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馨
摘要:景德鎮御窯廠是我國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該遺址地下遺存極為豐富,出土了元代官窯瓷器以及大量明代洪武、永樂、宣德、正統、成化、弘治、正德年間的各類瓷器遺存,對研究我國陶瓷發展史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了解明代御窯廠的主要瓷器類型,對于進一步研究御瓷制作工藝與文化內涵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御窯廠;陶瓷;類型;釉
元、明、清三代官窯均設置在今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一帶。元代以后,官窯被稱為“浮粱瓷局”,負責為皇家監造御用瓷。明洪武二年(1369),景德鎮“設廠制陶,以供尚方之用”。從文獻與出土實物資料可知,此時朝廷不定期將燒造明太祖國事活動所需瓷器的任務下達給饒州府,于是有關部門在景德鎮建立“陶廠”,燒造貢瓷。直至洪武三十五年(1402),景德鎮設立“御器廠”,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到清代康熙年間又改稱為“御窯廠”。據《浮粱縣志》記載:“御窯廠建于里仁都珠山之南規制既弘……迨后基益廣,辟五里許?!备鶕脊耪{查,御窯廠分布面積約54000平方米,文獻記載與考古調查情況基本吻合。從陶瓷制作工藝來區分,明代御窯廠生產的瓷器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高溫顏色釉瓷
高溫顏色釉瓷是指在釉中摻入不同金屬氧化物的著色劑,施在瓷器的坯胎上,再將坯胎放入溫度為1200~1350攝氏度的窯中焙燒,燒成后呈現不同釉色的瓷器。明代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高溫顏色釉瓷主要有永樂鮮紅、宣德祭紅、宣德祭藍、永樂甜白等。
永樂時期紅釉燒造技術逐漸成熟,器物明顯增多,常見器型有瓶、盤、碗、高足碗等。胎薄體輕,造型規整。永樂紅釉是以銅為著色劑的高溫釉,呈色穩定純正,釉色鮮艷如初凝的雞血紅,后人稱之為鮮紅、寶石紅等。
宣德時期銅紅釉的燒制達到成熟階段,釉色紅中稍帶黯黑,色澤深沉而又安定,釉面光滑無裂紋,寶光四溢,猶如雨后的霧霞,故俗稱霧紅或霽紅。由于此時皇廷把此類陶瓷作為祭祀用器,故又稱為祭紅。宣德祭紅的傳統制作方法可謂不惜工本,古代配方中不僅有珍珠、瑪瑙、玉石等珍貴材料,甚至還需摻入黃金。即使如此,在采用同一配方時若溫度、氣氛、時間稍有差異,也時常燒制不出好的成品。
宣德藍釉是以鈷為著色劑的高溫釉,又稱霧藍、祭藍或霽藍,器型以盤、碗為主,亦有少數蓮瓣鹵壺、梅瓶、水仙盆等。釉面不流不裂,釉質肥膩,色調均勻,帶有細小橘皮紋,色調均勻深艷,似藍寶石?!赌细G筆記》中把它和霽紅、甜白相提并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霽藍器物除了單色釉外,往往用金彩來裝飾,還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時的產品以暗花為多。盤、碗口沿處有自然形成的一圈白釉,俗稱“燈草邊”。
永樂時期的高溫白釉釉質細白,色微泛青,胎體極薄,接近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釉層肥厚,溫潤如玉,晶瑩似脂。由于這種高白度的釉格外瑩潤,給人以一種“甜”的感受,《陶錄》釋為甜凈之意,故名“甜白”。器物足沿釉面截削整齊,隱現橘皮紋。有的甜白釉瓷帶有劃花或印花裝飾,其中以薄胎暗花者最珍貴。器型主要有碗、盤、小壺、高足杯、梅瓶,此外還有雙耳瓶、玉壺春瓶等。景德鎮甜白釉的燒制成功為明代彩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低溫顏色釉瓷
低溫顏色釉亦稱鉛釉,是指用氧化鉛作為助熔劑,施在已燒成的瓷器上,入窯二次燒成的顏色釉。燒成溫度在700~1000攝氏度。明代御窯廠比較著名的低溫顏色釉有嘉靖礬紅、弘治澆黃、正德官窯孔雀綠、瓷胎法華等。
嘉靖礬紅釉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的低溫紅釉。礬紅釉其實是在釉上礬紅彩基礎上創燒出來的,兩者制造工藝相似。礬紅釉的呈色雖沒有銅紅釉色澤純正鮮艷,但其色澤穩定且易燒造。嘉靖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多用礬紅與多種色彩相配描繪龍鳳、花卉等各種紋飾,畫工精細。
明代以前的低溫黃釉多為黃褐或深黃色,直到弘治時期,低溫黃釉瓷的燒制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此時黃釉釉色嬌嫩、淡雅,光亮如同雞油一般,被稱為嬌黃或雞油黃。又因其使用澆釉法施于瓷胎之上,故又稱澆黃。弘治黃釉瓷器壁較薄,通體施黃釉,光素無紋。造型規整,修坯細潔,多見直口盤。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底微塌,造型呈窩狀,俗稱“窩盤”。
孔雀綠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以牙硝為助熔劑的透明藍釉,也稱法翠。孔雀綠萌發于宋代,明宣德、成化時期也有燒造。正德時期的官窯孔雀綠則更加完美,釉色有濃重青翠與淺淡鮮艷之分,垂流處呈透明玻璃態,猶如孔雀的羽毛,甚是美麗。還有的加飾刻花,或將其施于青花紋飾的器物上,別具風韻。
明代嘉靖時期景德鎮創燒法華器,它是在仿制明代中期北方山西蒲州、榆次等窯場陶胎法華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裝飾。明代中期北方山西地區窯場的陶胎法華,釉色以藍、綠、紫為主,間有黃、白等色。因其多用作廟宇祭器之用,故冠以“法”字,通常分別稱為法藍、法翠、法紫、法黃、法白。
3釉下彩瓷
釉下彩瓷又稱窯彩,是指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繪制紋飾,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釉,一次燒成。燒成溫度約1300攝氏度。明代御窯廠釉下彩瓷主要分為青花和釉里紅兩大類。
青花是一種用含鈷的礦物原料在瓷土胚胎上作畫,然后罩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燒成,在釉下呈現出藍色花紋或相近顏色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始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景德鎮。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御窯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細肥厚、青花濃艷、紋飾多樣、線條優美和造型豐富而進入全盛時代,被世人譽為中國青花瓷器燒造的“黃金時代”。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采用進口色料“蘇麻離青”,青花發色寶藍蒼翠,明艷深厚,線條多有暈散,如同中國畫在宣紙上形成的暈墨效果。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紋樣常出現雙鉤輪廓,再用小筆在廓線內渲染填色。紋飾多見纏枝梅花、牡丹、蓮花、菊花等。在繪畫風格上,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常多留空白地,追求意境之美。明代中期,成化、弘治青花采用國產色料,青花發色偏灰,繪畫上采用雙鉤邊線,大筆一筆涂抹畫法,畫面色彩深淺統一,給人清新典雅之感。明代晚期,嘉靖官窯青花以西域回青與國產石子青為色料,發色藍中泛紫。隆慶青花由于選料的精練和技術的純熟,色調最為美麗,回青的呈色藍中泛紫,純正穩定,可謂爐火純青。萬歷青花繼承了隆慶官窯傳統,使用進口西域回青,呈色濃艷泛紫,與嘉靖官窯青花接近。
釉里紅除了采用銅為著色劑與青花不同之外,制作工序、藝術特點與青花瓷基本一致。元代景德鎮創燒的釉里紅瓷,釉色時常紅褐不勻。明代御窯廠燒造的釉里紅瓷頗為成功,明初是釉里紅瓷器的發展高峰期。永樂、宣德時期,釉里紅釉色質量遠勝前朝,胎質潔白細膩,色澤艷麗濃重。繪畫多用涂抹技法,紋飾流暢自然,但與元代一樣也有暈散現象,線條邊緣略有模糊。成化時期釉里紅瓷器仍以“三魚紋碗”“云龍紋碗”為主,釉色濃艷鮮亮,不遜于永樂、宣德時期。明代中期以后釉里紅燒造一度衰落,即使偶有發現也多色澤灰暗。
4釉上彩瓷
釉上彩瓷又稱爐彩,是指用各種彩料在已經燒成的瓷器釉面上繪制紋飾,經二次入窯后低溫固化彩料而成。燒成溫度為600~900攝氏度。明代御窯廠釉上彩瓷主要有斗彩、青花五彩和青花加彩。
斗彩又稱逗彩,創燒于明代宣德年間,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畫面中的彩色紋飾均需用青花勾畫輪廓線。成化時期的斗彩最為流行,是專為宮廷燒制的一種御用精美細瓷。斗彩瓷器造型玲瓏雋秀,有益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色彩清雅富麗,施彩方法多變。繪畫技巧可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一青花“萬”字。
青花五彩也是由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而成。與斗彩不同的是,青花五彩紋飾無需使用青花勾輪廓線,只把青花單純作為一種色彩而與其他紅、黃、綠等彩色共同組成整個畫面。明早期青花五彩風格典雅,色調豐富;晚期則剛勁挺拔,用色多為飽和色,畫面中紅色較為突出,畫風飽滿,紋樣圖案化,裝飾l生極濃。
青花加彩同為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而成的陶瓷品種,始燒于明成化時期。指全部圖案主要以青花構成,只有部分使用釉上填彩。一般有青花填黃、青花填紅和青花填綠三種裝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