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弱有所扶”的國際經驗比較及其對我國社會幫扶政策的啟示

2018-08-08 04:38:50
山東社會科學 2018年8期

左 停 金 菁

(中國農業大學 人文與發展學院,北京 10008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發〔2015〕34號,以下簡稱《決定》)作出了2020年實現脫貧的戰略部署,提出低保等社會保障兜底脫貧等一系列舉措,這為2020年之前全面脫貧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礎。近年來,中國扶貧工作快速推進,扶貧效益顯著,中國扶貧人口的生理性特征也逐步凸顯,包括經濟、物理和生理意義上的脆弱群體將會成為社會幫扶政策的主要目標群體。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強化脫貧攻堅、兜底扶貧的同時,進一步強調要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的短板,并提出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要求。脫貧攻堅具有階段性,但民生福祉卻是一個永久性的話題,新提出的七大要求是跨時代結點的社會發展要求,承接著脫貧攻堅戰和2020年后的扶貧工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的后扶貧時代的扶貧濟困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弱有所扶”作為一個全新的提法,需要在未來的政策設計中給與更多關注。本文認為關于“弱有所扶”國內外有不少經驗可供借鑒,應多維度不斷完善和創新社會保障減貧的方式,激發包括救助對象在內的貧困人口的內生發展動力,培育貧困人口的發展能力。應著眼于2020年后,應逐步實現社會救助扶弱扶貧扶困的規范化、制度化,包括貧困線的合理確定和共同使用、不同措施之間的有效銜接。

一、國際“弱有所扶”的政策設計維度

貧困的產生,一般源自于自身因素、自然環境以及社會因素,是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條件等綜合影響的結果。貧困人口,較之于其他人面臨著更多風險,具有較高的脆弱性。換言之,貧困人口具有生理脆弱性特征、自然災害與自然風險多發特征、易受社會轉型、市場經濟波動與不確定性影響的特征以及社會保護不足等特征。而就貧困人口個體而言,很容易因自身發展能力不足或缺乏發展能力,導致收入不足。隨著扶貧工作的推進,殘疾人、老年人、兒童等弱勢貧困群體成為剩余貧困的大軍,其發展能力相對有限,傳統的產業、就業等開發式扶貧措施難以有效解決這些群體的貧困問題。剩余貧困人口對社會幫扶政策的需求性增強,這為社會幫扶政策的適應性帶來挑戰,需要不斷改革創新。“貧困人口”是中國語境下的一種政策話語,國際上尤其是發達國家,更強調“脆弱群體”的概念。多數發達國家并未針對性提出“扶貧”概念和識別貧困人口,但各個國家、各屆政府始終將減貧作為自身重要職責,并將減貧的目標內化到相關社會幫扶政策的目標之中,而社會弱者是其主要的政策對象。在精準扶貧話語下,幫扶的對象是貧困人口,但從長遠來看,幫扶政策應該逐步從幫“貧”延伸至幫“弱”。脫貧攻堅期間,我國對剩余貧困人口或脆弱群體的幫扶政策主要是以社會救助政策為主。鑒于剩余貧困人口或脆弱群體的特征,既有的減貧政策設計實際上并不足夠。在世界范圍內,關于社會政策內的針對貧困人口或脆弱群體的社會保障、社會保護、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的話語體系并沒有嚴格的統一界定,但正是因為沒有統一設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豐富多彩的社會保護扶貧的政策實踐反而可以為我國提供可供借鑒比較的案例。梳理多國社會幫扶發現,“弱有所扶”的政策是依托于但又遠遠超出傳統的社會救助政策。筆者著眼于對各國的社會政策(以社會救助政策為主,兼顧其他瞄準或有益于脆弱群體的社會政策)扶貧的政策設計進行梳理,從幫扶條件或模式、給付方式、幫扶對象、實施載體以及對象瞄準或對象識別路徑五個維度分析國際“弱有所扶”政策設計(見表1)。

表1 國外社會幫扶政策設計維度及內容分類

(一)社會幫扶政策的模式

按照社會救助模式的不同,可以劃分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CCT)、無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UCT)、工作福利(Workfare)、專項救助以及其他社會救助。社會救助的給付方式多樣,包括資金、實物、服務、稅收減免等內容。其中,有/無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是以資金給付的形式救助,而工作換福利和專項救助往往是以服務為內容的救助,其救助對象多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體,或者有特殊社會需求的貧困群體。無條件現金轉移支付、專項救助和其他救助要求政策對象具備準入資格,而有條件現金轉移支付和工作換福利在政策對象具備準入資格的基礎上,還要做出積極的勞動付出或行為改變,具有一定的積極性和發展性。

(二)社會幫扶政策的給付方式

資金是最主要的社會幫扶給付方式,目前突出表現在大量的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CCT)和無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項目(UCT)。此外,社會救助還以實物和服務形式支付。其中,實物型社會救助主要包括食物、食物券、代金券、住房等。例如美國會給貧困家庭發放購買生活基本品的代金券*哈瑞爾·羅杰斯:《美國的貧困與反貧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在非洲地區推行了以工作換食物(Work for Food)的短期的食物救助項目,救助內容也以實物為主。服務類的社會救助突出表現為工作福利和部分專項救助。其中工作福利(Workfare)備受歐美國家推崇。醫療救助主要是給救助對象提供醫療服務。如德國實施了補缺性的“護理救助”制度*劉濤聯:《聯邦德國的老年防貧體系:社會救助制度的動態擴展與增量擴容》,《社會保障評論》2017年第2期。。此外,稅收減免也是社會幫扶給付方式的一種。幫扶對象或幫扶家庭符合規定條件即可享受稅收減免政策。例如英國實施兒童稅收抵免政策(Child Tax Credit,簡稱CTC)*劉蘇榮:《論英國的兒童社會救助政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經濟研究導刊》2015年第16期。,一些國家還實施了工作抵稅額的政策(Working Tax Credit,簡稱WTC),以提高勞動人口的工作動機*劉嘉慧、黃黎若蓮:《英、美兩國及大中華地區社會救助制度發展的反思》,《社會保障研究》2009年第2期。。

(三)社會幫扶政策的對象

社會幫扶對象具有有限性,有些國家的社會救助對象范圍在不斷縮小。例如德國在社會救助政策改革中,不斷縮小社會幫扶對象,并將其框定在沒有就業能力的人群中*喻文光:《德國社會救助法律制度及其啟示——兼論我國行政法學研究領域的拓展》,《行政法學研究》 2013年第1期。。目前,社會幫扶政策主要面向貧困群體和低收入者,諸多救助政策的目標群體有特殊性,如殘疾人、老年人、兒童等生理脆弱性群體以及單親家庭等特殊家庭。

(四)社會幫扶政策的實施載體

社會幫扶政策主要是依托家庭這一社會單位來實施,部分瞄準特定群體的社會幫扶政策則是以個人為載體。此外,也有部分社會幫扶政策是以學校、養老機構等為平臺和載體來落實具體的社會幫扶政策。例如美國和英國實施的“學校早/午餐計劃”和“免費學校用餐”;印度實施的“免費午餐計劃”,救助對象已擴大至所有小學的學生,這有效提升了貧困家庭的子女的入學率*楊旻旻、連進軍:《印度改善弱勢群體基礎教育的舉措及成效》,《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3年第4期。。

(五)社會幫扶政策的對象識別路徑

從幫扶對象的識別路徑來看,可以將社會幫扶分為兩種:第一種形式是直接瞄準貧困個人或脆弱性個體;第二種形式是將貧困地區/社區作為一道社會幫扶“過濾器”,瞄準特定地理范圍或行政區域的貧困個人或脆弱性個體,該路徑對于非貧困地區/社區的貧困個體有政策排斥效應。目前,前者在全球較為普遍,后者在少數國家有所體現,例如菲律賓的4Ps項目(The Pantawid Pamilyang Pilipino Program,簡稱4Ps),部分國家兼具兩種瞄準路徑,如中國嵌入于精準扶貧之中實施的一些幫扶措施。

二、國際“弱有所扶”不同政策項目比較

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幫扶政策”這一提法,具體的反貧困和幫扶行為是依托社會保障相關政策和就業政策開展,以此緩解貧困問題,其中相關的社會保障政策對弱者的幫扶作用更為突出。縱觀全球,大多數國家也把減貧作為建立社會保障的基本目標之一。社會保障中包含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等多個子項目,這些保障項目都與社會成員的生存問題息息相關,不同保障措施組合成一張立體的社會安全網。但受政治體制、文化傳統等多重因素影響,不同國家在“扶什么”和“如何扶”等方面各有側重。比如“扶什么”方面側重特殊群體,“如何扶”方面側重于不同社會保障子項目的主要功能。為了便于研究,筆者較為全面地呈現了國內外已實施的社會幫扶政策(見表2)。

(一)幫扶對象維度的“弱有所扶”項目對比分析

上文所分析,不同社會幫扶政策在模式、給付方式、適用對象、實施載體以及對象識別路徑等方面各有特色。但無論怎樣的社會幫扶政策,最終都是服務于政策客體,即幫扶對象。因此,筆者著重以幫扶對象為變量分析國際“弱有所扶”社會政策。雖然當前很多社會政策是以家庭為基本實施單位,但隨著社會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政策不斷精細化,并且更加關注個人的基本社會需求。事實上,相比較于面向所有社會成員的兜底,多數國家可能更傾向于將政策對象聚焦于特殊的脆弱群體。

1.瞄準老年群體的社會幫扶政策

英國實施了非繳費型的老年津貼制度,該制度遵循普惠原則,任何英國人只要符合條件,即可領取養老金;此外,英國還設立了高齡補助、補充養老金、老年服務、住房補貼、圣誕節補貼、交通優惠等廣泛而全面的老年福利與救濟措施*凡鳳林、鄒莘、郭衛:《國外老年津貼制度的啟示》,《中國社會保障》2009年第12期。。美國和加拿大針對老年群體的貧困問題也實施類似的非繳費型養老金計劃。美國的為補充收入保障計劃(Supplemental Security Income,簡稱SSI),補充收入保障計劃是面向全國范圍內最需要幫助的老人、盲人和殘疾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兼具福利和救助雙重性質,被譽為美國的“社會安全網”*孫守紀、齊傳鈞:《美國補充收入保障計劃及其啟示》,《美國研究》2010年第4期。。加拿大實施的是普惠制的基本養老金(Basic OAS pension)和家計調查型的保證收入補貼計劃(Guaranteed Income Supplement,簡稱GIS),前者是一種無需繳費、無需家計調查的普惠制養老金,后者為一種基于家計調查的老年救助政策*孫潔、孫守紀:《非繳費型養老金計劃及其減貧效果比較研究——美國和加拿大的比較分析》,《學習與實踐》2013年第8期。。美國實施了老年救助計劃(Old-age Assistance,簡稱OAA),主要針對老年人提供一個最低水平的全國性現金給付,該救助計劃主要是針對滿足年齡、資產和收入標準的老年個人或者老年夫婦*哈瑞爾·羅杰斯:《美國的貧困與反貧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此外,美國還建立針對65歲及其以上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晚期腎病患者的Medicare制度以及面向低收入群體的Medicaid制度*辛怡、王學志:《美國、日本長期護理救助制度及其對中國的借鑒》,《南方論刊》2011年第2期。。國際上的老年津貼或救助政策給付形式多樣,具體包括現金、服務等,其中現金是主要的給付形式,且給付名義多樣化,與生活的不同環節和細節掛鉤。

2.瞄準兒童群體的社會保障幫扶政策

瞄準兒童的社會幫扶項目一般依托于家庭載體開展,并且往往需要父母等相關人員做出相應的行為改變。例如,2007年菲律賓針對有適齡兒童的貧困家庭實施的有條件的轉移支付救助計劃(4Ps項目)。4Ps項目把扶貧和發展教育事業相結合,補助具體按照教育補助和健康補助兩種形式發放,申請的家庭必須滿足定期產檢、定期體檢以及兒童上學考勤等要求,補助金額多少取決于家庭的行為達標情況*National Anti-Poverty Commission. Reforming Philippine Anti-Poverty Policy. National Anti-Poverty Commission,2017.。法國為確保所有25歲以上或25歲以下需負擔一個孩子(已出生或者將出生)的人有一份最低收入而設立最低生活水準保障補助金,但申請者必須保證參加以社會融入和職業融入為目的的必要活動*滄海、許學聯:《法國社會保障制度評介(四)》,《湖北財稅》2000年第9期。。在德國,父母可以根據家庭中18歲以下兒童的數量到家庭津貼部領取兒童津貼,可以選擇定額現金補貼或者是定額收入稅前扣除的方法,用于兒童的教育和生活等。日本則會對2個以下兒童的家庭每人每月支付5千日元,從第三個開始,每個兒童每月支付1萬日元。加拿大政府為6歲以下兒童的家庭提供每月100加元的聯邦托兒津貼,用來解決家庭對兒童的照顧費用。

表2 國內外典型社會救助政策對比分析

此外,從加拿大于1944年頒布的家庭津貼法,法國于1946年設立家庭補助金以及瑞典于1947年為家庭津貼立法等可以看出,對擁有兒童的家庭給與現金補貼,增強家庭功能的發揮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個趨勢*崔梅:《殘疾兒童家庭困境與家庭政策研究》,濟南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加拿大兒童稅收福利制度(Canada Child Tax Benefit,簡稱CCTB)是一項為有兒童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經濟援助的社會福利制度,支付對象是家中有 18歲以下兒童需要撫養的合格家庭,具體包括基本補貼 (the base benefit)和國家兒童津貼補助(National Child Benefit Supplements,簡稱NCBS)。其中,基本補貼是對有兒童的低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每月發放的福利計劃,而國家兒童津貼補助(NCBS)是面向有兒童的低收入家庭額外每個月提供的一項資助*寧亞芳:《加拿大兒童稅收福利制度及對中國貧困家庭兒童福利建設的啟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印度從1975年起開始實施“整體性兒童發展服務”(Integrated Child Development Service,簡稱ICDS),該項目旨在改善學齡前兒童、孕婦和哺乳期母親的營養與健康水平,包括補充營養、幼兒教育、免疫接種、體檢、醫療服務以及營養和保健教育,以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安雙宏:《論印度“整體性兒童發展服務”計劃中的幼兒教育》,《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3.瞄準殘疾人群體的社會幫扶政策

面向殘疾人的社會幫扶政策法國設立成年殘疾人補助金制度,面向20歲以上且殘疾程度至少在50%以上的殘疾人發放補助金*滄海、許學聯:《法國社會保障制度評介(四)》,《湖北財稅》2000年第9期。。日本全額承擔困難家庭殘疾人康復療養費用*余向東:《美、德、日三國殘疾人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概覽》,《當代世界》2011年第2期。。美國鼓勵殘疾人支持性就業(Supported Employment,簡稱SE),主張給殘疾人提供融合的安置環境和豐富的就業機會*杜林、李倫、雷江華:《美國殘疾人支持性就業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中國特殊教育》2013年第9期。。近幾年,中國也逐漸重視殘疾人救助問題,并設立了相關補貼制度。2015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意見》,要求在全國實施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簡稱“殘疾人兩補政策”)。前者屬于社會救助的范疇,而后者則帶有福利的性質。這也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建立殘疾人福利補貼制度。但相對而言,中國的殘疾人幫扶政策具有重現金給付輕服務供給的特征。

4.瞄準其他脆弱群體的社會幫扶政策

特困人員供養制度是中國特有的社會救助制度。1999年國務院出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將“三無”人員納入其中,給予全額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2006年《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和2014年《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建成了面向城鄉特困人員的社會救助安全網。2016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意見》,是完善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編密織兜底保障安全網的重要舉措。中國香港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制度(簡稱“綜援制度”)也有其特色,由于香港社會保險制度建立和發展相對較弱,社會救助制度的兜底作用更為突出,其目的是為因年老、疾病、傷殘、失業、低收入等原因導致經濟上無法自給的個人及家庭提供經濟援助,使他們的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以應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二)不同模式和經驗的比較

大多數國家的社會幫扶政策都具有多樣性,受各國國情、政體等影響,不同國家的社會幫扶政策的設計各有側重,或是以社會福利為核心的多元社會幫扶政策形式,具有普惠性,覆蓋面較寬。突出表現為瑞典、英國等歐洲福利國家,建立一套“從搖籃到墳墓”的普惠的社會福利體系,以最大程度地實現社會公平,緩解貧困;或是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的多元社會幫扶政策形式,強調個人貢獻。這一模式以美國為典型,將社會保險作為社會保障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社會救助次之;抑或是以社會救助為核心的多元社會幫扶政策形式,更瞄準于對特定困難群體。從政策設計的角度分析來看,國際上面向弱者的社會幫扶政策的設計呈現多維度特征,考慮的因素覆蓋了是否需要政策對象的行為付出、具體給付方式、對象特征、政策實施載體、識別邏輯等多方面。

中國在數十年扶貧工作中形成了多樣化的扶貧政策工具體系,涵蓋了無條件現金轉移支付的低保制度、救助性或福利性社會保險項目、資產收益扶貧、有條件轉移支付、公共服務和針對特定群體的社會服務供給、以工代賑、公益性崗位、務工就業以及項目開發式扶貧政策等,這一體系對貧困對象的能力要求逐步提升。其中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建設等相關政策工具的“弱有所扶”的指向性更明顯。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雖然是以社會保險為核心,但政策話語中社會保障兜底實質上強調的是以低保制度為基礎性制度的社會救助兜底,特別是在農村。整體而言,中國正逐步形成一個綜合保障性扶貧的“弱有所扶”的政策體系。然而,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障礙。當前的中國,貧困人口是最主要的幫扶對象,收入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衡量指標,幫扶政策也多是圍繞著經濟維度開展。但如果將幫扶對象從“貧”轉向“弱”,更加注重個體特征,這便對政策設計提出了更高、更精細化的要求。雖然為了降低政策失誤,中國既有的一些社會幫扶政策的基層實施中往往會直接瞄準于老人、殘疾人等脆弱性群體,以低保制度為例,但最初的政策設計并沒有明確的“弱”的指向性,瞄準弱勢群體的政策實踐與政策對象的需求會不匹配。再者,農村基層特殊群體的公共服務建設和供給依然不足,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現金型給付形式遠比其他給付形式普遍,對弱者的非經濟維度的需求的滿足并不足夠。中國地域差異大,人口數量多,面對著復雜的社會問題,“弱有所扶”的政策設計需要認識到個體特征而作出多維度、多模式、多樣化的考慮,如此才能實現精準幫扶。

三、相關國際經驗對當前和2020后的扶貧工作的啟示

(一)未來幫扶工作的目標:“弱有所扶”

發達國家的社會政策發展相對成熟,發達國家瞄準于脆弱群體的個體需求的社會政策設計特征揭示著社會政策發展的趨勢,給其他國家社會政策發展提供著指導性意義。而就中國自身國情分析而言,社會政策要更多瞄準政策客體個人特征的現實需求也逐步凸顯。2015年中國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數據表明,當前西部地區重要的致貧因素還是外在的自然生產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西部地區因缺勞力、因病和因殘等人力資本因素而致貧的比例卻明顯低于東部地區(見表3)。當前東部貧困問題更凸顯為個體弱的特征,而西部地區的貧困問題則更側重于外力因素。東中西部地區發展差異較大,西部地區的貧困問題較東部更為復雜,東部地區當前的貧困特征一定程度上折射著中西部地區未來的貧困特征。這意味著,我國未來的貧困特征將會從同質化貧困逐步轉向個體特征差異性貧困。東西部地區貧困人口致貧原因比重分布的特征表明,“弱”可能將會成為中國未來貧困問題的重要特征和內容,也是社會政策需要考量的重要指標。鑒于發達國家社會幫扶政策的對象傾向特征以及中國東部地區貧困人口特征,中國未來的民生問題中“弱”的特征會更突出,因此未來我國社會幫扶政策的設計需要給脆弱群體更充分的傾斜,以便政策實施更能與政策對象的實際需求相匹配。

表3 2015年中國貧困人口的致貧不同類型原因占比(%)

數據來源:國務院扶貧辦信息中心。

中國進入新時代,基本社會矛盾已發生轉變,社會發展的老齡化和空巢化趨勢也明顯,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的社會政策要有新的標桿和指標。在當前的精準扶貧話語下,我國社會政策幫扶的對象主要是貧困人口,但從長遠來看,幫扶政策應該逐步從助“貧”延伸至扶“弱”,貧困對象背后的個體特征成為政策設計需要關注的重心。“弱”不完全等同于“貧”,“弱”更側重于個體特征,“弱”一定程度上比“貧”涵蓋著更廣的意義。“弱”不僅表現在經濟維度收入低下的特征,更體現在能力薄弱以及脆弱性等其他維度的特征,既可能會導致貧,也可能是貧的本質。要實現“弱有所扶”,這就需要明確“扶誰”“扶什么”“如何扶”“誰來扶”等問題。

(二)脫貧攻堅期間“弱有所扶”政策的完善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2020年必須完成的任務,也是當前各級政府最緊迫的任務。2015年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對脫貧工作做了較為全面的考量和設計,但脫貧任務艱巨,受指標化考核機制的影響,完善的頂層設計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現偏差,不斷強化經濟維度的硬指標建設,軟服務建設嚴重不足,導致脫貧攻堅期間呈現強經濟弱社會、強基建弱服務的特征。社會保障兜底扶貧是當前我國實現“弱有所扶”的最主要的舉措,其中低保制度是核心。中國也創新了社會保障兜底的方法,比如在參加社會保險的過程中,給予窮人更多優惠,在貧困地區有更多普惠性的社會福利項目,如營養午餐計劃。在對象瞄準方法方面,中國采取“貧困區域+貧困人口”雙瞄準的方法更有效、更全面地識別貧困對象。也有用社會救助嫁接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項目,比如中國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一般將其理解為社會保險項目,但其本身具有很強的社會福利性質(因為繳費的大部分來自政府補貼)。脫貧攻堅中,醫療救助項目對貧困戶參保進行了相當數量的補貼,所以,實際運行中的農村居民醫療保險就其本身而言,屬于多種社會保障項目的結合。此外,其他福利項目也具有減貧的外溢效應,比如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糧食主產區實施的種糧補貼、生態補貼等。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開發式扶貧兩項制度銜接是脫貧攻堅重要的工作內容,目前地方對兩項制度銜接的理解存在誤區,導致銜接并不順暢,需要準確認識這一舉措。要正確認識兩個制度的定位和兜底保障,兩項制度面向的都是貧困人口這一群體,目的是幫助貧困人口實現他們的基本需求權利和發展權利。扶貧是一個包含開發式措施、保障性措施和低保救助在內的一系列綜合性的舉措,低保是扶貧中的一項舉措,開發式措施和保障性措施和其他舉措相互補充、并行不悖。低保及其他救助和幫扶措施幫助實現基本生存和需求權利,開發式扶貧是解決發展權利問題。兩者是同時性質的幫扶措施,不是階段性的對立。兜底保障從對象上兜的是貧困群體分類中的底,并非單一的無勞動或弱勞動力群體,同時也是發展干預和幫扶主體角度上的兜底。

在脫貧攻堅期間,還要不斷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和質量,確保沒有一個群體、一個人掉隊、被遺漏。目前由于統計口徑不一致的問題,一些省份的低保標準顯示出已經高于貧困標準的跡象,但實際上落實到深度貧困地區各縣區低保標準只是不低于國家貧困線,并沒有比它高多少。此外,還應適當增加低保對象中貧困殘疾人、老年人、兒童等特殊困難群體獲得低保等救助的受益權重。當前需要兜底保障或者剩余貧困人口的特點已經產生變化、兜底保障的標準和人群要擴大到事實困境人員、困難群體和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把積極預防的視角代入兜底保障。此外,社會保障兜底既是收入的兜底,更是服務的兜底。當前脫貧攻堅期間,“最后一公里”服務困境的問題凸顯,部分地區甚至是最后一百米、十米的服務問題,對于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甚至是最后幾米的服務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在基層提供更多的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務。

(三)“后扶貧”時代“弱有所扶”的政策體系建設

貧困是相對存在的,貧困的表征也會隨社會發展而有所改變。2020年脫貧攻堅戰的結束并不意味著中國貧困問題的終結,脆弱群體依然會存在,是社會政策需要關注的重要對象。未來后扶貧時代中“弱有所扶”的政策體系建設應考慮以下。首先,2020年后在識別脆弱群體的技術層面,都需逐漸統一貧困人口收入口徑的認定,尤其是轉移性收入豁免、贍養費、打工收入等認定上。統計、扶貧、民政部門應統一確定豁免收入項目的內容,減少不一致性。制定科學合理的贍養費計算辦法,探索如何將贍養費轉變為實際收入,同時將贍養費是否納入收入與貧困線的確定相聯系。有條件的地區參照相對貧困理念合理確定貧困標準,共同提出貧困人口數量和名單(如低收入人群)。具體而言,由國家統計局以不同區間的GDP水平規定一個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中位數)的百分比作為貧困線,如低收入區間40%,高收入區間10%等等,具體的幫扶績效應聚焦于改善目標群體的生活質量(如營養、基本公共服務等)、降低社會不平等程度,而不是減少貧困人口數量。

其次,相關部門應積極探索實現“弱有所扶”的社會幫扶政策多樣化。除了現金收入以外,還應該考慮消費券、實物、服務、精神慰藉等其他給付形式,以此降低幫扶對象之間以及幫扶對象與非幫扶對象之間的惡性攀比。除了無條件的兜底保障之外,應該拓展積極社會幫扶形式,如以工代賑、公益崗位兜底保障,盡可能避免福利懸崖效應。在社工發育不足的情境下,可以依托現有的學校、幼兒園、敬老院、愛心超市等提供兜底保障服務。運用政府購買服務的理念和方式予以現金或實物補貼,實現脆弱群體的就業和增收。如為脆弱群體提供小額貸款、個人發展賬戶等資產建設項目,同時設定參加教育培訓、接受金融知識培訓等前提條件,引導幫扶對象作出積極的行為改變和提高生計產出。同時,還需要一定程度上鼓勵市場參與,鼓勵通過就業等途徑獲得市場回報,但就業類型上需要有益貧性的安排,例如配套相應的有條件轉移支付項目,強調積極干預。中國面臨的老齡化、空巢化等基本社會發展趨勢,社會個體對服務的需求會日益增長,服務供給應是未來實現“弱有所扶”的重要內容,“弱有所扶”的社會幫扶政策往往需要嵌入到基本公共服務中展開,這就對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務內容和水平有所要求,需要以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支撐起相關幫扶政策的基本落實。

最后,需要將已建立的“弱有所扶”的社會幫扶政策機制化和常態化,并且要增加社會政策的地方適應性,例如將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設計與地方人均預期壽命相掛鉤,適當考慮將地方病納入醫保報銷病種等。同時,城市也有脆弱群體,應打破城鄉劃分,使城市脆弱群體也同等享受社會幫扶政策。脫貧攻堅期間已有部分地區大膽嘗試,如山東青島扶貧辦成立了城鎮扶貧處,跳出農村,把城市貧困人口納入扶貧幫扶范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成人国产小视频|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女人18毛片久久|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激情|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日韩高清一区 |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久久影院|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91精品国产福利|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欧美中文一区| 色婷婷在线播放|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一级|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久久综合五月| 91福利片|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亚洲无卡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色噜噜综合网|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a亚洲视频|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嫩模喷白浆|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国内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亚洲无码91视频|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亚洲精品视频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欧美福利在线| 国产精品第一区|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 91视频|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