話,這也是習總書記非常喜歡的一句話。蘇軾用這段話分析了晁錯改革失敗的原因,在于“坐觀其變”。習近平總書記用這句話告誡各級領導干部要善于把握形勢,根據形勢變化勤于政事。另外,習近平總書記在早年的著作《擺脫貧困·從政雜談》中還曾化用蘇軾的“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來指導青年干部健康成長。習總書記引用這幾句話是提醒黨員干部要政治上堅定,關鍵時刻才能把握全局,增強政治定力。因此做合格黨員要像蘇軾那樣做到勤政擔當。已經看得清的方面,要深入研判、早做謀劃、從容應對;對暫時難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蹤、未雨綢繆、靈活應對。
學習蘇軾存綱紀思想,做到執行紀律合格。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了蘇軾的“紀綱一廢,何事不生?”一語,強調法紀的重要性。這是蘇軾向當時神宗皇帝所上奏折中的一句話,是針對當時朝中大臣經常踐踏法紀,肆意妄為,引起民怨沸騰的現象所說的。后來他又在《上神宗皇帝書》中提出了“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的政治主張,可見在蘇軾心中,朝廷官員要注意依法辦事才能深得人心。
蘇軾知密州期間,面對“盜賊漸熾”的現狀,上書《論河北京東盜賊狀》,指出治盜必須與治吏相結合。據記載,安撫司曾派幾十名兇悍的衙役入密州奉命捕盜,沒想到這幫外來的“悍卒”,要比盜賊更橫暴兇殘,他們甚至借機強掠百姓。百姓不堪其擾,紛紛找蘇軾告發。蘇軾表面不予受理,卻暗中找人調查真相。待到證據確鑿,他調遣人馬迅速出擊,一舉將禍害百姓的惡衙役全部抓獲,然后在府衙內公開審理并嚴肅懲處。蘇軾知密州是他第一次主政一方,懲治惡衙役此舉,也是蘇軾“存綱紀”思想的具體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紀綱一廢,何事不生?”一語意在強調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這根弦不能松,從而告誡領導干部要增強紀律意識,守住紀律底線,增強紀律定力。因此,做合格黨員就要學習蘇軾的存綱紀思想,遵紀守法,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執行紀律合格。
學習蘇軾廉政思想,做到品德合格。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講話中引用蘇軾的《范增論》中“物必先腐,而后蟲生” 一語,告誡領導干部加強官德修養要注意從自身做起,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要保持清正廉潔,人人廉政,全黨才能抓好反腐倡廉建設。蘇軾本人一生堅持做人以廉為首,理政以廉為上。這從他的《赤壁賦》中的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一語中也可以看出。
蘇軾在《后杞菊賦》一文提及他自幼生活困苦,到密州為官之后,“日與通守劉君庭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捫腹而笑。” 作為密州最高軍政長官,他食枸杞野菊花,卻能捫腹而笑,其廉潔奉公、超然物外的政德節操,理應成為歷代官員的楷模。他離任杭州時,有好友送給他黃金5兩、白銀150兩作為禮物。盛情難卻,他收下后卻把這筆錢轉贈安樂坊,用來為貧困群眾治病。而安樂坊正是蘇軾在杭州為官期間創辦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公立醫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他早年作品《擺脫貧困·清廉從政》中曾經說到:“當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獻,就是服務,要立足于理想,不要光圖自己實惠。‘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也是對黨政干部的起碼要求。”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就要求領導干部注重自身修養,只有自身不腐,才能抵御各種蟲的誘惑,才能做到“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因此,黨員領導干部注重自身道德修養,做到品德合格,像蘇軾那樣做人以廉為首,理政以廉為上,做到習總書記要求的清廉從政,為官一場,造福一方。
學習蘇軾民本思想,做到發揮作用合格。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視察時曾引用蘇軾《賜新除中大夫守尚書右丞王存辭免恩命不允詔》中“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一語來說明領導干部胸懷天下為民服務對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另外蘇軾在其《諫買浙燈狀》一文中呼吁當朝皇帝“深計遠慮,割愛為民”也充分體現了其民本思想。
蘇軾在密州為官期間,最為當地百姓津津樂道的是其循城救嬰的故事。當時密州受災,許多百姓無衣無食,不得不把嗷嗷待哺的嬰孩丟棄。有一次,蘇軾和同僚沿著城墻根挖野菜時,在枸杞叢中發現一棄嬰,遂抱至府中收養,并帶領州府官員到野外尋找棄嬰。短短幾天,州府中就收養棄嬰40余名。他在《與朱鄂州書》中曾提及此事:“軾向在密州,遇饑年,民多棄子。因盤量勸誘米,得出剩數百石別儲之,專以收養棄兒,月給六斗,比期年,養者與兒,皆有父母之愛,遂不失所,所活亦數千人。”十年后,蘇軾赴任登州路過密州,那些當年被他收養活下來的棄兒及其養父母紛紛前往拜謝。
民本思想是儒家哲學的核心思想,蘇軾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與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高度契合。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因此,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全面把握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以上總結的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引用過蘇軾的名言警句,這些內容今天讀來仍然很有借鑒意義。今天我們爭做合格黨員,應當繼續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學習蘇軾的這種勤政為民、敢于擔當、存綱紀、民為本以及廉為首等思想,這對于我們踐行“四講四有”,爭做合格共產黨員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王慧敏.東坡像前說擔當[N].人民日報,2015-05-22.
[2]徐增寶.燕處超然——蘇軾與密州[M].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趙金光,山東省諸城市委黨校高級講師,主要從事黨史黨建研究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