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堃

合并、城市調整、業務轉型……年初以來的無人貨架發展如同過山車一般,所以無人貨架領域就要這樣“涼涼”了么?答案卻是未必。
無人貨架本質上是零售生意,相比前期的快速擴張,中后期的精細化運營更考驗綜合實力,這也是一場以供應鏈為核心的長跑競賽。而此前在快速擴張階段,部分玩家過于注重規模與數量,是行業出現調整的主要因素,使得從短跑過渡到長跑階段無法“交棒”。如今,外界看來濤聲漸止的無人貨架,本質上其實是更加水靜石清,而從一開始便已看到行業終局的那些長跑選手,優勢或許反而會日漸明顯。
日前,每日優鮮便利購官方就交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便利購的日均訂單量已突破30萬,較去年12月增長了4倍多;在員工人數上,擁有超過2500名員工,這一數字較今年1月增長了2.5倍。可見,目前每日優鮮便利購業務持續呈現增長態勢。
其為何在行業調整中異軍突起?筆者決定一探究竟。
把時間線拉回到1年之前,打上“新零售未來新商業模式”的無人貨架能成為風口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因為激活了線下零售的增量市場,并且,因為準入門檻低、無人值守降低了線下門店與人工成本、消費人群固定等特點,快速成為投資新“風口”。但隨著越來越多“玩家”的涌入,無人貨架的問題也很快出現:
其一,部分企業因為要快速布點而瘋狂擴張,但卻忽略了補貨與維護問題,后方補貨成本高,物流、供應鏈復雜導致無人貨架上線易、運營難。其二,前期部分企業追求數量的點位擴張隱患顯現,造成部分劣質點位的貨損率居高不下,企業盈利難,無法達到規模效應。
一時間,無人貨架的消費場景成為“泡沫”與“偽需求”,幾十家入局者被洗去一大半。但在這樣的現狀下,每日優鮮便利購能保持日均訂單量較去年12月增長了4倍多的穩健增長,可見無人貨架的場景并不是偽剛需,反而是具備挖掘潛力的。
那么與其他無人貨架相比,每日優鮮便利購具備了哪些優勢呢?
首先看下擴張模式。相比起迅速鋪規模的擴張方式,每日優鮮便利購在城市擴張上相對穩健。在試點策略上圍繞“直覺、數據、邏輯”三環驗證模型展開。比如人數上通過試點發現,30—50人點位運營可能會出現后續問題,便及時調整砍掉,堅持培養50人以上的點位拓展。在城市試點上,則不急于橫向擴張能力,而是進一步根據市場容量,提升供應鏈的服務水平,以保證優質點位數量的持續增長。
一般來看,無人貨架的基礎形態更類似于無人超市,所以很多企業在布局上只僅僅停留在“無人超市”的層面,僅注重更多的布點、更大容量,但沒有科學化與智能化的貨品管理。而據近期媒體報道,每日優鮮便利購正在試點智能柜,這是對于行業未來發展的必要探索。
未來,如果采用智能柜模式,通過智能柜的聯網,讓各布點的“貨架”不再是單一零售點,而是形成一個有效運營網絡,可以通過大數據的科學分析,提升各個點位商品的精細化運營,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同時,堅持精兵強將的團隊標準,讓每日優鮮便利購能在保持人員增長的同時,仍保持高效的團隊執行力。公司設定了綜合點位數量、點位質量(營業額、貨損率)、服務體驗、行為規范等指標進行考核,確保隊伍人員能在崗位上保持活力。
當然,每日優鮮便利購能成為行業頭部玩家,除了上述優勢外,強勢競爭力還離不開背后的母公司每日優鮮。
供應鏈與運營成本也是無人貨架繞不開的一個核心問題。在行業發展早期,相比投入時間長、見效慢的供應鏈體系建設,快速而直接的點位擴張更容易見規模。但隨著無人貨架行業從急速擴張轉向穩健調整,本就有供應鏈支撐、追求穩扎穩打的企業優勢會更加明顯。
目前,每日優鮮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了“城市分選中心+社區前置倉”的極速達冷鏈物流體系,依托其供應鏈優勢,便利購成為目前行業中唯一覆蓋“熱儲柜、冷藏柜、常溫貨架、冷凍柜”四個溫區的無人貨架企業。此外,便利購還可借鑒母公司的消費者偏好,形成業務場景與運營策略的協同效應,實現高效靈活的配補貨及品類調整。
通過每日優鮮便利購的案例就可以發現,無人貨架的行業熱度并不是降低,隨著競爭的加劇,行業需要的不再是感性、簡單的圈地擴張,而是理性的精細化運營。也正因此,每日優鮮便利購拿走了行業大部分投資(2億美金的A+B輪融資),足見資本對其的信賴與看好。
精細化運營與持續的探索才能笑到最后。建立在高效率的精細化運營上是每日優鮮便利購的核心,也是新零售與舊零售最大的區別。新零售,是每日優鮮便利購要釋放的流量價值與數據價值。
基于“無人貨架”的新零售模式,每日優鮮便利購除了繼續深化辦公室寫字樓場景外,下一步將積極探索影院、銀行以及社區等場景,擴大流量入口。
目前看來,在無人貨架這一領域,每日優鮮便利購早已在進行一場“自我挑戰”的游戲。相比起單純追風口,他在做的是“制造風口”。當然,這條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但相信隨著每日優鮮便利購憑借自己清晰的認知與穩扎穩打的運營,不久,我們便可看到一個更加成熟、也進一步讓消費者能隨時享受更多新零售紅利的無人貨架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