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庭婷 陳思
【摘要】本文立足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背景,結合武漢當前正實施的“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分析了武漢產學研合作發展的現狀以及新時期對武漢產學研合作的影響因素,從“高校”和“企業”兩角度提出了促進產學研合作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產學研合作
早在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首次公開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由此掀起了“全民創新”、“大眾創業”的新浪潮。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潛在的生力軍,無疑是應該重點關注與培養的對象,而培養的任務自然落到了高等學校的肩上。對于高校而言,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則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最有效的模式之一。
關于人才,在全國熱議“雙創”的大背景之下,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在2017年2月提出要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確保5年留下100萬大學生。2017年共有30萬大學生留在武漢工作,創歷史最高紀錄,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成效顯著。
從國家層面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地方政府層面的“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在這樣的新時期下,武漢的產學研合作究竟會如何發展?如何利用新時期這一契機,促進武漢產學研合作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武漢產學研合作發展現狀
武漢作為全國產學研合作起步較早的城市之一,科技水平發展較快,但與發達沿海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一)豐富的教研資源
武漢高校眾多,科教資源豐富,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在校大學生的城市川。截止2017年,在漢高校共88所,其中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7所、國家重點實驗室2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百所;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總數107.26萬人。
高校在促進產學研合作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現形成了以武漢大學為中心、以地球空間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武漢大學科技園,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中心、以光電子產業為主導的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中心、以武漢理工大學科技園為主導的武漢理工大學科技園等一系列高校科技園區,為產學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迅速
為響應國家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號召,武漢致力于孵化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得到穩定快速發展。截止到2017年年末,全武漢市共有2827家高新技術企業,比2016年同比增長29.9%。其中“四上”高校技術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總產值9479.64億元,增長1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670.57億元,增長13.3%。其中高新技術企業主要集中在武漢東湖高新區、武漢開發區,產業主要涉及新材料、新能源、光機電一體化以及現代裝備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
(三)產學研合作仍處于初級階段
雖然武漢具備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與較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但教育與產業的結合,即產學研合作仍處于初級階段,具體表現為:
1.產學研合作浮于表面
產學研合作僅停留在技術與操作層面,未真正從學研機構與企業、教育科研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層面去實施。企業與學研機構的合作,雙方都是為了合作而合作,企業僅追求從學研機構得到技術,而并不追求從根本上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學研機構則為了獲取市場信息或者科研經費,而并未借此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2.產學研合作配套機制不完善
產學研合作的成熟必然會帶動一系列配套服務部門的出現,但目前武漢并沒有針對產學研合作一條龍式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也表明了武漢的產學研合作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雖然地方政府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積極制定相關政策,但仍缺乏對合作中知識產權的明確的界定細則;缺乏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其中包括市場調研、信息咨詢、產權評估、金融支持等方面,這樣有利于減少產學研合作的交易成本。
二、新時期對武漢產學研合作的影響因素
產、學、研實際上意味著經濟、科技和教育三者的聯系[2]。現有政策對產學研合作的影響,實際上是對經濟、科技或者教育某一個或多個方面產生的影響。以下是新時期兩大政策對產學研合作的影響。
(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當前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倡導和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于高校,國家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中特別要求高校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以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核心。“雙創”的重要標志就是產學研合作[3],培養“雙創”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產學研合作。“雙創”的提出,可以從教育層面提高對產學研合作的重視,從意識形態上增加產學研合作的可能性。
(二)“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
習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是總書記首次將“發展”“人才”“創新”三要素并列到“第一”的高度來闡釋。發展需要創新,創新需要人才。對于武漢而言,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是在留住人才,留住技術;而對于武漢產學研而言,該工程則從科技和經濟兩方面對其產生影響。通過該政策,更多大學生留在武漢,一方面可以為產生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最終從產學研合作的企業方為產學研合作提供更多可能。
三、新時期促進產學研合作發展的路徑
(一)把握雙創背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
作為產學研合作的技術供給方,高校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樹立產學研合作意識,積極主動地尋求與企業進行合作。由此既可以利用這一平臺培養具有市場意識的創新型人才,又通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促進產學研合作的發展,實現企業與教育真正的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抓住機遇,促進企業發展
作為產學研合作的主體,企業要抓住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這一機遇,積極引進人才。產學研合作是引進優質人才的一種良好方式。通過產學研合作,企業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與其對接的個人或者團隊成員,能夠在日后招聘時減少任用失誤的風性;與此同時,人才的加入會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加速企業對高校所提供的技術幫助的理解,可以減少產學研合作的溝通成本等中間成本。
參考文獻:
[1]鄧銳.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_的政策梳理_爭論與改革[J].赤峰學院學報,2018(2):52-57.
[2]羅琳.產學研合作中大學的基本定位_以武漢大學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7):193-196.
[3]謝秋麗.產學研融合的_雙創_人才培養機制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12):196-199.