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玲娟
(山東大學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在人口生育率下降與平均預期壽命延長的雙重影響下,我國人口老齡化壓力呈迅速增長態勢。2016年年末全國人口中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31萬人,占總人口的16.7%①國家統計局:《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老年撫養比將提高到28%左右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06/content_5173930.htm。。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市流動,農村家庭“空巢化”“空心化”現象嚴重,家庭養老服務功能逐漸弱化,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服務必然需要來自家庭之外的其他社會主體予以介入和補充。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指出要推動“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區在養老服務中的作用更為凸顯。社區養老服務主要是指,以社區為平臺,整合建立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向居住在社區內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行、助浴、助醫、日間照料等服務。《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提出要不斷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社會服務需求,以實現服務的精細化,而實現社區養老服務的精細化,則取決于對當前老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狀況的精準把握。③熊茜、錢勤燕、王華麗:《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基于居家老人需求狀況的分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本文將利用“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中山東省的數據,分析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狀況,并結合行為科學理論中的需要理論,探討影響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因素有哪些,以期精準把握哪些農村老年人需要社區養老服務。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及其影響因素。王莉莉認為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上門看病、聊天解悶、上門護理和上門做家務等方面。④王莉莉:《基于“服務鏈”理論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供給與利用研究》,《人口學刊》2013年第2期。王俊文研究發現農村養老服務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護理、家政服務、精神文化三個方面,除物質生活需求外,老年人更需要精神慰藉*王俊文、楊文:《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需求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江西贛州的調查》,《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9期。。王振軍對農村老年人生活照料、醫療護理、臨終照料、文化娛樂、精神慰籍等養老服務項目的選擇意愿進行分析,發現醫療護理和臨終照料服務需求最為強烈*王振軍:《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意愿的實證分析——基于甘肅563位老人問卷調查》,《西北人口》2016年第1期。??梢?,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主要集中于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和精神慰藉方面,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臨終關懷等專業化的服務會越來越成為人們的有效需求。
王曉峰等研究發現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主要受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宏觀方面主要指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兩個因素,微觀方面包括老年人家庭和自身的經濟狀況、健康狀況等因素*王曉峰、劉帆、馬云博:《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及影響分析——以長春市的調查為例》,《人口學刊》2012年第6期。。另外,胡宏偉等考察了老人基本特征、家庭特征、社會經濟特征對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影響,發現健康狀況、受教育年限、城鄉和居住方式影響顯著*胡宏偉、李玉嬌、張亞蓉:《健康狀況、群體差異與居家養老服務保障需求——基于城鄉老年人調查的實證分析》,《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蔡山彤等從個人特征、家庭結構狀況、經濟狀況、養老意愿等方面分析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影響,發現年齡和健康狀況對城市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影響最顯著*蔡山彤、敖楹婧:《城市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及影響因素——基于成都的社會調查》,《人口與社會》2016年第3期。.。張國平從個人基本狀況、家庭狀況、社會經濟狀況、身體健康狀況等方面選取變量,分析發現年齡、教育程度、居住方式、職業、年收入等影響農村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張國平:《農村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蘇省的社會調查》,《人口與發展》2014年第2期。。雖然已有研究對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影響因素得出了一些重要結論,主要考察了個體特征、家庭特征、經濟狀況等方面對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影響,但沒有考慮精神特征對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影響。
結合已有研究成果,筆者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1.年齡和健康狀況對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有顯著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的衰退,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也會增強。
2.文化程度對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有影響,文化程度越高,老年人的思想意識更為開放,更容易接受社區養老服務,其需求意愿也越強。
3.婚姻狀況、子女數量是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重要影響因素。配偶、子女都會是老年人最主要的養老服務供給者,無配偶、無子女的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更強烈。
4.經濟狀況影響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年收入越高的農村老年人具備更高的購買力,更傾向于獲得社區養老服務。
5.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受其精神特征影響,孤獨感越強的老年人越渴望來自外界的社區養老服務,幸福感越低的老年人越需要社區養老服務。
本文采用“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中山東省的數據;調查時間為2015年8月1日0時至8月31日24時;調查對象為居住在中國大陸的60周歲及以上中國公民;調查內容涵蓋九大方面,采用“分層、多階段PPS、最后階段等概率”抽樣設計,采取入戶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數據。山東省調查數據涉及除濟南、聊城外的15個地市、40個縣(市、區)。共發放調查問卷17759份,樣本有效率為99.5%*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山東老齡事業狀況暨第四次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成果發布會》,http://www.scio.gov.cn/xwfbh/gssxwfbh/xwfbh/shandong/Document/1553178/1553178.htm。。山東數據有效樣本中(N=17669)城鄉分類代碼為農村的老年人,共計10196個樣本,本文主要利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24對山東數據中農村老年人10196個樣本進行統計分析。
本文將分析變量概括為老年人的不同特征,包括個人特征、家庭特征、經濟特征、精神特征。個人特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自評健康狀況、是否需要照護,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婚姻狀況、子女數量、居住方式,經濟狀況包括年收入和收入來源,精神特征選取孤獨感、幸福感兩個變量來體現。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主要包括九項:助餐服務、助浴服務、上門做家務、上門看病、日間照料、康復護理、老年輔具用品租賃、健康教育服務、心理咨詢/聊天解悶。

表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表1數據顯示,本次調查的農村老年人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以低齡(60—69歲)老年人為主,占57.5%。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小學及以下的達82.3%,因為“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對象出生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受當時經濟社會條件的限制,大多數人難以獲得受教育的機會。身體狀況方面,自評健康狀況非常好、比較好的分別占9.9%、29.1%,一般的占比最大,比較差、非常差的共占兩成;需要照料護理的人占13.2%,其中,最主要的照護者是配偶,占50.8%,其次是兒子占30.4%,兒媳占7.3%,女兒占6.1%,可見,在農村受養兒防老觀念的影響,家庭成員是主要的照護者,兒子是除配偶之外最主要的照護者。
從家庭特征上來看,有配偶的占多數,所占比例為73.3%,平均子女數為2.9個,有兩個子女的最多,占32.8%,居住方式以非獨居為主,獨居老人占20%。
經濟狀況方面,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農村老年人占多數,所占比例為47.2%,年收入6000—12000元和12000元以上的農村老年人所占比例相當,分別占26.8%和26%。從收入來源看,與城鎮老年人主要收入來源于保障性收入不同*老齡委:《三部門發布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http://www.cncaprc.gov.cn/contents/2/177118.html。,農村老年人主要收入來源是非保障性收入,包括經營性收入、家庭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保障性收入僅占總收入的33.3%。
精神特征方面,經常、有時感到孤獨的農村老年人占33.4%,達三成之多,可見,農村老年人的精神孤獨問題較為突出;感覺非常幸福、比較幸福的農村老年人分別占22.2%、45.3%,比較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共占5.3%,可以判斷出,整體來講,農村老年人的幸福指數較高。
對社區養老服務項目的需求上,有44.6%的農村老年人至少需要一項社區養老服務。農村老年人對上門看病的服務需求最大,占41%;其次是康復護理和上門做家務,需求比例分別為9.5%和8.7%;日間照料、健康教育服務、心理咨詢/聊天解悶需求比例分別占7.9%、7.3%、7.1%。可見,農村老年人最突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表現在醫療健康方面,其次是日常生活服務,再次是精神慰藉服務,這表明農村老年人對社區提供的醫療健康服務期望值很高,這也是今后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的重點領域,同時健全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也要兼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務和精神娛樂服務。
鑒于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細分項目上除了上門看病外,其他需求比例較低,因此,本研究將從整體上分析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狀況。從個體特征、家庭特征、經濟特征、精神特征等方面來分別描述農村老年人社會養老服務需求狀況。

表2 不同個體特征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狀況
表2數據顯示,女性的需求比例為46%,男性需求的比例略低于女性。就年齡因素而言,80歲以上的農村高齡老年人中有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占55.2%,高于其他年齡段。從文化程度上看,未上過學(包括掃盲班)的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比例最高,占48.6%;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需求比例最低,僅占8.3%。從身體狀況上分析,自評健康狀況非常差的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比例最高,占64.8%,自評健康狀況非常好的需求占比為29.7%,是自評健康狀況非常差的一半;需要照料護理的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比例為62.5%,高出不需要照料護理的二十多個百分點??梢?,身體狀況差的農村老年人,其社區養老服務需求高。

表3 不同家庭特征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狀況
表3數據顯示,在無配偶的農村老年人中,有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占50.7%,而有配偶的需求比例則低于無配偶的老年人;有子女的農村老年人中,有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比例占44.3%,無子女的農村老年人有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比例則上升了十個百分點;獨居的農村老年人中,有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比例占49.7%,非獨居的需求比例略低,占43.4%。這表明,無配偶、無子女、獨居的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分別高于有配偶、有子女、非獨居的農村老年人。

表4 不同經濟特征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狀況
表4數據顯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比例最高的為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農村老年人,需求比例為48.5%;其次是年收入6000—12000元的農村老年人,需求比例為45.1%;再次是年收入12000元以上的農村老年人,需求比例為37%。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發現,年收入越低的農村老年人越渴望獲得社區養老服務,可見,無償的或者低收費的社區養老服務更加符合農村老年人的需要。

表5 不同精神特征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狀況
表5數據顯示,在孤獨感因素中,經常、有時、從不等不同程度孤獨感的農村老年人中,有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比例分別為57.3%、51.1%、40.8%,可見,孤獨感強的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更為強烈。幸福感中非常幸福、比較幸福、一般、比較不幸福、非常不幸福的農村老年人中有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比例分別為33.3%、45.6%、49.1%、54.9%、66%,隨著幸福感的降低,社區養老服務需求上升??梢?,精神特征變量也是考察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重要影響因素。
為了進一步分析各變量對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影響,鑒于因變量“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有=1)是二分類變量,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依次將體現個體特征、家庭特征、經濟狀況、精神特征等自變量納入方程。性別(男=1)、是否需要照護(是=1)、居住方式(獨居=1)、有無配偶(有=1)、有無子女(有=1)等變量為二分類變量。文化程度、自評健康狀況等由于變量取值較多,為了便于分析本研究進行了相應的合并,文化程度中占比最高的“未上過學(包括掃盲班)”設為一類,賦值1;“小學(包括私塾)”和“初中”設為一類,賦值為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較小,設為一類,賦值為3,并將其設置為參照組。自評健康狀況中將“非常好”和“比較好”合并為“好”,賦值為1,并將其設置為參照組;“一般”為一類,賦值為2;“比較差”和“非常差”合并為“差”,賦值為3。年齡、年收入、孤獨感、幸福感保留原來的取值,分別將“低齡”“12000元以上”“從不孤獨”“非常幸福”設為參照組。具體回歸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影響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注:*表示顯著性水平p<0.1,**表示顯著性水平p<0.05,***表示顯著性水平<0.01,****表示顯著性水平<0.001
模型1結果顯示,除性別外,年齡、文化程度、自評健康狀況、是否需要照料護理等對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影響顯著。從年齡上分析,在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中齡老人、高齡老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概率分別是低齡老人的1.139倍、1.346倍;從健康狀況上分析,在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健康狀況一般、健康狀況差的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概率分別是健康狀況好的老人的1.122倍、1.649倍。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健康狀況的變差,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也會增強,假設1成立。從文化程度角度分析,文化程度高的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概率較低,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相比,小學及初中、未上過學的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概率是其1.675倍、1.882倍。可見,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呈下降趨勢,假設2被證偽。文化程度是文化資本的體現,這表明,文化資本越低的農村老年人越渴望獲得社區養老服務。
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礎上,將農村老年人的婚姻狀況、有無子女、是否獨居等家庭特征變量納入得出的。回歸結果顯示,在模型2中個體特征的影響依然非常顯著。從婚姻狀況來分析,有無配偶對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有影響,在10%的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有配偶的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概率是無配偶的87.1%;從子女情況來分析,有無子女對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有顯著的影響,在5%的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有子女的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概率是無子女的72.7%。這表明,無配偶、無子女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更強烈,假設3成立。這一結論,與描述統計分析中的老年人最主要的照護者是配偶,其次是子女相符合,在無配偶、無子女的情況下,老年人會更加渴望社區養老服務。從居住狀況來分析,是否獨居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模型3是在模型2的基礎上將年收入納入方程得出,回歸結果顯示,以年收入為12000元以上為參照組,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年收入在6000—12000元的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概率分別是其1.279倍、1.226倍,這表明,農村老年人收入水平越低,其社區養老服務需求越強烈,這與提出的假設4相反。已有的研究和理論表明,經濟狀況影響購買力,年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具備更高的購買力,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照料或者更專業的醫療服務會選擇購買社區養老服務*李芳、王云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利用現狀及影響因素——基于南京市鼓樓區的調查》,《人口與社會》2016年第1期。。而模型3的數據顯示,收入越低,社區養老服務需求越高。這表明,經濟資本越低的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越高,這種需求可能不是改善型或者享受型的非基本需求,更多的或許是滿足生存需要的基本需求,因此,今后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發展要首先考慮其目標群體,立足于農村老年人的經濟條件,保證其基礎性、兜底性功能。
模型4是在模型3的基礎上,將體現精神特征的孤獨感、幸福感變量納入方程后得出的,結果顯示,模型4較模型3有較大改善,說明精神特征變量統計學意義顯著。從孤獨感方面分析,在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前提下,有時感到孤獨、經常感到孤獨的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概率分別是從不感到孤獨的1.2倍、1.347倍,可見隨著孤獨感的增強,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也會增長。從幸福感方面分析,模型4數據顯示,以非常幸福的農村老年人為參照,比較幸福、一般幸福、比較不幸福、非常不幸福的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概率分別是非常幸福的1.536倍、1.467倍、1.558倍、1.976倍,可見,隨著農村老年人幸福感的降低,其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大體上呈上升趨勢。因此,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受其精神特征的影響,孤獨感越強、幸福感越低的農村老年人越渴望獲得來自外界的社區養老服務,假設5成立。孤獨感強、幸福感低是農村老年人精神狀況差的體現,由此得出,精神狀況差的農村老年人,其社區養老服務需求高。
根據以上分析,發現個體特征、家庭特征、經濟特征、精神特征均影響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且文化程度低、經濟收入低的農村老年人,其社區養老服務需求越高,身體狀況差、精神狀況差的農村老年人,其社區養老服務需求亦高,呈現出“兩資本低、兩狀況差”的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高的特點。具體論述如下:
一是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整體不高,除了上門看病服務需求占41%以外,其他服務需求均未達到10%??梢?,對于農村老年人而言,除了具備相對較強專業知識的服務需求依賴外部資源外,養老服務需求主要依靠家庭支持來實現。
二是文化資本低、身體狀況差的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高。個體特征中的年齡、文化程度、健康狀況、是否需要照護等變量對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影響顯著。文化程度越低的農村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越高;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的衰退,老年人需要更多的社區養老服務。
三是經濟資本低的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高。經濟狀況對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影響顯著,且呈負向,年收入越低的農村老年人越渴望獲得社區養老服務。大力發展農村社區互助養老和低收費的社區養老服務符合農村實際,也更加切合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要。
四是精神狀況差的農村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高。精神特征對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影響十分顯著,孤獨感、幸福感對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影響在1‰的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孤獨感強、幸福感低的農村老年人更愿意獲得社區養老服務。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不斷增加,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更加值得關注。
總之,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不斷深入和家庭養老功能的逐步弱化,農村老年人的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通過研究發現,文化程度、身體狀況、經濟收入、精神狀況是影響社區養老服務需求最顯著的因素。目前,我國社會老齡化伴隨著高齡化趨勢同步推進,高齡老人身體機能逐漸衰退,社會養老服務將成為剛性需求。而對于日益“空心化”的農村而言,文化資本低、經濟資本低、身體狀況差、精神狀況差的老年群體則更加迫切地需要獲得來自家庭之外的社會養老支持。所以,唯有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社區養老服務,才能不斷滿足農村老年人美好養老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